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華
作業一般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獨立學習活動過程,是教學評價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課堂教學向課外、校外延展的途徑,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教育方法,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日常教學中,部分信息技術教師較少布置作業。缺失作業這個課外拓展實踐環節,會給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帶來諸多問題。
本文依據王月芬博士的“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觀”理論,實踐探索解決信息技術學科作業問題。“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觀”強調學生為中心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能力、方法和實踐能力;強調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類型要多樣靈活,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間;作業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唯課本,而是將社會當作學習的大課堂;注重學生作業完成的過程;過程充滿探究、合作和學習的自主精神。好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同一主題,巧在不同角度
雖然在知識層面,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內容有差異,但在思維層面上高度統一,況且信息技術就是一門基于其他學科知識發展起來的學科,完全可以和其他學科融合在一起。
圖片加工是七年級信息技術的重要學習內容,教學內容實踐性強,能充分讓學生體驗和實踐圖片在表達信息內涵方面的魅力和價值,激發學習學習圖片加工的信息技術的熱情和愿望,尤為重要。但課堂教學時間短,教師讓學生深入學習的時間不夠。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學要避免就技術學習而學習,不能將教學局限于教材,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挖掘內容和主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的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孝親敬老,從我做起”。除了知識、過程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學科差異,在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情感價值觀的維度層面,信息技術學科的介入與語文學科并沒有矛盾沖突,二者是一致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與語文教師合作,設計同一主題作業,要求學生將學習成果以校園海報形式展示,設計如下作業案例。
主題:孝親敬老,從我做起
使用圖像編輯軟件設計校園公益海報,宣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
作品形式:海報
作品意義: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體會敬老含義,宣揚踐行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和敬愛老人的現代行為和意義。
作品格式:JPG、PSD等常見圖片格式
作品尺寸:像素不小于2000×2000,比例自定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學習成果,充分激發學生參與作業實踐的熱情。在課堂上語文教師以語文學科的角度欣賞學生作品,而信息技術教師以圖片的加工與制作的信息技術角度出發賞析作業,幫助學生總結圖片的基本加工方法,使學生理解圖像是表達思想的強而有力的信息載體,圖片的處理為主題服務,而不是為技術而服務,從實踐到理論,讓學生真正掌握圖片加工的過程與方法。對于同一主題,兩者角度不同卻能和諧相處。
同一目標,巧在不同形式
有學者定義了四種主要的作業類型,分別是知識和技能鞏固類、準備型、拓展類和綜合類類型。學科融合作業設計宜采用拓展類型和綜合類型,因為它有利于將不同學科內容相融合,而且在過程和目標的設計上關注學生的差異,強調各學科綜合思維的運用。
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七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理解數據是重要的信息資源,學會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等數據處理基本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思考和分析生活學習中的熱點問題。其中,“統計圖的選用”恰好是信息技術課程“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部分涉及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目標,故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和數學教師設計一份“數字化的我”的拓展類作業案例。
主題:數字化的我
你想從數據上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嗎?
打開“我的數據.xls”工作簿中,觀察下列工作表:
1.身體數據;
2.上學期期末成績;
3.各科家庭作業時間;
4.周末活動;
5.特別的我。
請按要求收集工作表數據和制作相關圖表,并自行設計“特別的我”工作表的字段、填寫數據和制作圖表,然后通過圖表填寫初步結論。
在作業中,用學生身邊的數據促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樣的思維培養,形式卻因學科不同而不同,豐富了學生的作業形式,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開展了個性化學習,同時讓學生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
同一內容,巧在不同評價
例如,每當期末,音樂學科均要考查學生,其中包括學生歌唱能力的評價項目。有音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歌唱能力的考查應付了事。其實,這既是問題,也是機遇,于是筆者抓住機會和音樂組老師一起設計了“K歌達人”音樂考查項目。
項目名稱:K歌達人
項目介紹:你想獲得音樂好成績,成為K歌達人嗎?放聲歌唱吧,把它錄下來,一切皆有可能。
歌曲內容:內容不限,但需快樂、健康向上,適合青少年。
歌唱形式:形式不限,獨唱、合唱均可,可以和家人合作。
節目內容:開始是不超過10秒的自我介紹和歌唱曲目,2秒靜音后開始唱歌,時間不超過5分鐘。
作品形式:上交音頻作品到指定的網絡空間,格式為MP3或WMA。
時間:一周
考查作業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作業融合了對音頻信息編輯和加工技術的運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僅解決了音樂學科的考查問題,還為信息技術學科的考查增加了評價項目,給予了學生勇于積極嘗試應用信息技術個性化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機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滿了探究、合作和學習的自主精神,不僅學生感興趣,積極參與,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甚至有家長參與其中。在教學評價方面,一份作業同時有兩個學科角度的評價,間接減少了作業負擔。
對于江蘇省初中七年級的信息技術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和技能,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僅能達到知道和學會的程度,很難在一周兩節的信息技術課堂中充分掌握和運用。利用作業,延展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空間,不僅鞏固了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且架起了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橋梁,培養了學生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和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是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的重要依托。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將成為弄潮兒。通過作業,切實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促進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良好信息意識;通過作業,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促進學生數字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延展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太倉市浮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