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柏林 馬曉霞
腱鞘是一種肌肉保護囊,由內臟層和壁層組成,能分泌肌腱鞘液。腱鞘炎(tenosynovitis)是腱鞘損傷或拉傷后纖維性損傷所致的疾病,是骨傷科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常見的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鞘炎。腱鞘炎多發生在橈骨勁突處、橈側伸腕肌腱處、屈指肌腱處等,如果沒有得到有效且及時的治療,往往會引發腱鞘膿腫,伴隨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針灸治療腱鞘炎具有操作簡單、療效好、安全性高、無副作用等優點,具有疏經活血、通絡、解除局部粘連、止痛消炎的效果。
1、腱鞘炎疾病簡介
腱鞘的解剖結構是橈骨下端外側面朝著向下方突出的錐形突起,即為橈骨莖突,橈骨勁突的外側由兩個淺溝,若長期摩擦,會導致內壁不斷增厚,引發該疾病。腱鞘炎屬于慢性無菌性炎癥,因為患者的活動較為頻繁,導致摩擦過度,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如水腫、充血等等。腱鞘炎的高發群體是手工操作者以及家庭婦女。腱鞘炎患者會出現手指功能的活動障礙,并產生疼痛。
在中醫學中,腱鞘炎屬于“筋弊”、“傷筋”的范疇。我國最早記錄該疾病的文獻為《靈柩》,其中提出,“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后《素問》中提出,“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腱鞘炎主要是因為寒濕侵入經脈,導致氣血凝滯,或是因為長期勞損引發的筋脈損傷,經血流通不暢。中醫治療該疾病,主要的原則為通經理氣、活血祛寒、止痛除痹。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腱鞘炎效果顯著,可以刺激人體的神經系統,對于炎癥組織產生刺激效果,促進白細胞介素-2分泌,能調控免疫系統中白血球的細胞活性,有利于提升腱鞘炎患者的身體抗炎能力,提升免疫力。針灸治療腱鞘炎常用主要穴位包括阿是穴、陽溪穴、列缺穴、合谷穴。阿是穴可以疏通局部經脈氣血,諸穴配合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舒筋通絡、解痙止痛之效。
2、針灸治療腱鞘炎
2.1 溫針灸治療腱鞘炎
溫針灸具有祛寒邪、溫通經絡之效。臨床治療經驗發現,溫針灸對狹窄性腱鞘炎具有較好的止痛效果,可以替代局部封閉治療。具體操作方式:選取阿是穴、魚際穴、合谷穴,常規皮膚表面消毒后,刺入魚際穴與合谷穴,刺入中需要注意針尖,朝著病灶的位置略偏,垂直恥辱阿是穴。進針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處理,捏轉。將艾柱條點燃,在針柄之上,燃盡后更換下一柱,每一個穴位,點燃兩艾柱。
2.2 小針刀治療腱鞘炎
小針刀治療腱鞘炎下,體位選擇仰臥位,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準確定位肌腱狹窄處,做好標記,局部消毒,敷孔巾。局部浸潤麻醉,通過鉤型針刀來處理病灶,臨床醫師使用針灸刀來順著肌腱的行走方向,采用垂直進針法,當刀尖進入到腱鞘炎患者的皮下組織后進行旋轉,旋轉的角度約為90度。將刀柄刺入后提升30度。朝著手指遠端的方向鉤割腱鞘距離約為50~80毫米。經過臨床證實,小針刀治療腱鞘炎效果顯著,且復發率極低。小針刀治療下通過松解狹窄腱鞘來解除指屈肌腱絞索,幫助患者恢復屈伸功能。
2.3 撳針治療腱鞘炎
首先進行常規皮膚消毒,應用0.6~1.2毫米的撳針在患者橈骨莖突痛點將撳針貼上,結合患者的實際疼痛情況,調整撳針貼的形狀,如一字型或三角形。
2.4 腕踝針治療腱鞘炎
腕踝針治療將人體軀干部從前正中線向后正中線,四肢從內后、內前、外前、外后。縱行各分成6個區域,腕橫紋上2指尺骨內側緣背面這3個穴位,以30號、1.5寸長不銹鋼毫針,針尖與皮膚表面呈三十度夾角進針,當針尖通過皮膚后,將針放平緊貼皮膚表面,沿直線皮膚下進行到針柄根部。進針過程中除針尖通過皮膚時有輕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患者的任何不適感,否則調整進針方向或深淺度,每天治療1次,留針時間為2小時,治療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一般在2個療程以上。
2.5 電針治療腱鞘炎
電針治療下需要結合超聲波,通過選擇橈骨勁突附近明顯的壓痛點(如,阿是穴),應用連續波進行電針儀(G-6805電療儀)治療,在電針治療后應用超聲治療儀治療患者的壓痛點,當出現酸麻為宜。經過臨床研究證實,采用電針治療腱鞘炎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并且有利于功能障礙的改善。
2.6 毫針治療腱鞘炎
毫針治療橈骨莖突腱鞘炎,選擇橈骨莖突腱鞘炎患者76例,尋找疼痛點(阿是穴) ,采用臨床針刺法,即將直針改為橫針,一針刺入人體主要穴位,另一針刺入人體主要穴位,每穴1次,1療程6次。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取患側陽溪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取阿是穴,在摸到壓痛硬結,則在硬結周圍分別圍刺3針,在硬結周圍各取3針。
結論:
總而言之,手術治療腱鞘炎對患者的損傷相對較大,可能導致瘢痕粘連、局部觸痛、患指活動不適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針灸治療腱鞘炎的效果準確,操作簡單、安全性高。針灸治療具有悠久經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且針灸治療的副作用小,患者依從性較高,遠期復發率較低,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臨床上可以根據病情合理選擇針刺方法及穴位,緩解腱鞘炎癥狀,最大限度恢復患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