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海 韓陽
【摘要】 天皇花鼓是我國浙江溫嶺地方流傳的傳統民間文化,歷史悠久,為當地人喜聞樂見。天皇花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起源于安徽鳳陽花鼓,在溫嶺一帶形成自身的傳承體系。在漫長的發展中天皇花鼓與溫嶺地方文化相融合,在文化構成方面體現出地方特色,而在價值內涵方面更是歷史文化、地理人文、社會文化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價值凝聚,成為地方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 天皇花鼓;文化構成;價值內涵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102-02
花鼓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形式,在江浙一帶流行多時,其最早起源于安徽的鳳陽花鼓,但與江浙本地文化相結合,逐漸演變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花鼓文化,以溫嶺天皇村命名的天皇花鼓就是其中之一。天皇花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保護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的時代背景下,探究其歷史淵源,研究其文化構成,挖掘其價值內涵就富有時代意義。
一、天皇花鼓的歷史探尋
溫嶺的天皇花鼓有史可考的創立時間是清末民初,它的產生與天皇村村民唐維能、唐正順父子密切相關,《澤國鎮志》記載,“天皇花鼓系唐正順父親首創”,據天皇花鼓第四代傳人許子利所講,唐正順的父親唐維能是在宣統年間先學會鳳陽花鼓,在此基礎上結合金華婺劇以及臺州本地的黃巖亂彈和江南小調,首創出天皇花鼓,唐正順繼承了父親的花鼓技藝并發揚光大。對天皇花鼓老戲骨林素琴的采訪也驗證了這一點,據她所講,花鼓雖然在溫嶺流行很早,但形成天皇花鼓口碑的是在清末民初時期,當時天皇村人唐維能和唐正順父子二人是名氣最大、影響最廣的藝人,因他們是天皇村人,所表演的花鼓又獨具一格,因此稱之為“天皇花鼓”。
二、天皇花鼓的文化構成
從文化構成的角度可以把天皇花鼓這種文化形式解構為舞蹈動作、曲譜和唱詞以及花鼓伴同物三類,每一類都展現了天皇花鼓獨具特色的地方。
(一)舞蹈動作
天皇花鼓主要反映民間日常生活,因此它的舞蹈動作主要為生活習俗類舞蹈為主,據浙江臺州學院的林月嫻考證得知,天皇花鼓的舞蹈動作受生活以及溫嶺地方戲曲的影響非常大,表演者必須有較深厚的戲曲功底,動作結合唱詞表演,表達意思簡練、起始有度、表演質樸、細膩并兼具幽默詼諧之趣。花鼓公主要的舞蹈動作有圓場、龜步、翻身、云手等,花鼓婆則以圓場、足尖急步、臥魚等為主。
除此之外,還有鑼鼓動作。天皇花鼓的舞蹈動作和溫嶺當地流傳的傳統戲曲動作結合緊密,比如在傳統曲目《鬧五更》的表演中,開場前奏為鑼鼓,花鼓公以“龜步”出場,戲曲中龜步的特點是:挺胸直腰,雙膝略蜷,走外八字蹲步,同時伸頭縮頸,四肢舞動,趑趄不前,天皇花鼓取其步伐,但手在腋下做里腕花動作,表演比戲曲動作更顯得風趣幽默。
(二)曲譜與唱詞
天皇花鼓表演是二人邊唱邊舞,伴以胡琴,唱曲皆本地小曲,有花鼓調和京戲調,花鼓調的唱詞更體現天皇花鼓特點,常用“喂喂喲”“依喂喲”等襯詞連接,重點唱詞使用疊唱重復,使之主題更加突出。比如節選《賣花線》詞:
男唱:一擔擔子挑上肩棱噔喂喂喲,去到街坊賣花線棱噔喲,(我)高叫一聲大姐大嫂賣花線棱噔依喂喲吱 喂喲喂喂喲。
女唱:奴奴坐在門庭邊棱噔喂喂喲,只聽外面叫賣線棱噔依喂喲,(奴)十指尖尖打開松花門兩扇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喂喲。
男唱:只見大姐笑盈盈棱喂喂喲,隨手打開籠箱門棱噔依喂喲,(我)問大姐要 買什么花兒線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喲喂喲。
女唱:第一要買鴛鴦鏡棱噔喂喲,第二要買繡花針棱噔依喂喲,第三要買大紅繡花緞鞋面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喂喲。第四要買繡荷包棱噔喂喂喲,第五要買杭州剪棱噔依喂喲,第六要買綠色香袋掛胸前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喂喲。第七要買丈量尺棱噔 喂喂喲,第八買畫粉餅棱噔依喂喲,第九要買七色花線繡花邊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喂喲。十樣東西都買全棱噔 喂喂喲,樣樣件件擺出來棱噔依喂喲,小客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錢棱噔依喂喲吱喂喲喂喂喲。
(三)花鼓伴同物
銅鑼和腰鼓是天皇花鼓最重要的道具。花鼓公手持銅鑼,一般為銅質,左手持鑼,右手持杄,邊敲邊唱邊舞;花鼓婆腰間斜挎腰鼓,單手持鼓槌。天皇花鼓最早的鼓槌是兩支,類似鳳陽花鼓的雙條鼓鼓條,但發展到后來,則由單根木制鼓槌敲擊腰鼓進行表演,探其變化緣由,主要因為花鼓是流浪賣藝要飯的營生,一只手敲鼓,一只手接過路人的施舍更為方便,這是天皇花鼓道具和鳳陽花鼓不同的地方。服飾方面,天皇花鼓和其他戲曲在服飾上有明顯的不同,花鼓公的服飾基本固定,藍色長袍打底,白色套袖,頭上纏著白毛巾或白色錐形帽子。花鼓婆的服飾基本是粉紅色長衫,頭戴著金銀首飾裝飾的長假發,頭飾隨演出曲目不同而變化。伴奏音樂方面,與過去只有演員用鼓和鑼伴奏不同的是,現在的花鼓有二胡、笛子、三弦木魚、碰鐘、鼓板等樂器,音樂伴奏更加豐富化。
三、天皇花鼓的價值內涵
天皇花鼓歷史悠久,作為溫嶺地方特有的文化載體,它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在今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塑造地方人文精神的時代,值得更好地傳承與保護。
(一)天皇花鼓的歷史文化價值
