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時期是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節內容,也是學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一段特殊時期。面對數目龐大的題目試卷學生們很容易產生疲倦感,加之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面對未來會感覺到一股迷茫,這種迷茫與內容枯燥的應試教育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誘導學生滋長各種心理疾病,如焦躁癥、抑郁癥、厭學癥等等。本文以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旨在為教師與同學們提供可行的心理健康教學方式,讓同學們遠離心理疾病、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方法教案
引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員約為3億人,青少年在其中占據了絕大比例,尤其是高中時期的學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以及面對未來的迷茫常常會感到心煩意亂,心理疾病就這樣在這種環境中悄悄滋生。為了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提高教學質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關教育部門和學校、師生之間互相聯合,將學生的心理質量效果力達最優化。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也在逐步上升,其中高中學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越來明顯。心理疾病的危害是巨大的,在腐蝕人心靈的同時也在摧毀人的身體,因抑郁癥、焦躁癥而導致的事故也屢見不鮮。作為正處于青春敏感期的高中生來說,情緒是極為敏感的,也是心理疾病誘發的重災區。為了保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化,不僅是在學校,整個社會也應該一同參與進來,了解心理疾病,解決心理疾病這一大難題。
二、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問題
1.部分教師觀念陳舊
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多教師過分看重分數質量,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綜合素質效果遠遠達不到相關標準。教師由于長期實行單一古板式的教學,不去接觸學生的內心,導致師生間存在著一層厚厚的隔膜,這層隔膜將師生關系越拉越遠。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心理病只會理解成“脆弱”、“矯情”等等,這樣不利于引導學生們的思想走向與健康。
⒉學校提供的相關資源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雖然現在的課程表上已經加上了“心理課”一欄,但大多數學校對心理課并不重視,心理課的課時也常常會被其他老師占據。教學心理課是需要資金投入的,包括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部分學校雖然擁有較為完善的教學設施環境,但卻沒有切實運用到心理教育工作當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校太過重視升學率導致心理課程被視為“雞肋”,不重視也不拋棄,這種教學心理導致學校就算擁有良好的心理教學資源也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⒊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心理狀態
學生由于身處青春期,身體、心智等各個方面還不成熟,面對學習壓力生活壓力不能很好的自我調節,情緒發泄不出,壓抑自己的天性越來越嚴重,久而久之就會患上心理障礙,對此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心理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教育工作的具體開展方式
⒈增進師生感情
教師是學生在校期間陪伴時間最多的人。師生感情的增進可以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而且更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感情走向。處于高中時期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功課多、睡眠時間少,是心理病誘發滋生的高危人群。教師面對繁雜的課程內容,可以在課間休息時,播放一些舒緩節奏的輕音樂,疏導學生們的緊張情緒,提高教學效果。老師在進行心理教學時,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如在講授“課外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節內容時,可以組織一場學生課外活動,讓學生不再面對單調的課本,調動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在活動結束后同學們還可以交流活動心得,大家共同探討在活動中學習到了哪些課外知識。讓同學們敞開心扉,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還能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
⒉學校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開展心理課
心理課的開設與實施需要學校和有關教育部門的有力支持,面對部分學校心理教學設備不齊全的問題,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放教育資金,完善教學設備。心理學是理論性強的學科,需要結合豐厚的理論知識與機器設備進行教學,例如“心理沙盤”,“音樂放松椅”,還有用于同學們發泄心中感情的宣泄器材。通過利用專業心理教學設備可以得出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沒有良好的專業設備心理課很難開展。學校方面要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的心理教學模式,根據結合教師們上課時的心得,觀察同學們情緒的變化,將這些信息可以編寫成一個資料庫,總結其中的規律,建立適合本校的心理課教學模式。例如心理教師在講授“心理咨詢方法與技術”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將書本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在熟練掌握心理咨詢方法與技術的基礎上,開展“課堂心理咨詢活動”,了解同學們的心理特征并記錄資料,將心理特征記錄資料組建成資料庫,教師可以根據同學們的心理特征總結其中的規律,然后將資料匯總到學校高層,學校根據這些資料制定一條適合本校校情的心理學科教程方案。
⒊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家長為了掙錢養家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存在“自己不重要”的負面思想感情。家長的陪伴理解是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最需要的關懷感,心理教師應該與家長密切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思想并予以改正,將心理病的萌芽扼殺在起源。家長在工作的同時也應該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增進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結語:隨著當前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心理病也成為了生活中一種常見疾病之一。學習壓力繁重的高中生是心理病的易發人群之一,為了保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安全,學校方面與家長應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在學習與生活中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包容,讓這群莘莘學子感受到他人的關心,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未來人生。
參考文獻:
[1]潘俊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策略探析[J].智力,2021(02):175-176.
[2]王小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基本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46.
[3]李榮.淺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J].當代家庭教育,2020(16):172.
[4]井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策略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8(02):15.
作者簡介:趙萍華(1992-),女,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族漢,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無,單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