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蓉 田興斌

【摘要】 《奇葩說》作為一個娛樂辯論節目,自2014年在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推出之后,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在傳統電視辯論賽日漸式微的今天,《奇葩說》這類新型娛樂辯論節目的出現給辯論賽增添了活力。本文基于凱姆·帕爾曼的論辯理論與說服策略,以《奇葩說第六季》中各辯手的辯詞為研究對象,分析各辯手所使用的辯論技巧,探索娛樂辯論話語的語言特點及其傳達的價值。
【關鍵詞】 《奇葩說》;娛樂辯論話語;語言特點;論辯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094-03
基金項目:銅仁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專項項目“田興斌應用語言學研究生導師工作室”(基金編號:tyxkxm
[2018]15號)。
一、引言
1988年,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亞洲大專中文辯論賽為代表,電視辯論進入了中國民眾的視野。21世紀以來,國辯收視率持續下滑。到2013年,中央電視臺宣布無限期停辦國際大專辯論賽,電視辯論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娛樂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異軍突起,因其新穎的節目設置、接地氣的話題與形象生動的語言給辯論界帶來了新的活力。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從廣告學、傳播學等角度分析了《奇葩說》成功的原因。此外,有學者從語用角度分析《奇葩說》的話語;還有學者研究《奇葩說》的節目特征、創新價值以及發展前途,但是從修辭學角度分析《奇葩說》的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運用凱姆·帕爾曼的論辯理論和說服策略分析《奇葩說》的辯論技巧,挖掘娛樂辯論話語的語言特點及其價值。
二、凱姆·帕爾曼的論辯理論和說服策略
(一)順應受眾
帕爾曼認為論辯即是通過話語影響受眾對論點的信奉程度,營造或加強人們內心對某個論點的信服和認同。論辯的成敗取決于論辯者是否能通過與受眾的接觸和交流贏得信奉。受眾是帕爾曼論辯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論辯者應做到自己的努力無不是在順應受眾、滿足其要求。
此外,在論辯話語中,受眾并不等同于與論辯者在現場交流的人,而是論辯者在論辯之前盡可能多地收集受眾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構筑一個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普世受眾。論辯者所講的論據不僅對眼前具體的受眾,而是對古往今來所有有理性、通情達理的人,都具有說服力。
以此,對論辯者觀點持不同意見的受眾成員就被排除在普世受眾的范圍之外,由于受到論辯者構筑的普世受眾帶來的壓力,持不同觀點的受眾便會暫時放棄自己的觀點而被迫接受論辯者的觀點。
(二)論辯的出發點
論辯的運作方式決定了論辯者只能選擇那些已被受眾接受的見解作為自己的出發點,也就是論據或前提[1]。論辯出發點的論據分為兩大類:真實類和偏好類。
真實類指受眾確信是真實的各類見解,又分為事實、真理和認定。其中事實指一些存在或發生的狀況是受眾們認為千真萬確的,是受眾認為可靠的事實表述。真理和認定的確定性跟事實相比是稍微弱化的事實表述。認定指的是受眾對在正常情況下會發生什么事或出現什么情況具有十分堅定的信念。當事實和真理不是作為出發點進行論述而是作為結論,那這些事實和真理就有可能受到質疑。
偏好類指受眾偏好、喜愛或信服的有關辯論的見解,進一步分為價值、價值階和偏好域。價值是偏好類的中心,是在人們對比兩個事物時才出現。價值階指按價值對受眾的重要性進行排列。受眾對價值的信奉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論辯者可以讓最有利于自己論辯的價值階占據主導地位。帕爾曼將偏好域又分為數量和質量兩類。數量偏好域為判斷事物好壞的標準,質量偏好域強調事物的獨特性和不可修復等。這些真實類和偏好類在論辯過程中起著信奉載體的作用,即受眾對其已報有認可的態度??傊聦崱⒄胬?、認定、價值、價值階和偏好域都可以成為論辯出發點的論據。
(三)論辯技巧
如何將受眾的偏好由出發點轉移到他們尚未接受的結論。帕爾曼認為這一轉移手段就是論辯技巧。帕爾曼將這些技巧分為結合和離解。
結合技巧指把原本獨立的部分結合起來,又可分為類邏輯、基于現實結構的論辯和建立現實結構的論辯。類邏輯的目的是要在具體語境中獲得受眾信任?;诂F實結構的論辯指的是將受眾在現實中接受的結構與辯論的結構結合在一起,使受眾更容易將對現實中結構的信任轉到論點上。基于現實結構的論辯包括序列關系結合和共存關系結合。序列關系結合指因果結合以及手段和目的的結合等等。共存關系的結合包括本質結合表象、整體結合部分以及人與行為結合等等。建立現實結構的論辯指使用一個受眾十分相信的范例,使受眾認為目前討論的論點與他們深信不疑的范例是極為相似的。離解技巧指將原本聯系緊密的整體劃分為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
