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方寧 王京山
摘要:本文結合布爾迪厄場域理論,一方面從文學場角度分析身份因素、評審制度、頒獎規格等文化資本對于布克獎建立經典化形象的作用,并結合經濟場、政治場角度分析各場域所占資本對布克獎聲譽建構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媒介傳播的視角出發,研究布克獎的宣傳策略在其聲譽建構中的作用,探討英國如何通過布克獎再次確立英國文學的核心地位,以期對中國的文學獎的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聲譽建構;場域理論;布克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131-02
一、布克獎與布爾迪厄場域理論
布克獎于1969年始創于英國,每年頒發給以英語寫作并在英國和愛爾蘭出版的年度最佳小說。在如今的英國,讀者能在絕大多數連鎖書店的暢銷書區域看到帶有布克獎標識的書籍,獨立書店、二手書店也將入圍布克獎的書作為銷售主力。
本文將布克獎與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相結合,著眼于考察文學互動語境下的獎項文化。布爾迪厄于1966年首次提出“場域”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個網絡,或者是一個構型,在這個網絡或構型當中有著不同位置的客觀關系。這些位置的存在以及它們對于它們的占有者、行動者以及機構的決定性,都是通過他們在權利與資本的分配過程中所獲得的目前的或者潛在的情景客觀決定的”[1]。布爾迪厄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符號資本。
場域理論離不開“慣習”和“資本”這兩個概念。“慣習”即配置系統,是一定社會歷史經濟條件下行動者的“位性”,是場域內部的一種社會軌跡和位置的產物[1]。例如,一個生長于英國,畢業于牛津大學文學系的人,會形成英國精英階級的慣習,當其進入文學場域時,其既會受慣習的限制和影響,又將強化文學場域原有的風格或作出改變。
二、基于場域理論視角分析布克獎的聲譽建構
(一)從文學場角度分析布克獎的聲譽建構
1950年以來,英國鮮有可與D.H.勞倫斯、弗吉尼亞·伍爾夫、詹姆斯·喬伊斯等相提并論的作家。但大眾媒體發生的轉向,使電視、電影帶走了文學市場的受眾,美國文學的興起也加劇了英國文學讀者的流失,布克獎設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評選最佳嚴肅小說促進英國文學市場的復興。
文學獎的身份標識是聲譽構建直觀的影響因素之一。布克獎自2015年開始啟用目前的標識,標識由簡約現代的字體和線條勾勒而出的立體書籍圖案組成,富有設計感的視覺圖像令布克獎在眾多文學獎標識中脫穎而出。
評審制度方面,布克獎評審委員會由具備英美文學背景的文學家、學者和具有編輯背景的5人組成,其由布克獎基金會的顧問委員會推選而出,評審采取每年更換的制度,以保證文學獎評選的相對客觀和公正。
然而,許多跡象顯示,布克獎的評審和入圍作者有較強的同源性,自獎項成立以來,評審和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多數有牛津、劍橋等名校背景[2];同時,入圍作家也有聯系網內的教育背景。20世紀80年代,上述群體中出現了與東安格里亞大學創意寫作碩士課程有聯系的人,該課程由1981年布克獎的主席馬爾科姆·布拉德伯里開設,獲得1989年布克獎的石黑一雄就是該課程的碩士生,當年的評委主席大衛·洛奇曾是該創意寫作課的研究員[3]。
頒獎規格方面,2005年,布克基金會推出布克國際獎,從此非英語作家也可參與其中;2014年,布克獎打破地域壁壘,規定所有英文寫作者皆可參賽。文學獎的授獎范圍與獎項聲譽呈正相關[4],布克獎之所以能躍升為當代英語小說中聲譽最高的文學獎之一,與其不限參賽作家國籍的獎項制度變革不無關系。
(二)從經濟場角度分析布克獎的聲譽建構
布克獎目前由Crankstart(克蘭達)基金會贊助,獎金為5萬英鎊(約合45萬元),目前是英國13個文學獎中獎金金額最高的獎項。但和世界范圍內著名的文學獎相比,布克獎的獎金不算豐厚,例如,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98萬元),國際易卜生獎的獎金為250萬挪威克朗(約合196萬元)。但布克獎最大的經濟效益不是獎金。
2019年獲布克獎的英籍非裔作家伯娜丁·艾瓦里斯托在采訪中表示,獲獎為她的作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曝光,已有來自立陶宛、韓國、格魯吉亞的翻譯邀請,而在此之前她已出版8本書,但鮮為人知。不僅如此,2019年英國由黑人女性出版的書籍數量只有兩本[5]。
布克獎帶來的出版、周邊經濟也十分可觀,兩屆布克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的作品《狼廳》更是憑借在英國銷量超50萬成為銷量最多的布克獎作品[6]。《狼廳》和其續集《提堂》于2015年被改編為電視劇,并獲得艾美獎和金球獎的多項提名。僅統計2000年以來的布克獎獲獎作品,目前已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彼得·凱里的《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揚·馬特爾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8部作品,接近獲獎作品總數的一半。即便最為冷門的作品,獲獎后的銷售額較獲獎前也有了成倍增長。
布爾迪厄認為,隨著純藝術的現代藝術(如文學)文化生產的自主性增強,經濟上供給和需求的時間差距愈來愈大,最終結果將是形成反經濟的經濟領域[7]。文學獎正是市場與創作者之間的補償機制,其在為作者、出版社帶來經濟回報的同時,引導了市場風向,吸引著受眾的注意力。
