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引導社區青少年了解蘇州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出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非遺”文化的興趣,有助于推動“非遺”重返當代生活,更好地弘揚、繼承蘇州千年的歷史文化。
白洋灣街道玉景灣社區的青少年大部分為新市民子女,鮮少接觸蘇州傳統文化。社區引入專業教學資源,在家門口設立“非遺學院”,打造出一支具有“非遺”代表性特色的“景”致少年文化團。
一把蘇扇陳情蘇作技藝
近日,社區舉辦了“非遺”文化系列活動課堂之“感受吳文化,小手制蘇扇”活動,學習手工制作蘇扇。
蘇扇以雅致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其制扇技藝既是蘇州傳統手工技藝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課堂上,授課老師介紹了蘇扇的發展歷程、制扇技藝以及民間工匠的精工制扇,隨后,又展示了一部分由她本人制作的蘇扇。雖然傳統的手工折扇已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當一把把雅致精巧的蘇扇呈現眼前時,孩子們還是被迷住了眼,感嘆蘇扇精美和其中耗費的匠心。
接著,大家紛紛親身實踐穿扇骨。“一把蘇扇扇骨的制作工藝需經幾十道工序,從選料、配料到設計制作……”老師邊說邊演示:先以一根竹制扇骨逐一穿插扇面中每折居中的扇骨縫隙,為裝扇骨做準備;之后再取多根扇骨逐根插入扇面內。“扇骨穿引至扇面時,最考驗功力,稍有浮躁急進,紙破骨斷,前功盡棄。”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大家很快掌握了工藝要領,將扇骨穿入扇面之中后,粘合兩側大骨,完成了穿扇骨工序。
接著,老師又以空白扇面成品講授、示范扇面繪畫的布局和繪制注意事項,孩子們也嘗試拿起筆勾線暈染。“廉”與“蓮”同音,筆下蓮花輪廓漸漸繪制成型時,純真的內心中也播撒下廉潔的種子。
一曲《牡丹亭》沉浸體驗“百戲之祖”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歷史悠久,詞曲高雅,行腔婉轉,扮相精致,表演細膩,然而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極少與昆曲相遇。社區組織“景”致少年團到中國昆曲博物館參觀,通過一場沉浸式表演,近距離感受“百戲之祖”。
中國昆曲博物館館內,古建筑風格華麗精致,步步為景;陳列的昆曲服飾和道具精美絕倫,嘆為觀止;中間“巧奪天工”的百年古典戲臺尤為吸睛。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百年古戲臺是中國昆曲博物館的建筑精華,足有二層樓高,二層是戲臺,臺高約3米……”時,孩子們的眼睛仿佛不夠用了,手里的小本本不停地記錄。
參觀活動的重頭戲是沉浸式體驗表演。孩子們換上昆曲戲服,以“唱會一支曲”“念好一段白”為目標,有模有樣地跟學《牡丹亭·游園》。優雅的手勢,柔婉的水袖,曼妙的昆腔,輕巧的步伐,再配以手中一把蘇式折扇,倒也腔勢十足。逗得一旁觀看的家長們樂得合不攏嘴:“社區組織的沉浸式體驗參觀活動真不錯,讓孩子們深入體驗一次,或許就終生難忘,或許就此‘種’下喜愛戲曲的種子。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小康帶來的精神生活。”
方寸篆刻感受中華古典文化
為讓轄區青少年更深刻地體會我國古典文化的魅力,社區還舉辦了“篆刻陶瓷印章,傳遞廉潔文化”主題手工DIY活動,讓孩子們手工制作陶瓷印章。
中國“印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篆刻藝術”是將書法與雕刻有機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印章起源于殷商時期。從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上升至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及個人身份的證明。現場,老師講述印章的歷史起源后,帶領孩子們體驗制作陶瓷印章。“專用精陶泥材質較軟,因而陶瓷章的篆刻時間比石刻、木刻短很多,也不需復雜的技巧,可輕易上手。”
在老師的講解下,孩子們紛紛拿起刻刀,按圖紙上的圖案臨摹雕刻:有竹子,有蓮花,有梅花……親手制作的印章初有模樣時,紛紛把玩自己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做的印章是松柏,身軀堅毅剛強,象征著無畏的精神,像軍人一樣有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我也要像松柏和軍人一樣堅毅剛強。”10歲的韓逸軒向小伙伴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篆刻有世界性的文化價值,“能讓孩子們更深刻、快速地著迷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之中,”一位家長說道,“推動著孩子們不斷努力學習,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居民們越關注精神層次的需求,“非遺”文化越被重視、保護。社區負責人表示,社區打造“景致少年養成記”特色品牌,將為轄區青少年提供和搭建更多平臺。同時以“文化進社區”系列活動為契機,不斷加大文化幫扶力度,通過社區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群眾的精神需求,提升居民文化素養,全面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