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晨 馬菲菲 李桂丹
【摘要】中央紅軍長征經過貴州地區時,留下了大量的宣傳標語。這些標語真實且生動地記錄了紅軍在貴州時期所進行宣傳的內容以及革命斗爭的歷程。長征時期的標語在每一階段所展現的內容都不盡相同,都有其各自的特點。
【關鍵詞】中央紅軍;長征;標語;演變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3-0112-02
基金項目:2018年度貴州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央紅軍在貴州軍事歷史遺址遺跡調查研究》(課題編號:2018520903)。
長征時期的標語在每一階段所展現的內容都不盡相同,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長征初期,由于受黨內“左”傾思想的影響,標語的內容大多比較僵化,沒有切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呼聲。而在長征過程中,隨著紅軍的領導和宣傳工作的成熟,紅軍會依其所經過地區的環境、人物等而制定出適宜該地區的宣傳標語,標語的內容和形式進一步豐富,有效地發揮了標語在長征途中的作用。
一、黎平會議前后以介紹及宣傳黨和紅軍政策為主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黎平,12月18日召開了黎平會議。1月7日占領了遵義,1月15日至17日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雖然黎平會議到遵義會議的召開,只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但紅軍的標語卻未曾停息,中央紅軍在艱苦作戰的同時仍不忘書寫標語。
在此階段,紅軍標語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向當地百姓介紹蘇維埃和中國共產黨。當時,貴州部分地區的群眾不太了解紅軍,加之國民黨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污蔑、丑化和攻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軍和共產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印象,所以有的商人會將家中的財物隱藏起來、有的百姓會跑到其他省份,甚至其他更偏僻的地方躲避。紅軍所到之處關門閉戶,市井冷清,因此通俗化的標語宣傳,為人民群眾了解紅軍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通過標語介紹紅軍,介紹共產黨的性質方針,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標語,“紅軍是民眾抗日戰爭的主力軍”“紅軍是工農人民的軍隊”“紅軍是工農的化身,工農群眾不要害怕,不要逃跑上山”“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等等。
這類標語,介紹了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政黨,紅軍是工農群眾的紅軍,他們始終是為了人民,維護人民利益,為中國發展所不懈努力的人。這一條條真摯的標語,告訴了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是站在人民群眾這邊的,人民群眾不用害怕,更不用躲藏。這些標語使人民群眾開始重新認識和了解紅軍,也加深了人民群眾同紅軍的聯系。
紅軍尤其重視對于少數民族的宣傳工作,在紅軍初進入貴州時,朱德曾告誡紅軍:“要尊重和團結少數民族。”1934年12月24日,原總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簽發了《關于我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進一步提出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要做好黨內自身的紀律檢查,開展好斗爭宣傳工作等要求。這一時期的有關民族宣傳的標語有,“紅軍是漢藏回苗人的朋友”“紅軍是解放回番民族的救星”“政治上、經濟上苗人、侗人與漢人有同樣的權利”等等。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長征標語從內容來看,大多集中在宣傳黨的政治政策、以及介紹紅軍上,整體的形式和內容與在蘇區差別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標語的產生,以及在對于民族關系的認識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加深。
二、遵義會議之后的標語變化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之后,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方針政策上有了重要的變化,而且對宣傳方式也有了更進一步、更重要的指示,在紅軍標語的宣傳工作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1935年3月10日中革軍委機關報《紅星》刊發了題為《寫標語》的文章,該文章提出了,“在所有的墻上、窗、房內、屋外到處寫滿,寫的時候不僅僅要用粉筆,還要用各種顏料寫得清楚、矚目、不易抹去”[1]。由于黨和紅軍領導對于宣傳標語的重視,發布了一系列規定,使紅軍戰士們能夠形成謹記宣傳革命理論、隨處宣傳革命思想、遍地書寫標語的習慣。遵義會議之后,標語內容不斷豐富,形式更加多樣,與此前長征初期的標語口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長征標語逐漸地方化、口語化。遵義會議后,標語的地方特色和口語化特征逐漸凸顯,并融入了地方方言、民謠等極具有地方風格的元素。一些標語形象生動,簡潔明了,使許多偏僻地區沒受過教育的百姓一看就懂,意義深刻。例如:在遵義市播州區茍壩的一條標語“紳糧壓迫干人,辛苦沒有飯吃,要打倒土豪分田地”、遵義市播州區平興長順縣壩所標語“紅軍是幫助干人的軍隊,當紅軍去”、貴州省金沙縣土官渡標語“白軍兄弟多拿紳糧東西,別拿干人的東西”。上述標語中所言“干人”就是貧窮貧苦之人,“干人”就是地方方言。紅軍在進行宣傳時,加入地方方言,拉近與百姓之間的距離,具有方言性的標語,使百姓群眾讀起來更為親切,也更易了解,這有利于紅軍宣傳工作的開展、以達到宣傳的目的。
