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潔媛 張苗苗 李敏 朱慧
摘要:高校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時代的載體平臺,已成為高校建設網絡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H大學三個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作為語料,對其進行詞匯、句式、修辭等方面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新聞標題;微信公眾號;詞匯;句式;修辭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072-02
一、引言
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時代的載體平臺,所推送的新聞標題與傳統紙媒的新聞標題一樣,起著吸引用戶關注、幫助用戶選擇、引導用戶閱讀等作用,但不同于傳統紙媒的是,微信公眾號推送新聞的標題和正文不在同一個頁面,正文通常作為標題的鏈接而存在,用戶通過查看新聞標題,再進行選擇,點擊瀏覽具體內容,因此新聞標題是否具有話題性、能否吸引用戶注意、能否提起受眾興趣,關乎該篇新聞乃至整個微信公眾號的成功與否。本文以H大學3個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為例,對新聞標題的語言、語用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H大學投入運營的校級官方微信公眾號有數十個,本文選取研究的是該校建設時間較早、原創內容較多、關注用戶較多、功能開發較完善的微信公眾號。本文選取了H大學三個官方微信公眾號自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推送的新聞,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作為樣本的微信公眾號分別為“黃山學院官微”“聽松青年”“黃山學院學工在線”。
二、網絡新聞標題的詞匯分析
新媒體不同于傳統紙媒,用戶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而是主動地選擇新聞信息。新聞標題是整個新聞的“導入口”,是新聞傳播發布與用戶瀏覽接受的第一環節,因此新聞標題要具有鮮明、簡潔、新穎的特點,更要在不產生歧義的前提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注意運用具有口語化、時代性特點的詞匯或結構。
(一)運用網絡流行語
新聞標題中詞匯的選擇運用尤為重要。網絡流行語是指產生于網絡空間或者經由網絡廣泛傳播,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頻率較高,能折射社會現象、反映大眾心理等方面的詞匯。
例1:叮咚!黃山學院十二時辰來嘍!(“黃山學院學工在線”,2020年4月6日)
例2:黃山學院版《青春有你》,一起來YES!OK!(“聽松青年”,2020年4月27日)
例1中“黃山學院十二時辰”新聞標題的詞匯選擇,源自2019年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新聞標題對應了其內容,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了一天之內不同時間段的校園風貌。例2中“《青春有你》,一起來YES!OK!”,源于2020年的網絡節目《青春有你》,其中“YES!OK!”是該節目的主題曲。
(二)混用中外混搭語碼
語碼混用是指“說話人在使用一種語言進行交談時,因某種原因突然選用另一種語言中的詞語或者結構,從而出現兩種語碼混合”的語用現象[1]。在新媒體新聞標題制作中恰當地運用語碼混用,能使新聞標題的語言風格更加口語化、游戲化。
例3:當Emoji遇上黃山學院,你能猜對幾個?(“聽松青年”,2020年4月11日)
例4:宿舍的迷你hotel,你還好嗎?(“聽松青年”,2020年4月23日)
例3中的Emoji是指顏文字或繪文字,源自日本在無線通信中使用的視覺情感符號,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設備輸入法軟件中加入Emoji而廣泛流行。標題中直接使用英文詞Emoji,使新聞標題更加生動形象。例4將宿舍稱為迷你旅店,用“hotel”一詞替代了“旅店”。
(三)使用數字化語言表述
數詞,特別是將阿拉伯數字形式的數詞運用到新聞標題中,能起到簡化用語的作用,達到簡潔鮮明的效果,使標題語言表達更加具體、直觀和精確,能使新聞標題從眾多漢字字符中脫穎而出,吸引用戶眼光。
例5:3+8+11=…?快來解鎖你和黃山學院的故事(“聽松青年”,2020年6月30日)
例5將學校的歷史發展、基本情況等信息提取出來,用數學運算的形式體現在新聞標題中。
三、網絡新聞標題的句式分析
(一)使用超短句
現代漢語中的短句是區別于長句而言的。長句指的是結構完整、句式復雜、形體較長的句子,而短句用詞少、結構簡單、形式較短。現代漢語短句中還存在超短句,其用詞更少,結構更簡單。
例6:定了!2020年考研國家線和復試安排公布(“黃山學院官微”,2020年4月14日)
例7:重磅!安徽高校開學時間確定!(“黃山學院官微”,2020年4月20日)