在論辯中,論辯者可能會同時應用多種技巧,結合和離解技巧相互結合,論辯者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哪類技巧占得比重大。
三、分析討論
語料選自《奇葩說第六季》2019年10月31日至2019年11月28日,共10期節目,將辯論文本進行語音轉寫,并人工校對之后,共有10500字。通過統計分析,得出下表結果:
(一)面向受眾
如表1所示,在語料中共有36場論辯,其中31場,辯手都是面向受眾、順應受眾,將自己和受眾放在同一個位置,甚至是更低的位置來爭取受眾。
首先,辯手們經常用“朋友們、我們大家和希望”等詞,拉近自己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讓聽眾更能站到辯手的位置來思考問題,從而更容易接受辯手的觀點。在辯題“正確的廢話,還要說嗎?”中,正方辯手楊奇函從一開始就講:“來,朋友們。拿到這個辯題,我百感交集。為啥呢?眾所周知,我是一個愛說廢話的人,因為我們這種坦白講,情商不高的人,不讓說廢話,那就沒有話可以說了?!痹谒恼撧q中,他使用了“朋友們、我們”這樣的詞匯,讓聽眾們感覺到這個辯手非常的接地氣且有親和力。即使在不知曉接下來辯手的觀點是否符合聽眾的期望之時,就給了聽眾一個不錯的印象,聽眾們自然而然就被吸引了過去。
其次,《奇葩說》中所有的辯題都選擇的是比較接地氣的熱點,比如“異地戀伴侶反對我和異性合租,我該搬嗎?”“我讓最好的朋友幫我追暗戀對象,結果他倆在一起了,我該不該絕交?”“公共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于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等。論辯者和受眾同屬于一個文化和社會,接受共同的交談規則和社會生活規范,如“我讓最好的朋友幫我追暗戀對象,結果他倆在一起了,我該不該絕交”,可能大多數的受眾根據自身的生活準則,更傾向于某一方的辯手,那么這一方辯手在議題選擇這個地方就讓受眾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獲得信服。
最后,論辯者所講的論據不僅對眼前具體的受眾,而且對古往今來所有有理性、通情達理的人,都具有說服力。以此,對論辯者觀點持不同意見的受眾成員就被排除在普世受眾的范圍之外,以此迫使持不同觀點的受眾暫時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接受論辯者的觀點。如,馬薇薇說:“華希,第一個問題,你認為買奢侈品包包,兩萬塊錢一個的,這種叫作省錢行為是吧?第二,你認為貴族穿經典款定制西裝,也是一種省錢行為?”華希說:“他們這輩子可能就買那么一套,不買那么多?!瘪R薇薇說:“你真是沒過過貴族生活!”在馬薇薇講出“你真是沒過過貴族生活”這句話時,她就在給反方辯手和支持反方辯手的受眾施加壓力,如果你不接受我的觀點,你就處于一個低端下層的位置,迫使反方辯手和持不同觀點的受眾接受論辯者的觀點。
(二)論據的選擇技巧
所謂論據就是選擇那些已被受眾接受的見解,共有六小類,即真實、真理、認定、價值、價值階和偏好域。從表1中可知,在奇葩說的辯論中,辯手更喜歡使用真實和價值階這兩種論據來說服受眾。
在“每個人都可以按鍵復活一位最愛的人,你支持嗎?”這一辯題中,程思博說:“首先,一個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對吧?第二,我最愛的人他肯定是一個人,所以讓我最愛的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有什么問題呢,就這么簡單?!闭鎸嵵敢恍┐嬖诨虬l生的狀況是受眾們認為千真萬確的,是受眾認為可靠的事實表述。程思博的話在聽眾心中這就是真實的,人活著的卻是一件好事,我愛的是一個人,讓我愛的人活著肯定是好事。這一邏輯出來,就讓聽眾覺得這個論據沒有問題,那么接下來他所說的話就更容易讓人信服。
此外,在辯題“公共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于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中,岳岳說:“說到教育啊,大家可能上來想到的是教訓,就是網上那種過肩摔、飛毛腿,最輕也是指著鼻子罵這種,教育遠不止于此,在這個社會上,人們通過語言互相交流,通過行為互相影響,其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滲透著教育。放到我們這道題里面呢,這個熊孩子上天入地撒潑打滾,你人身在這個場景之中,不管你做什么,你的言語行為都會被他所感受到,從而對他產生教育。”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對于岳岳說的這個道理,毋庸置疑,大多數人認為是正確的。因此,岳岳在論辯中對論據的選擇非常有針對性,選擇大家都認可的事情為依據,為之后的辯論打下了基礎,得到了一個完美的印象分。
在論辯的依據選擇中,價值階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帕爾曼將所有的價值觀念都歸入非普世的、主觀的偏好類,但他并不否認價值在論辯中的重要作用。在辯題“如果給你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愿意成為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嗎”中,廖哲逸的論據便屬于價值階類。他說:“我覺得這個題目很陰險,因為他設定的第一個陷阱是要你變成一個討厭鬼。要我的話,我寧愿當一個低智商的討厭鬼,也不要做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睂幵府斠粋€低智商的討厭鬼,也不要做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便是他按價值對重要性進行的排序。在廖哲逸的觀念里,低智商的討厭鬼要優于高智商的討厭鬼。至于這一論據能否為受眾所接受,還需要接下來辯論中技巧的使用,使論據變為受眾信奉的結論。
