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靜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各樣的熱點新聞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本文探究大學生群體對于熱點新聞的獲取以及不同渠道新聞的信任情況,以期能發現熱點新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情況,給需要的部門、平臺提供一些有效信息,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和應對策略。
關鍵詞:熱點新聞;大學生;媒介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校園生活中都需要接觸到各種熱點新聞。而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在不斷的成形完善中,各種各樣的新聞對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以及認知的形成與變化有著顯著的影響。[1]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獲得大學生偏好的熱點新聞類型和新聞獲取渠道,這能讓各新聞平臺了解到大學生的新聞需求,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信息。同時,大學生作為新媒體下新聞的重要傳播者,對熱點新聞有其自己的判斷,只有他們認為真實可靠的新聞,他們才會進行傳播。所以通過調查了解大學生信任的新聞平臺與類型,可以幫助新聞發布者在新聞真實的基礎上更快地獲取大學生的信任,達到攻破不實謠言,傳遞可靠新聞的目的。
1.調查實施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獲取信息、整理分析得出相應結論。但在問卷調查前,使用文獻調查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問卷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1.1文獻綜述
1.1.1熱點新聞的概念。熱點新聞一般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討論,并能影響閱讀者情緒,得到一定反響的新聞。[2]
1.1.2熱點新聞的偏好。通過媒介使用即公眾日常使用和接觸媒體的情況,包括對某種媒體的使用頻率、時長、類型、關注度等可以反映對不同熱點新聞的獲取偏好。[3]
1.1.3對熱點新聞的信任的內涵。丁超逸提出網民在媒介選擇、依賴和偏好等方面呈現出差異化特征,且網民對于不同的媒介往往給予不同的信任程度。[4]同時,假新聞、反轉新聞的出現也會導致對新聞的信任情況發生變化。所以新聞的信任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新聞發布媒體的信任,而另一個就是對新聞內容本身的信任。
1.2問卷調查
1.2.1問卷調查方法。本次調研選擇非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河南大學本科生進行調查,使用網絡發放問卷收集信息。
1.2.2問卷設計。本次調查的問卷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關于大學生的個人信息與新聞獲取習慣,問題設置包括受調查者的性別、年級、專業等以及其瀏覽熱點新聞的頻率、對熱點新聞的關注度。第二部分則是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獲取偏好的研究,主要了解大學生經常使用的媒介、喜歡的熱點新聞類型。第三部分探究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的信任情況,包括大學生信任的新聞平臺以及影響熱點新聞可信度的因素。
2.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發送網絡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16份,其中女大學生為140人,占比64.81%,男大學生為76人。受訪者主要為經管類、理工類專業大學生;87.04%的填寫問卷的大學生都是團員,政治面貌良好。
2.1主要結論
2.1.1問卷調查方法。大部分學生在熱點新聞的獲取上較為積極主動,很多學生每天會多次瀏覽熱點新聞,比較關心發生在身邊的熱點事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熱點新聞,大學生更偏好瀏覽娛樂綜藝、政治軍事以及科教經濟類新聞。
2.1.2通過對大學生熱點新聞獲取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到仍有部分大學生經常使用傳統媒介,如廣播、電視等,但絕大多數學生更喜歡通過網絡媒體來獲取熱點新聞,其中大學生使用最多的平臺是微博和新聞網站、軟件。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對傳統媒體的信任程度要高于網絡媒體,這與其使用偏好情況完全相反。
2.1.3通過分析大學生對熱點新聞信任情況,發現大部分學生會對所瀏覽的熱點新聞真實性產生質疑,其中文史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的總體信任值相較其他專業偏低。并且,“多個平臺發布內容不一致、新聞內容片面或者不夠準確、多次看到反轉新聞或假新聞后”這三個因素對大學生信任程度影響較大。且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的信任程度與其對同一熱點新聞的關注度有關系,對熱點新聞越信任的大學生越不會選擇多途徑深入了解同一新聞。
2.1.4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年齡、性別、政治面貌、專業不同,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的獲取、偏好存在差異。在對熱點新聞的信任情況及影響因素上,男女感知存在明顯差異。同時,對于各主要新聞媒體平臺,男、女大學生的信任情況也不盡相同。
2.2主要建議
2.2.1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必須具有一定的信息分辨和分析能力。大學生應該養成閱讀新聞的好習慣,并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同時,應多關注國家大事與社會百態,并逐步培養形成自己的時事觀、新聞觀。
2.2.2 高校應結合相關熱點新聞,正確引導大學生,使其思想健康的發展,并通過相關活動擴展大學生的思維,提高大學生分辨是非的判斷能力,使其思想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并鼓勵其關注國家、社會生活,加強其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感。
2.2.3政府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管控信息發布“門檻”,完善網絡實名制,加大對各熱點發布平臺的監察力度,大力打擊虛假、反轉等不良新聞及相關平臺,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新聞環境。各新聞發布者要為新聞真實性負責,不能為了引起熱度而夸大或掩蓋實情,應該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確保信息真實的情況下紀實發布新聞。同時,大學生也要認真甄別各熱點新聞的真假,不隨意傳播不實新聞,應積極監督、舉報假新聞,共同為創造良好社會新聞氛圍而努力。
2.2.4傳統媒體應該根據時代變化做出相應改變,迎合大學生的使用需求。而網絡媒體應該對其發布的熱點新聞的真實性有所把關,完善其相關機制,提高其新聞的可信度,使大學生能瀏覽、獲取到真實可信的新聞。同時,新聞提供平臺應該尊重和了解不同大學生群體的差異,對不同大學生應進行個性化的熱點新聞提供,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參考文獻:
[1]雷燕君,任凱利,尚建勇.基于網絡熱點下的新聞輿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S2):85-87.
[2]希娜吉.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與態度調查[J].西藏科技,2019(10):28-32.
[3]賈哲敏,孟天廣.信息為軸: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的媒介使用、信息需求及媒介信任度[J].電子政務,2020(05):14-27.
[4]孫源南,吳玥,錢兵.反轉中的社會信任——基于新聞接觸與受眾特性的實證研究[J].新聞記者,2019(12):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