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嬋 賀瑋


摘要:目的 研究細節護理對提升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效果。方法 選取90例患者開展分組研究,患者選自2019年1月-2020年4月,隨機均分組,進行對比。對照組行手術室常規護理,觀察組行細節護理。比較指標為護理質量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的上述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的指標,P<0.05。結論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實踐中,對患者實施細節護理效果理想,能促進手術室護理安全性提升,可予以重點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細節護理;護理安全性
細節護理是隨著醫學科技發展和精細化管理理念而新興的一種護理模式,其以患者為中心,著眼于細節,為患者提供更精細、更嚴格的進行手術室護理,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有效規避手術室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本文選擇90例手術室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細節護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中,男61例,女29例,年齡19-88歲,平均年齡(61.8±7.5) 歲。科室分布:普通外科24例,產科16例,骨科20例,婦科20例,泌尿外科10例。隨機分組,各組均為45例患者。兩組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意識清楚,具有閱讀書寫能力。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調查,無精神、意識等障礙。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手術室常規護理要求,實施術前、術中和術后常規護理干預,如健康教育、生命體征監測、術后指導等。觀察組實施細節護理,具體如下:
第一,術前護理。成立細節護理干預小組,組員涵蓋護士長、總責任護士、管床護士、營養及心理醫師等,明確每一名成員的崗位職責,各科組員具體負責本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轉歸。科學排班,全程動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存在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的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提振手術治療的信心,消除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
第二,術中護理。術中,護理人員于手術當日做好手術器械及用品準備,術前仔細檢查設備是否完好,嚴格落實三方核查制度,對手術風險進行科學預測,做好搶救預案。核對好麻醉信息,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原則,嚴密觀察手術進程,嚴密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立即報告手術醫師。及時、準確的為醫生遞送手術器械、擦汗等,同時做好輸液、輸血等急救措施,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手術操作完成后及時、仔細清點各類用品,避免遺留于患者體內。
第三,術后護理。幫助患者擦拭血跡,清理干凈身體,固定引流管并行導管標識。術后嚴密關注患者麻醉清醒狀態,在清醒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已完成并很成功,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將患者轉運回病房,做好交接工作,指導家屬做一些簡單護理行為,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1.3 觀察指標
兩組按如下指標進行組間比較:護理質量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P<0.05表示滿足統計學條件。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的指標,P<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護理依從性與滿意度、護理差錯率與投訴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44%,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2.22%,組間比較結果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細節護理根據患者的需求來定制合理的措施,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高質量的服務,使臨床護理工作更加完善、安全、靈活。同時,還能促進護理人員各司其職,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引導護理人員從心理、生理、社會、精神等方面,對患者開展精細的綜合護理,降低手術應激反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將患者的安全和治療作為中心,對手術細節進行完善和細節化處理,可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改善就診和治療環境,提升手術室的護理安全性,確保手術順利開展,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減少護患糾紛。
此次研究結果也發現,觀察組患者經過手術室細節護理后,其各項比較指標均比對照組優,P<0.05。這提示在細節護理應用過程中,通過實施嚴格、專業化以及更精細的護理,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術水平得到優化提升,保證術中細節護理全面覆蓋手術過程,提高了手術室護理的安全性。這與張麗芳、黃申慧、張偉等的研究結果相近。綜上所述,手術室細節護理使得護理人員從原本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有助于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
參考文獻:
[1]張麗芳.手術室細節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09):166-168.
[2]黃申慧,李根娣.手術室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08):1365-1367.
[3]張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06):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