天皇花鼓是天皇人在不同時期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如同一面明鏡,反映了清末民初——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新階段這三個時期人們不同的生活狀態,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天皇花鼓誕生于清末民初那個混亂時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隨著安徽的鳳陽花鼓傳入這里,天皇村人紛紛效仿,結合當地的小曲,形成自己的花鼓唱曲,奔走他鄉,沿街行乞,天皇花鼓此時是乞討的工具。新中國成立后,百姓的生活質量不斷上升,人民不再流轉乞討,天皇花鼓的唱詞也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內容不再是訴苦博得他人同情,而是更貼近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活,成為茶余飯后人民消遣娛樂的方式。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興起,天皇花鼓的發展也進入新階段,溫嶺各個村莊響應政府號召,大興當地的傳統文化,紛紛建立文化禮堂,農村大舞臺,在這樣的背景下,天皇花鼓的唱詞更多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風貌新時尚的內容,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化載體。
(二)天皇花鼓的地理人文價值
天皇花鼓的形成借鑒了安徽的鳳陽花鼓形式,但它成長于浙江臺州溫嶺一帶,地方文化成為天皇花鼓成長的土壤,當地的人文精神構成了天皇花鼓的內在靈魂。歷史上溫嶺人勤勞勇敢,上山下海討生活,改革開放后敢為人先,爭當市場經濟排頭兵,因此溫嶺人形成了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就凝聚在天皇花鼓這種溫嶺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之中。第四代傳人許子利說:“天皇花鼓雖是‘討飯戲’,卻也是靠本事吃飯的活計,花鼓人憑勞動賺錢并向大眾傳達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賣冬菜》為例,八位花鼓公肩挑“菜缸子”神采奕奕,花鼓婆著一身紅裝,夫唱婦隨,描繪了農村老夫妻賣菜謀生的故事,雖然賣菜營生辛苦,但是老夫妻臉上仍然是神采奕奕,唱詞也映射出溫嶺人們對勞動改變生活充滿著信心與熱愛。而在新編的天皇花鼓《婚事新辦》中描繪了一家人就小兒的婚禮到底是要按照舊習俗來盛辦還是按照新習俗來簡辦的場景,在對舊俗的批判中體現了勇于革新、善于創造的溫嶺人精神。
(三)天皇花鼓的社會文化價值
長久以來,天皇花鼓的唱詞沒有固定的格式,多是演員自編自演,即興創作的,其內容主要表現的是市井各色人等的生活瑣事、趣事,以短小、戲謔、滑稽取勝。天皇花鼓中的角色只有兩個,花鼓公和花鼓婆,兩個角色相互配合,一唱一和,邊唱邊舞。天皇花鼓的曲是溫嶺民間流傳下來的,常在嘴邊哼唱的小曲或亂彈,而唱詞也是天皇人根據流傳下來的曲子以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即興編排而成,婚喪嫁娶,市井俗事,都會被做成唱詞。因此天皇花鼓是研究了解溫嶺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對象之一。
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的文化需求在不斷提高,天皇花鼓在溫嶺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依然很受歡迎,因此它在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四)天皇花鼓的思想教育價值
傳統戲劇向來就有高臺教化的作用,天皇花鼓也不例外,其素材幾乎都來自民間,充滿了人民大眾之間樸素的情感,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觀眾在娛樂消遣之余接受了價值觀的傳播。近幾年來,溫嶺市澤國鎮各級政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天皇花鼓就是其中一種重要文化載體,對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以及傳播優良文化都有著重大意義,天皇花鼓通過劇目的不斷創新,以文化形式引導人民逐漸拋棄舊思想,接受新思想,在提高公民素質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天皇花鼓經過百余年的傳承,已經成為溫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傳承中天皇花鼓這一文化形式有遺失也有繼承,有守舊也有創新,在新時代條件下,深挖其文化構成與價值內涵,使之煥發新春,實現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林月嫻.天皇花鼓的發展軌跡與藝術形態[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12(04):137-143.
[2]陳輝.鳳陽花鼓在臺州的傳播與衍變[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11(01):39-43.
[3]周靜,薛業浩,鄧偉民.多元生態環境傳承機制中的鳳陽花鼓發展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2,14(06):9-10+28.
[4]姚蒲懷,張雁.地方戲曲與當地農村文化建設[J].大舞臺,2014,(04):1-2.
[5] 《澤國鎮志》編纂領導小組編.澤國鎮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溫嶺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溫嶺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