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文學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中國經典文學的外譯和外國經典文學的漢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傳譯經典文學,譯者們一直在探究經典文學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經典文學的“再度經典化”為本階段譯者的譯介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翻譯視角——成為經典的締造者。本文主要從實現“再度經典化”的意義和特點兩方面探討經典文學翻譯的“再度經典化”問題,以期為經典文學的翻譯提供新的翻譯方法,并為其他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
關鍵詞:經典文學;再度經典化;意義;特點
一. 引言
我們常說“經典”,具體到文學作品中,其實就是指那些在歷史的浪淘中脫穎而出的經典文學,其中更負盛名的是那些世界經典文學。但很少有人思考,那些世界經典文學是如何走上世界舞臺的,其中最重要的助推力就是翻譯。翻譯具有經典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翻譯可以使原本“無人稱道或少人稱道”的作品從邊緣走向中心,促使原本的非經典文學成為經典;翻譯還能將一種文化環境中的經典著作翻譯到譯入語的文化環境中,使出色的譯作被譯入語環境中的讀者視為經典,從而實現經典文學在譯入語環境中的再度經典化。相比前者,將經典文學再度經典化對譯者來說,應該是一個更有意義的選擇。因為前者雖然也要求優秀的譯文,但讀者多享受原作的審美體驗,下意識地忽略了譯者或者譯本的質量,譯者的作用也被淡化。這類經典化的出現多是由原作的內在因素和時代背景等外在因素共同決定的,存在著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本文主要從實現再度經典化的意義和特點兩方面探討經典文學翻譯的再度經典化問題,以期為經典文學的翻譯提供新的翻譯方法,并為其他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
二. 經典文學的翻譯實現“再度經典化”的意義
(一)中國文化的走出去
“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旋律早已唱響,要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愿望,必須通過翻譯做譯介,完成經典文學的外譯,而翻譯的再度經典化在當前的國家戰略形式下,是一條更佳的路徑。中國經典文學的外譯起步比較晚,但在辜鴻銘、林語堂、楊憲益和許淵沖等學者的不懈努力下,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起初,典籍外譯主要采用歸化的方法,以便譯入語讀者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如辜鴻銘的《論語》、霍克斯的《楚辭》和《紅樓夢》。這類方法曾紅極一時,因為它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文化的異質性,為譯入語讀者了解中國提供了契機,但是其缺陷也是有目共睹的。這種翻譯方式使中國的文化特色在譯本中發生改變甚至消亡。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學者們又開始兼用“歸化”、“異化”及一些其他的翻譯方法和策略,旨在盡量保留原作的滋味。時至今日,為了響應“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不少學者開始提倡譯本的經典化。這種翻譯的新范式旨在讓中國的經典文學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人所識的同時,讓這些經典文學通過翻譯被再度經典化,成為譯入語讀者眼中的經典,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
(二)新思想的“走進來”
在多元文化合作的今天,不僅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還應該讓新的思想走進國門。經典文學的再度經典化可以讓新思想更好地走進來?!叭绻粋€國家在文學形式和內容上停滯不前, 翻譯經典可以起著一種推動作用, 使該國文學朝新穎的經典形式靠攏”[1],莫言的作品正是從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經典漢譯中獲取到了養分。如果譯者可以將更多的外國經典文學“再度經典化”,讀者會更容易接受外國經典文學,其受眾人群也會更廣,這也將加快國內文學創新的步伐。
(三)翻譯的進步性
“志當存高遠”,當譯者有了更高的追求,翻譯的整體水平才得以提高,翻譯理論才會出現革新與進步,而“再度經典化”就是現下經典文學翻譯的更高追求。再度經典化帶來的進步基于翻譯的“焦慮性”,翻譯文學經典的“焦慮性”會給翻譯活動帶來競爭,一種譯者之間的競爭,這對于翻譯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2]。從早期簡單的語碼轉換,到后來嚴復的“信、達、雅”、奈達的動態對等以及巴斯內特的“文化翻譯觀”等,翻譯方法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就是源于譯者的焦慮,即譯者的競爭。這種“焦慮性”是翻譯事業生生不息的重要推手。現在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等要求譯者的焦慮向完成經典的“再度經典化”邁進,這將是他們更大的挑戰,也會促使他們完成更偉大的作品,成為更優秀的譯者,從而帶動整個翻譯事業的進步。