最后還有一種標語形式是漫畫結合標語的形式,比如茍壩會議會址里有關標語房間里展示的漫畫標語,“蔣介石狗頭”“消滅國民匪黨”“打倒國民黨”等等。
標語漫畫,通過將標語和漫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一種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標語,易于人們對于標語的理解,更易于人們對標語的記憶。
(二)長征標語書寫形式多種多樣。長征剛開始時大多的宣傳標語都是先寫在紙上,然后再張貼在墻壁和門板之上,形式比較單一。在長征開始后由于物資匱乏,紙張變得稀少珍貴。在此情況下,紅軍并未放棄宣傳工作,反而因地、因時采取更加合理的宣傳形式,利用已有的資料和原料進行宣傳。紅軍宣傳隊不僅僅用墨汁、石灰、炭灰將標語寫在沿途村莊的墻壁上、門板上,還采用傳統的木刻印刷,將重要內容的宣傳材料,刻制下來,這種形式一次能刻多件,既降低了費用又提高了效益。除此之外紅軍還用葉報樹標的形式,將有力地簡短的標語寫在青翠的竹葉上和樹葉上相互傳遞,以達到宣傳目的。為了致使標語,能經受住雨水沖刷,不被敵人破壞,能夠長期保存,紅軍還將標語刻在石頭上,這一形式稱之為石刻。
更甚者,紅軍在刨平的小木板上,用墨水或油漆寫上將要宣傳的標語,成批的放入河中,隨著水流到下游國民黨管轄區,被人拾起后以達到宣傳作用,這種宣傳的形式又被稱之為水電報。紅軍宣傳工作越發熟練,運用的形式也更加廣泛,不僅只局限于紙張上的宣傳,更多的是根據現狀來做宣傳的形式,進一步提高了宣傳的力度及廣度。
(三)標語口號配合軍事戰略的需要。遵義會議后,紅軍在軍事行動上漸漸取得了主動,因此標語的內容也更加貼近軍事,配合戰略行動。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后,在黔北、黔中和黔東等地區的敵人人數還不多的情況下,通過楓香壩強渡烏江,主力部分向貴陽進軍,僅留下紅九軍團偽裝成主力,牽制住敵人,另外一支部隊裝成要進攻湖南的樣子。在此期間,各部隊不約而同都利用標語,在沿途張貼“拿下貴陽,活捉蔣介石”的標語。其實這個戰術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完成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果不其然,致使蔣介石中計。通過標語完成戰略部署,以達到軍事行動目的,是標語的一大功能。
這時期標語除了實行戰略目的以外,用標語來拉攏敵軍軍心,也成了吸引白軍的一種手段,呼吁白軍來參加紅軍。例如:在習水縣官店白果壩陸少臣家壁上的標語“白軍兄弟暴動起來殺死白軍官長,一致地到紅軍中來”、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茍壩標語“國民黨把中國出賣了一半給日本,白軍兄弟與紅軍聯合起來,打倒出賣祖國的國民黨”。這一系列標語,鞭撻了敵人,啟發了國民黨士兵的覺悟,鼓動了白軍士兵反抗,似一把利劍插向了敵人,起到瓦解敵軍的作用。
(四)民族政策的宣傳進一步成熟。遵義會議后,紅軍進一步深入到少數民族居住區,與少數民族的往來也更加頻繁,因此為了更好地與少數民族同胞交流,中國工農紅軍原總政治部頒布了《關于注意爭取夷民的工作》文件,該文件指出:“用寫標語、口頭宣傳等,向廣大夷民群眾說明紅軍對于夷民的主張,揭破國民黨的民族武斷宣傳,利用許多事實來說明國民黨是屠殺一切弱小民族的惡魔。”[2]由此,紅軍在民族政策的宣傳工作上取得了進步,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宣傳,紅軍還與少數民族建立了聯盟。1935年4月16日,紅軍首領與陸瑞光簽訂了《反對蔣介石、反對王家烈、反對尤國才及國民黨苛捐雜稅的協定》,紅軍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更加密切,之后彭德懷與陸瑞光還結成了“弄染結盟”。由此可見紅軍在對民族政策宣傳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顯著的成就。
遵義會議之后的標語已經具備了鮮明的特色,同黎平會議到遵義會議這段時間相比,標語的內容更加豐富,主要由土地革命、宣傳紅軍,轉到為瓦解敵軍,發動群眾斗爭上;語言方式從單一的基本式轉成更多的順口溜式和歌謠式并且還融入了地方方言;宣傳人員上,也從主要由宣傳隊的人員發展到全軍動員上;標語的形式也從紙張式轉到更多的宣傳方式,比如:木刻、石刻。還增添了軍事輔助的功能,標語的宣傳運用也從幼稚走向成熟,并日趨完善。
在革命時期,標語是所有的宣傳方式中最直接、最明了、群眾最易接受的。在長征途中,標語的宣傳是黨和紅軍在緊張的行軍途中和戰斗間歇進行的,黨和紅軍將革命理念、政治政策通過簡明扼要、深入淺出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人民群眾的腦中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聯系了群眾,擴大了影響,傳播了革命的火種,為革命斗爭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安葆.長征標語的漫議[J].黨史研究與教學, 2004,(04):87-91.
[2]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58.
作者簡介:
季承晨,女,漢族,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級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貴州地方史。
馬菲菲,通訊作者,女,漢族,黑龍江雞西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南邊疆史,貴州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