超短句通常以2字、4字至8字的形式存在。上述例子均在標題的開頭使用了2字超短句,如“定了”“重磅”,并在句子后面加感嘆號。超短句自身沒有傳達具體新聞內容,也不太有表達情感或表示評價的作用,用簡單的句式、有力的詞語使新聞標題進入用戶的視野。
(二)省略句法成分
根據語用學的原則,句子的關鍵信息通常遵循尾焦原則,出現于句尾。傳統紙媒的新聞標題中一般沒有省略句法成分的用法,而制作網絡新聞標題時,可以省略關鍵信息,從而引起用戶了解具體信息的興趣。
例8:如果在家呆著實在無聊,你可以……(“黃山學院學工在線”,2020年5月11日)
例9:生活被按下“倍速”鍵后……(“聽松青年”,2020年6月6日)
以上例子用省略關鍵信息的方式,省略了用戶最想知道、最關注的信息,從而引起用戶的思考,抓住用戶想要了解未知信息的心理,使其產生進一步瀏覽新聞的想法。
(三)運用多種標點符號
新媒體中的新聞標題不受排版等因素限制,通過恰當使用感嘆號、問號等標點符號,能起到表達情感、引起共鳴、產生互動等作用。
例10:今天,致敬勞動者!(“黃山學院官微”,2020年5月1日)
例11:在?一起來測測你適合讀什么書吧~(“聽松青年”,2020年4月13日)
例10的新聞結合五一勞動節,表達對勞動者的尊敬,在標題中使用感嘆號,用感嘆句式強化了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例11使用問號,用疑問句的形式引起用戶思考,使用戶帶著問題閱讀新聞。
四、網絡新聞標題的修辭特點
網絡新媒體的新聞標題制作,僅僅使用口語化的語言敘事方式,很難達到提高點擊量的目的。要在短時間內吸引用戶眼球,就要使用非常規的語言,積極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段,強化新聞標題的語用效果,使新聞標題簡潔鮮明、新穎生動,更容易實現與用戶的“情感共鳴”。
(一)對偶
對偶指的是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接近、相反或承接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排列。運用對偶修辭手段的新聞標題,形式上整齊統一,音韻上節奏感強,內容上凝練概括。
例12:2020年清明節|寄哀思 敬無畏(“黃山學院官微”,2020年4月6日)
例13:【光影走廊】逆境生長 迎風起航(“黃山學院官微”,2020年4月15日)
例12結合傳統節日清明節,更借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寄托了對逝者的哀思,表達了對防疫工作人員的尊敬和感激,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段,新聞標題顯得簡潔明了。例13前后兩個句子格式相同、內容相承,概括了新聞的關鍵信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段,使標題工整對稱、結構統一。
(二)仿擬
仿擬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仿擬指的是根據表達和交際的需要,模仿已有的句法格式、詞語音調等,形成的詞語、句子、語篇等,包括仿調、仿詞、仿句、仿篇等。
例14:圍觀!網課筆記,有“記”可循的優秀(“聽松青年”,2020年4月18日)
例14運用了仿擬的修辭手段,通過仿照人們熟悉的語言材料成語“有跡可循”,結合當時正在開展的網絡課程學習,開展學習筆記的展示工作,運用仿詞音仿的用法,創新性地造出了“有‘記’可循”這一詞語。
(三)比擬
比擬指的是把物當作人或者把人當作物,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這種辭格叫比擬[2]。運用比擬的辭格,能與用戶實現情感上的交流互動,產生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的效果。
例15:在第“N”個晚上想她……(“聽松青年”,2020年4月9日)
例15運用擬人的用法,標題中的“她”指的是黃山學院,這里將沒有生命的“物”當作有生命的“她”,賦予其人類的角色。
五、結語
高校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新聞標題恰當地運用網絡流行語,能起到吸引讀者關注、引起共鳴等作用,網絡新聞標題應凸顯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更要簡潔易懂、體現人文關懷。科學地把握網絡新聞標題的語言創新,有助于網絡新聞的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30.
[2]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增訂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95.
作者簡介:蘆潔媛(1989—),女,安徽天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高等教育。
張苗苗(1998—),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李敏(1999—),女,安徽阜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
朱慧(1992—),女,安徽蚌埠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