三.“再度經典化”的特點
(一)動態性
原作和譯本是一對多的模式,如果將譯本看作圍繞原作中心而圍成的圈,那這個“譯本圈”將會無止境地不斷擴大,“再度經典化”的譯本也將參與這場無休止的活動。某部經典的一個譯本,可能在某個時期實現了這部經典的“再度經典化”。隨著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等的不斷變化,契合時代特征和主流意識的新譯本又會替代舊譯本,成為新時期的“經典”。如此發展,“二度經典化”、“三度經典化”、“四度經典化”......都會出現,它們都是“再度經典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為“再度經典化”。如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問世之初,大受追捧,是當時毋庸置疑的翻譯經典,而如今,已經淡出讀者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涌現的新譯本。因此,“再度經典化”是極具時代性的,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
(二)互文性
“再度經典化”的“互文性”,是學者們談論的焦點。于輝和宋文智指出,“再度經典化”的譯本有微觀互文性和宏觀互文性兩種特征。微觀互文性體現在“與原作在語言、結構、意義等方面高度契合; 注意體現原作與原語文化等的互文性關聯; 在譯入語的文學、文化等文本中選取實現這一目標的適當表達,并盡量規避不恰當的互文等”[3],即微觀語言層面的互文或相通。而宏觀互文性主要表現在:經典譯本可以帶來更多的關注(包括讀者、專業學者和評論家等),從而譯本便與譯入語環境的評議和研究活動產生了互文,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原作的經典性,還可以為譯本帶來了更多的讀者;經典譯本也會和譯入語的文學文本形成互文性關聯,促使譯入語文學作品吸收經典譯文的養分,從而具有經典譯本的影子;翻譯的經典譯本也會與譯入語環境中的社會文本形成互文性關聯,進而推動譯入語環境中社會思潮和政治意識形態等的變遷。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再度經典化”的譯本將原作帶入了譯入語語境,讓原作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在譯入語環境中延續生命,并在某種程度上引起譯入語環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就是形成文本互文性網絡的助推力?;ノ男跃W絡的連接也將進一步促進“再度經典化”的建構。譯入語讀者閱讀經典譯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原作文化內涵與讀者和讀者環境形成互文的過程。就這樣一個一個小的互文性就在原作文化環境和譯入語文化環境和讀者中不斷結合,形成巨大的互文性網絡,而這種互文性是“再度經典化”在譯入語環境中得以實現的前提。
(三)重生性
傳統翻譯觀視譯本為衍生物,而“再度經典化”強調經典譯本的重生性。重生性源于譯者的“再度創作”。譯者可以將原作通過譯入語再度創作出來,使原作在譯入語環境中獲得重生,即譯本成為可以被譯入語讀者接受的經典。譯本的重生性也有助于原作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通過譯本融入譯入語環境,與譯入語環境的各方面形成互文性。
四. 結語
經典文學翻譯的“再度經典化”為譯者的譯介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翻譯訴求——成為經典的締造者。從這點出發,譯者就可以摒棄消極的翻譯觀,追求積極的“再度創作”。這種“再度創作”是以“再度經典化”為目標的,無論是對原作,還是譯本或譯者,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當然,這種方法也不應局限于經典文學的外譯,對經典文學的漢譯來說,它同樣也能產生巨大效用。經典文學翻譯的“再度經典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無止境的過程,“道阻且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優秀譯者共同努力,秉持屈原般的赤子之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劉軍平.翻譯經典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02(04):39.
[2]于輝.論翻譯文學經典的經典性[J].語言教育,2016,4(02):72.
[3]于輝,宋學智.翻譯經典的互文性解讀[J].外國語文,2014,30(05):136.
云南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 張燕 郭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