(三)從政治場角度分析布克獎的聲譽建構
二戰后,前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失去“日不落”帝國地位,英國文學亟待變革,英國文化界也將關注轉向本土之外[8]。由于二戰后的勞動力短缺,英國對移民采取寬容政策,在20世紀40至60年代迎來了一輪移民潮,并逐漸形成了少數族裔社區,成長于英國社會的移民后代又帶來了對新文化模式的需求。在種種政治浪潮影響下,布克獎把目光轉向了后殖民主義文學,這一階段以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的小說集《自由國度》獲1971年布克獎為標志[8]。從這屆布克獎開始,后殖民主義文學進入英國文學場的主流話語,在一定程度上為已經顯現衰態英國文學場注入了新鮮血液,讓其不再局限于本土的中產階級小說。
進入20世紀9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思潮的影響,布克獎的爭議愈演愈烈,針對1991年布克獎的入圍短名單全為男性,凱特·莫斯于1996年創辦女性小說獎,該獎每年頒給不限國籍的用英語寫作的女性作家。盡管布克獎方面表示,作者的民族、種族和性別不是評委的考慮因素,但從2000年后,布克獎入圍短名單、獲獎作者都有了一定的規律——這個時期的入圍短名單中,每年都會囊括少數族裔或女性作家。這種對無名作家、女性作家和后殖民小說的偏向,也成為評論家和媒體針對布克獎的爭議焦點之一。
三、作為媒介的布克獎
正如布克基金會主席喬納森·泰勒所說:“媒體報道一直是布克獎成功的關鍵因素。”[6]1981年布克獎與BBC(英國廣播公司)合作,在黃金時段向觀眾進行頒獎典禮直播,電視直播讓布克獎成為媒介事件,這與奧斯卡和格萊美等較為成熟的電視頒獎典禮模式類似。布克獎通過紙媒、電臺和電視廣播等媒介的大力宣傳,迅速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起聲譽。進入新媒體時代,布克獎積極利用播客、視頻等媒體形式豐富內涵,力圖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更新的、年輕的、國際化的受眾。
有評論認為,讓媒體報道爭議新聞是布克獎的營銷策略,目的在于吸引讀者關注。然而,正如布克獎作為一個文學再生產的場域具備自主性,作為媒介的布克獎也需要建構自己的價值取向,這也是獎項聲譽構建的一部分。布克獎的審美偏向恰巧映射了英國社會所關注的議題,并樹立了新時代英國文學的面貌。但布克獎需要警惕媒介的負功能麻醉作用,避免讓對女性作家、少數族裔作家的關注成為一種與現實社會差距越來越大的擬態環境,讓受眾活在媒介編制的自由主義泡沫中。
毫無疑問,布克獎做到了威爾伯·施拉姆所說的“媒體很少勸說人怎么想,卻能成功勸說人想什么”。恰如杰森·考利在《泰晤士報》(1996)中所寫的:“關于布克獎你可以說很多不認可的話,但如果你關心文學,就無法忽視它。”
四、結語
從文化場角度看,布克獎具備獨特的獎項標志、具有文化資本優勢的評審和顧問以及無地域壁壘的頒獎規格。從經濟場角度看,布克獎是英國范圍內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入圍和獲獎作品潛在的出版經濟、周邊經濟都可以轉化為布克獎的象征資本。從政治場角度看,在二戰后英國移民潮、世界各地的去殖民運動和20世紀9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布克獎延伸了英國小說的邊界,如今布克獎入圍名單中直接體現著這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布克獎的審美偏向與所處社會慣習不可分割,有其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從媒介角度分析,布克獎早期宣傳不局限思維,重視影視作品的受眾群體。
布克獎作為認可機構,起著再生產的作用,是文學場中的一環,有一定的自主性,呈現的是經濟、政治、文化和媒體博弈的結果。在批判分析后,我們需清楚文學獎的本質是符號支配的資本與工具,當文學獎的聲譽影響力足夠大時,談論文學審美和商業價值的平衡才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2] 芮小河.英國曼布克文學獎的“聲譽經濟”管理及其啟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9):58-63.
[3] [英]諾里斯.布克獎:布爾迪厄學派視角[J].文化研究雜志,2006,10(02):139-158.
[4] 劉江.文學獎聲譽影響力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9.
[5] [英]利希蒂希.伯娜丁·艾瓦里斯托談性別、族裔與小說寫作[EB/OL].澎湃新聞,http://m.thepaper. cn/renmin_prom.jsp?contid=8436124&from=renmin,2021-03-04.
[6] [英]肯尼迪.布克基金會2018年布克獎日記:慶祝優秀小說50年[M].檔案圖書出版社,2017:2-3.
[7] [法]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64-65.
[8] 芮小河.曼布克文學獎的文化生產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作者簡介:婁方寧(1996—),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
王京山(1970—),男,山東臨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出版、數字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