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潔
摘要:本研究從心理資本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學生社團活動對心理資本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學生社團活動各個因子與心理資本的各個因素和總分都存在顯著相關。社團活動中的社團性質、活動積極性以及擔任的角色都會對心理資本產生顯著的影響。因而教育活動中可以鼓勵中學生社團多樣化發展,為中學生參加社團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為心理資本的提升創造條件;完善評價機制,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提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度;凸顯中學生在社團中組織者和參與者地位,充分發揮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
關鍵詞:中學生;社團活動;心理資本
一、引言
心理資本的研究最早出現在經濟學、投資學和社會學等領域中。Luthans 等首次明確將其界定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具有四個要素:信心、樂觀、希望和韌性。
近年來心理資本也引起了教育領域專家和學者的重視。
對于社團活動的界定目前缺乏統一的標準,本文借鑒以往研究結果將“中學生社團活動”界定為: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價值觀等,自愿加入那些自主建立或者學校組建的學生群體組織,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
中學生心理資本的發展變化,是由內在的成熟和外界的經驗所共同決定的,相較于內在成熟因素而言,外界的經驗對心理資本的發展的影響更為可控。中學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學校,而社團活動則是他們獲得這種外在經驗的非常重要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社團活動來提升心理資本,用于改變生活和學習。
本研究從心理資本的角度出發,研究中學生社團活動對心理資本的影響。從而為提升中學生心理資本,更好地開展社團活動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議。
二、中學生社團活動對心理資本的影響
本文采用修訂后的《中學生心理資本量表》,量表信度系數在0.631至0.837之間。以及東北師范大學,彭飛、蓋笑松等編制的《中學生社團活動經驗調查問卷》,該量表三個維度上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28至0.896之間。選取湛江市第二中學、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兩所學校802名參與社團的同學進行問卷測試,其中有效問卷638份,男生262份,女生376份,進行統計分析。
(一)不同類型的社團活動對于中學生心理資本的影響
本研究以社團活動類型(按照我校現有社團分類:學科類、體育類、藝術類、職能類、公益類)為自變量,以中學生心理資本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p=0.011)和韌性(*p=0.043)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中學生參加藝術類社團和職能類社團活動要比體育類社團提升更多心理資本,而參加體育類社團和職能類社團活動要比公益性社團提升更多心理資本。
(二)不同參與程度對中學生心理資本提升的影響
參與程度是中學生社團活動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主要是中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熱情等方面,如果中學生不是出于被動的要求,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而是以積極、主動、熱情態度充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參與社團活動,那么就認為他有很高的參與程度。研究表明,不同參與程度對心理資本總分和四個因素均存在顯著差異(**P <0.001 ),“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的中學生比“一般”和“不積極”參與的中學生心理資本提升更高,而“一般”要比“不積極”參與的提升更多心理資本。
(三)擔任不同的角色對中學生心理資本提升的影響
中學生在社團中擔任的角色是其個人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體現。本研究以社團中擔任的角色(活動組織者、普通參與者、不參與者)為自變量,以中學生心理資本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樂觀、韌性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01),“活動組織者”比“普通參與者”和“不參與者”獲得更多的心理資本提升。
三、教育啟示
(一)鼓勵中學生社團多樣化發展,為中學生參加社團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為心理資本的提升創造條件
鼓勵社團發展的多樣化,建立和發展不同類型的社團,開展促進社團交流的活動,為中學生參加社團創造多種選擇的機會。例如,藝術類社團中通過形式多樣的自我展示,為彰顯個性,發揮特長提供平臺,獲得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體育類社團中,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困難、挑戰,遭遇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并突破自我,提高韌性,提升自我效能。
(二)完善評價機制,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提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度
中學生社團活動的參與程度,對心理資本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因而教育者應當完善評價機制,采用多種實行的評價方式,特別是強調過程性評價。充分調動中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以飽滿的熱情參與活動的策劃和實施,團體成員密切合作,樹立清晰合理的目標,共同積極利用各種方法克服的困難實現目標,對活動結果進行積極歸因,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樹立希望,保持樂觀,增強心理韌性,提升心理資本。
(三)凸顯中學生在社團中組織者和參與者地位,充分發揮其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
社團活動相較于其他校園活動而言,其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以學生為主,中學生是社團活動的主體。活動組織者”比“普通參與者”和“不參與者”獲得更多的心理資本提升。因此,教育者應當為引導中學生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和真正的參與者,鼓勵學生參與社團管理、活動組織、人員溝通以及日程安排等活動中,建立主體意識,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熱情的參與社團活動,才能在社社團活動中不斷提升心理資本水平。
參考文獻:
[1] 方必基,葉一舵.青少年心理資本結構、特點、相關因素及團體干預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述評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82-487.
[3]張蘇寧.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4]彭飛,蓋笑松.社團活動經驗與大學生積極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