(三)論辯技巧
在表1中,可以看出,帕爾曼所提出的三個辯論技巧中,基于現實的論辯技巧最受歡迎,其次是建構現實的論辯技巧。
基于現實結構的論辯指的是將受眾在現實中接受的結構與辯論的結構結合在一起,使受眾更容易將對現實中結構的信任轉到論點上。在辯題“異地戀伴侶反對我和異性合租,我該搬嗎”中,星悅反對搬家。她說:“這是我千辛萬苦找到的房子,你們肯定知道在北京找房子有多難吧,好的房子都超級貴,便宜的房子都在昌平,我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在中國找房子就更難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提交申請房子,房東一看就直接拒絕掉,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是外國人,我們無法溝通,我們聽不懂,所以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我能接受的房子,結果你就讓我搬走,你是人嗎?”在星悅的論辯中,使用的是原因和結果相結合的方式?!氨本┑姆孔与y找,我不搬家”這樣一個論點,星悅成功地讓受眾相信她的前提和結論存在著因果關系,從而使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她就通過現實結構的征用實現了受眾的信奉轉移。
所謂建立現實結構的論辯指的是引進一個受眾深信不疑的范例、類比等,并使他們相信正被討論的問題與所提到的范例或類比具有同構性。
如在辯題“如果給你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愿意成為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嗎”中,廖哲逸講述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的一生,他這個人智商高達300,4歲就會四種語言,7歲考上哈佛,8歲就寫了4本書,但在他21歲的時候,正值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期,他提出非常多反戰學說,卻被大家貼上不愛美國的標簽,每個人都唾棄他,他父母甚至威脅要送他去精神病院做思想改造,所以他死前一個人望著天空輕聲說著:“上帝,拜托,我真的好愛這個世界。”他用這個例子說明為什么他寧愿當一個低智商的討厭鬼,也不要做一個高智商的討厭鬼,因為他從這個例子中看到了與辯題同質的內容,就算你今天有高智商,但是大家不需要你,討厭你,這個世界就不會留給你愛的空間,你這輩子成了最邊緣的孤兒,今天給了你高智商,卻沒有給你能夠承擔這些重擔的其他能力,像是溝通的能力、抗壓的能力和適應的能力,這個都要靠你自己。所以他覺得這反而是一個詛咒,跟魔鬼的交易成了你這輩子都逃脫不了的宿命。廖哲逸通過舉一個與正被討論的問題擁有相同本質的例子,來獲得受眾的信奉。
又如岳岳在“公共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于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辯題中,提出的對待熊孩子的方法是把我的耐心給到這些正在吵鬧的孩子,這樣他們就不會再鬧了,父母也可以休息了。
在論辯過程中,他用自己的例子進行了建構。我小時候就被這么教育過,在我是熊孩子的時候,有一次跟父母走親戚,父母上樓去噓寒問暖了,我就沒事干,感覺無聊,就在樓下撿一個垃圾堆里的燈泡,撿起來就往墻上扔,就很吵,然后路過的人都繞著走。這個時候,一個鄰居哥哥拿了一個飛鏢盤下來,陪我玩一會兒,后來他就有事忙他的去了,我就安安靜靜地玩了一下午飛鏢。他的這個例子與這個辯題中他提出的對待熊孩子的辦法如出一轍,所以通過自己的例子證明這個方法行之有效之后,實現了受眾的信奉轉移。
四、結語
本文基于凱姆·帕爾曼的論辯理論與說服策略,以《奇葩說第六季》中各辯手的辯詞為研究對象,分析出在論辯出發點方面,各辯手在論辯過程中更常使用真實和價值階這兩種論據;在論辯技巧方面,基于現實結構的論辯和建構現實的論辯技巧出現的頻次更高。
此外,這也證明帕爾曼的論辯理論也同樣適用于中文的論辯語篇。娛樂節目的論辯語言比較幽默,使用的范例也比較“接地氣”。
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對娛樂論辯語篇中現實結構的論辯和建構現實的論辯技巧高頻次出現的原因做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周強,張福勇.凱姆·帕爾曼的論辯理論研究[J].外語研究,2014,(03):38-42.
[3]周強.當代中國論辯研究的歷時及跨文化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原蓉,女,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外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專業,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田興斌,通訊作者,男,貴州銅仁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