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鳳




摘要:近年來我國上海和北京先后印發《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規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的通知》,可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入駐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的先進經驗為借鑒,總結影響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擇的因素,以北京、上海兩個重點城市為重點,通過PEST分析對三個地區的綜合環境進行分析,發現新加坡和我國兩城市的優劣勢差異化明顯,并針對我國實踐對不斷完善改進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北京;上海;新加坡;跨國公司地區總部;PEST分析
研究背景和意義: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在海外設立當地事務管理中心的選擇上至關重要。同時世界各國大企業都很重視亞太市場,并在亞太地區的重點城市設立了負責亞太事務的總部。過對北京、上海、新加坡三個地區的比較研究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總部選址的環境分析,有助于解釋和揭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址的特點,同時有助于進一步研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址的影響因素。
研究內容:本文先對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總部的建立進行概述,以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入駐的成功經驗為借鑒總結新加坡影響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對北京、上海、新加坡三個地區的比較,利用PEST分析法對當地綜合環境進行分析,總結跨國公司總部選址的要求和主要影響因素。然后結合實踐,對北京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設立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跨國公司在北京、上海、新加坡設立地區總部的現狀概述
(一)跨國公司在我國(北京、上海)設立地區總部的概述
由圖1可看出,2018年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我國城市設立地區總部高度集聚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以上海市最多,有106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北京次之,有74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
截止到2018年,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約889家,其中北京有171家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入駐,大部分集中在朝陽區;上海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665家,其中亞太區總部85家,投資性公司360家,研發中心440家,且大部分企業集中在浦東新區。且入駐行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金融和服務業以及制造業。
(二)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地區總部的概述
截至2018年,一共有26000家跨國公司在新加坡進行投資活動,并且有三分之一的《財富》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這些跨國公司所屬的產業群主要有專業服務產業、傳媒與娛樂產業、化工產業、醫療產業、海洋事務及離岸工程產業、消費品關聯產業、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產業、電子產業、石化與天然氣設備及服務、能源業、航空工程產業、資訊通信服務產業等行業。
二、新加坡、北京、上海綜合環境比較的PEST分析
通過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入駐的成功經驗為借鑒,通過PEST分析找出三個地區間的差異和我國地區在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入駐戰略上的不足。
(一)經濟因素
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
新加坡的基礎設施有三個“第一”,分別是“交通基礎設施世界第一”、“科技準備程度世界第一”“數碼基礎設施亞洲第一”,不難看出新加坡最頂尖的數碼基礎設施和世界一流的交通體系的巨大優勢。
由于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其向世界范圍內從陸運、海運和空運等方面的貨物輸送均可提供較便捷且高效的服務。新加坡作為世界有名的港口樞紐、航空樞紐之一,連接全球600多個港口,有200條航運線路經過,每年有超過13萬艘船在此停靠。其中長期蟬聯世界最佳機場的樟宜機場能提供100多條航線,飛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新加坡是全球通信網絡覆蓋范圍最廣的地區之一。新加坡擁有亞洲最高的網絡普及率,具有完善的通訊基礎設施,這使得新加坡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享有較為便捷的信息交流。
通過圖2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公路、鐵路、機場、通訊、等公共設施發展已經較為完善,但與新加坡相比還存在差距。從市場準入、過境管理、交通通信設施和經商環境等排名來看,中國也明顯不及新加坡。
(二)政治因素
政策因素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通過經濟和人力政策打造親商的環境,與企業合作,推動新加坡高價值、實質性的經濟活動。企業通過參與親商的項目,可以為研發活動爭取優惠政策和補助金,進而擴展業務、提高效率并實現員工技能升級。根據2019和2020年新加坡政府預算聲明[2]顯示了政府是如何通過政策扶持企業的:三年內投資83億新幣(約415億人民幣)加速經濟轉型和商業增長、為新公司(成立不超過5年)吸收銀行貸款風險(最多70%)、為深科技初創企業提供3億新幣(約15億人民幣)基金、為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其他機構引薦的大型高增長企業提供定制的協助。
為了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集聚,上海市和北京市政府也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上海市政府2008年7月出臺了《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規定》;北京市政府于2009年5月發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的通知》。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但相比起新加坡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上海和北京的政策缺乏靈活性、針對性,優惠政策也不如新加坡的有吸引力。
(三)社會環境因素——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一般包含當地市場監管水平、稅率高低、經濟自由度、進行商業交易的便利水平等。上面圖三-2中也顯示,在經商環境上,我國的世界排名遠低于新加坡。
1.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是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關鍵指標。在這方面,新加坡在一整套知識產業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已成為亞洲企業知識產權資產管理的一站式中心。
