史佳和
摘要:對幼兒來說,其表達能力與認知能力相對薄弱,但同時又處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階段,會有許多新奇的想法,但往往有很難將這些想法完整、客觀地表述出來,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充分理解、懂得他們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懂孩子”。
關鍵詞:幼兒教育;“懂孩子”;教師特質
《懂得,是最好的愛》這本書中強調了“懂孩子”這個觀點,這也是幼兒教育的基礎。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能力正處于起步階段,這時候就少不了教師的引導,而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引導方式,要求教師能夠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與想法,也就是“懂孩子”。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到真正地“懂孩子”,就必須具備愛心、責任心、耐心、細心四個特質。
一、“懂孩子”要具備愛心
幼兒的年齡通常較小,在離開父母期間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等情形,這時候教師就要懂得如何幫助幼兒消除這些負面情緒,需要教師付出百分百的愛心,讓幼兒在充分體會到溫暖與關懷。在幼兒接觸教師時,教師通過言語中的關心和行為上的照顧,可以讓幼兒的內心能夠有所放松,從而讓幼兒在接受與喜歡上幼兒園教學環境,喜歡教師的同時,也打消上學的緊張感、不安感,這兒是讓幼兒們能夠盡快融入到幼兒園教學環境中的必由之路,也是“懂孩子”最直接的表現方式。
對教師來說,要努力營造出良好舒適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向幼兒付出關愛之心也成為考核教師是否能夠勝任教育崗位的基礎條件。幼兒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教師必須意識到其責任的崇高性,讓其自身在工作中認識到工作的意義,如此才能為幼兒的成長成奠定更好的基礎條件。
二、“懂孩子”要具備責任心
家長將幼兒送進幼兒園,那么幼兒的學習、生活等一切事宜均需要由教師進行安排,保障幼兒的人身安全,確保幼兒接受到正確、規范的教育等等均成為教師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是“懂孩子”的基本方式。
教師要負責幼兒的知識學習,負責幼兒的吃飯穿衣,負責解決幼兒之間的矛盾以及一切問題,要讓幼兒們在幼兒園中能夠度過安全、快樂、充實的生活,并且不斷收獲知識,每天保持著正面積極的狀態。要保證這一系列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就是富有責任心。對優秀的幼兒教師來說,還需要對幼兒每天的狀態進行觀察,充分做到了解孩子、懂孩子,對正確或錯誤的行為要及時表達贊賞或批評,努力為幼兒展示才能搭建平臺,激勵幼兒建立自尊、自強、自信的品格,讓幼兒不僅學會如何學習、生活,同時也讓幼兒明白重要的人生道理。
三、“懂孩子”要具備耐心
幼兒階段的孩子在學習能力上尚處在初步構建的階段,因而對成年人來說極為簡單尋常是事情,幼兒往往無法一下子通過學習進行掌握,而是需要教師反復教導、糾正,直至重復無數次后才能讓他們掌握這些技能知識。而“懂孩子”則包括了懂得其學習能力與學習需要,因此要求幼兒教師必須要具備足夠的耐心。當教師缺乏耐心,時常在教學中向幼兒展示出不耐煩的情緒時,不僅不利于幼兒進行知識學習與行為培養,同時也難以讓幼兒健康快樂的生活學習。當教師具備了源源不斷的耐心,才能夠以更好的態度融入到教育指導過程中,有利于師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基礎,同時也能為幼兒以教師為榜樣學習到運用耐心對待學習與生活,這對幼兒未來的發展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幼兒的生理特點出發,根據客觀情況對教育內容進行合理的重復,讓幼兒在理解與掌握知識、行為習慣時能夠通過經歷整個過程來達到穩固知識點和行為習慣的目的。教師也可以在講話時反復強調一些教育內容,例如,讓幼兒學會運用“謝謝”、“請”、“對不起”、“抱歉”等禮貌性用語,通過時刻的強調,也能讓幼兒將其牢記在腦海中,從而以觀念促行為,帶動幼兒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四、“懂孩子”要具備細心
教師在工作中采取馬馬虎虎、掉以輕心的態度對幼兒來說則是非常危險的,不僅會危及到幼兒的安全,嚴重時引發的事故甚至會帶給幼兒、幼兒家庭以及幼兒園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優秀的幼兒教師一定要具備細心的特質,這樣不僅能夠全面考慮到幼兒的安全教育,讓幼兒的成長生活能夠回避各種危險點,同時,細心的教師也更能把握幼兒的狀態和特點。不同的幼兒其個性特點是不同的,而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狀態中的情緒反映也有著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運用細心的眼睛對孩子進行觀察,然后再以觀察結果為依據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引導教育。
結束語
幼兒教育要立足于對幼兒和幼兒教育工作的喜愛,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時刻保有愛心、責任心、耐心與細心,才能讓師生共同在教育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積極思考與總結反思,實現教育能力能的進步,進而成為更加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萬莉.關于我國幼兒教師素養評價研究[J].教師,2020(32):100-101.
[2]賀玲玲.幼兒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及其意義探討[J].讀寫算,2020(23):29-30.
[3]董迎青.幼兒園教師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9(11):284.
[4]陳薇. 從看見孩子到看懂孩子——幼兒行為觀察的實踐與思考[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02):220.
[5]朱靜. 從看見孩子到看懂孩子——基于幼兒課堂行為觀察的實踐與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6, 000(06X):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