上海和北京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各地也進一步發布了《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方案》。雖然在實施上經驗不及新加坡,但是總體來看上海和北京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且條例不斷完善。
2.稅率
就企業所得稅和最高個人所得稅而言,新加坡遠低于上海和北京,企業的稅負成本自然也更低,對企業的吸引力更大。
3.商業交易便利程度
新加坡為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把金融、科技以及物流方面的服務集中發展,入駐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往往能立足新加坡的本土優勢,進行穩健的貿易和投資活動。此外,新加坡為了使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具有更大的市場連接性,構建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并通過減少關稅和非關稅的壁壘,提升城市的開放程度,使得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行使地區總部管理職能更加順暢。
世界銀行《2019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新加坡的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遠遠高于中國,顯然在數據上新加坡對跨國公司總部入駐的吸引力更大。
(四)科技因素
科技人才
新加坡重視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招聘人才方面,新加坡制定了有效且靈活的稅收制度和人力法規,以此吸引了大批擁有專業技術的高素質人才聚集。
上海和北京是我國重點高校的聚集地,在人才培養也具有集聚優勢,雖然在國際頂尖人才的儲備上不及新加坡,但是在中高層人才上擁有“性價比”優勢。
上海尚有對跨國公司高層管理、研發人員在戶口、個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而相比之下北京由于非本市戶口在購房、購車、移動電話入網、貸款等多方面受到限制,使員工的生活極為不便,面臨著人才外流的壓力。
三、政策建議
根據PEST分析對比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兩城市和新加坡的優劣勢差異化明顯。以上海和北京兩城市為代表,我國雖然在中高層人才性價比和經濟發展上優勢明顯,但是在基礎設施、高精尖人才儲備、營商環境、政策扶持等方面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吸引力不足。
(一)借鑒新加坡的政策經驗,增強政策扶持優勢
上海和北京可以借鑒新加坡政策扶持的經驗,制定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扶持發展優勢,針對不同產業類型、不同地區的總部進行差異化稅收優惠和其他政策。
(二)區域配套方面
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中心城市,要與其他區域內城市建立保持良好的產業合作基礎,加快推進長三角地域一體化進程,發揮區域互補的作用;
同樣,北京應增強環渤海經濟圈的合作發展,提高環渤海內部各區域之間的協調能力,加強配套區域條件建設。
(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建設
發揮5G先驅優勢,提高數碼基礎設施來幫助企業業務保持競爭力,健全金融、商貿、信息等服務業基礎設施。在商貿物流業基礎設施方面,我國還需建立發達的現代化的倉儲、貨運代理市場和物流園區,要快速建成通往全國各地的公路、水路、鐵路和空運等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在信息服務業基礎設施方面,我國要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契機,加強信息流通的通訊、網絡設施的建設。
交通設施建設上,要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系統,與周邊城市功能、產業結合起來,逐步建成高效暢通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體系。
(四)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是地區營商環境的關鍵指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完善相關法例,執法監管要更嚴格,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有效震懾,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強有力支撐。
(五)加強培養和引進國內外高精尖人才
我國在國際頂尖人才的儲備上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在適應跨國公司需求的高質量高技術人才的要求上有所不足。所以我國要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引進海內外人才,積極推進與跨國公司的人才聯合培養。
四、結語
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入駐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使用文獻法作為主要方法,以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的先進經驗為借鑒,發現新加坡和我國兩城市的優劣勢差異,為未來改進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的戰略提供理論參考。但本文還存在定量分析不足,比較數據統計口徑不一等不嚴謹的地方,只是對現有理論知識的總結,創新性不足。
參考文獻:
[1]黃鑫.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華選址研究 ——以北京為例[D],2019.
[2]彭羽,沈玉良.上海、香港、新加坡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綜合環境比較——兼論上海營造總部經濟環境的對策[J].國際商務研究,2012,33(4):5-12.
[3]成夏愉,任永菊.京津冀經濟圈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6(12):19-19.
[4]鄭京淑.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職能與亞洲地區總部的區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11(1):8-14.
[5]林堯.北京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研究[D],2012.
[6]王書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華選址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
[7]《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促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政策解讀[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報,2019(17):34-35.
[8]姜怡.鼓勵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發展相關政策解讀[J].現代工商,2018(10):78-79.
[9]魯學博.我國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存在的問題分析[J].經濟視角:下,2013(6):98-99.
[10]魯學博.完善我國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綜合環境的研究[D],2013.
[11]趙崢.上海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激勵政策研究[D],2011.
注釋:
[1]數據來源為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2016年全球貿易報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2016)》
[2]新加坡財政部(MOF),2020年新加坡預算案,預算聲明
[3] 圖表來源世界銀行《2019營商環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