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迪 易韶柯

[摘要] “信息繭房”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他們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時期,“信息繭房”不利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創新思維、自我認知等方面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突破“信息繭房”的束縛,獲得更廣闊的信息空間,對大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文章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其“信息繭房”現狀以及產生的負面影響,從信息素養、人際交往、算法推薦、學校特色等方面入手探索適合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的破繭路徑,幫助大學生開辟更廣闊的信息空間,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信息繭房”;大學生;破繭路徑
網絡發展勢頭迅猛,信息極大豐富,但是大多數人的信息空間因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并沒有得到擴展,受眾沉浸在同質化的信息中,不能夠主動汲取多元信息,自身信息空間變得狹窄,從而形成“信息繭房”。“信息繭房”就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若根據受眾以興趣為導向所選擇和接收的信息情況及質量,其可以表現為“優質繭房”與“劣質繭房”,前者把握信息量適中,能夠傳播積極的正能量,滿足高校大學生各種需求和自由發展;而后者則會加重大學生對互聯網媒介的依賴,弱化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劣質信息繭房”表現為:一是信息匱乏狀態;二是海量但是沒有價值的信息狀態。“信息繭房”的封閉性和信息同質化、片面化會束縛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窄化大學生的知識面。此外,“劣質信息繭房”的形成還往往伴隨回聲室效應、群體極化、認知偏差、思維固化等現象產生。
一、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信息繭房”現狀
(一)調查問卷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基本個人信息情況調查;二是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的網絡信息接收現狀及其“信息繭房”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瀏覽信息的渠道和瀏覽頻率、瀏覽內容;學生對算法推薦的態度;學生對“信息繭房”的認知程度和“信息繭房”對其學習生活的影響程度;學生對學校文化環境的滿意程度,并收集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議。
本次調查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隨機抽樣,即選取學院500間宿舍,抽取每一間宿舍1號床位的大學生,對其發放電子調查問卷,總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1份,有效率為96.2%。
文章以問卷調查的結果為根據,從學生自身及學校環境出發,尋找掙脫“信息繭房”束縛的可能性和切入點。
(二)問卷基本情況
1.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以下簡稱“受訪對象”)主要通過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平臺獲取信息。其對娛樂類信息關注度最高,然后關注新聞類信息和旅游類信息。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鼓勵受眾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并收集分析用戶行為,為用戶形象刻畫,向受眾源源不斷地推送同類型的信息,吸引了大量受眾,包括大學生。以受訪對象為例,其習慣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同時,此類平臺也成為他們進行信息獲取的固定渠道。而這三個平臺具有娛樂性強、新鮮度高、流量大的共同特點。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娛樂類信息是軟性的,其雖然不是生活必需,但是可以給人帶來愉悅,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受訪對象對新聞類信息持續關注,重視程度良好,其認為新聞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他們關注旅游類信息,這是由其所在學校“旅游”特色所決定的。可見,環境可以影響大學生選擇所關注的信息類型。
2.大學生對算法推薦的態度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90%左右的受訪對象通過平臺瀏覽到相似內容,90%左右的受訪對象意識到平臺正在進行個性化推送。其中,對平臺運用算法推薦表示無所謂的受訪對象占62.6%,表示很喜歡的占17.0%,表示不喜歡的占20.4%。
雖然意識到自己處在算法推薦中,但是大多數受訪對象對算法推薦的態度表示無所謂。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要接觸的信息目的性不強,偏向于某類信息的學生面對大量同質化信息,其有獲取一定深度信息的可能性,而同時不接受同質化信息的學生具有突破“信息繭房”、拓展信息圈的可能性。此外,在同質化信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無法得到延伸,若學生只是無意識地網上瀏覽,那么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顯然這樣是不利于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有效使用網絡,合理分配時間的。
3.大學生對“信息繭房”的認識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來說,“信息繭房”的概念并沒有普及,僅有一小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大學生了解相關內容。經過筆者向受訪對象闡述“信息繭房”的概念,受訪對象中55.7%左右的大學生意識到自己正處于“信息繭房”,而不認為自己處于“信息繭房”的占20.6%,不清楚自己是否處于“信息繭房”的占23.7%。同時,認為“信息繭房”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大學生則超過90%。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對象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同質化的信息空間,也承認“信息繭房”對自己的生活確實造成了影響。但是有一部分大學生不認為自己處于“信息繭房”,卻認為自己受到了“信息繭房”的影響。出現這樣矛盾的數據情況,既說明淺顯地向學生闡釋“信息繭房”的概念并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信息空間,也說明深入普及“信息繭房”概念和信息知識的重要性。綜合上述數據可知,雖然桂林旅游學院的大學生對“信息繭房”的認識并不充分,但他們的破繭意識是強烈的。從他們的搜索行為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想要拓寬知識面和了解未知信息的需求,但是他們缺少信息知識,不了解自身“信息繭房”現狀,缺少破解“信息繭房”的引導。
二、“信息繭房”形成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我的日報”的形成縮小獲取信息的廣度
互聯網剛剛出現時,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就曾預言“個人日報”的出現。目前,“一個人擁有私人定制的報紙”這個預言也已經實現。通過移動客戶端,人們能夠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利用軟件關注功能,關注相關內容的發布者,以此獲取發布者源源不斷更新的內容。而發布者往往會發布同種類型的信息,內容是海量且單一的,用戶很容易就沉浸其中,而內容的穩定性越高,發布者和觀看者的黏性越大。
其中,通過用戶關注,并以此為興趣導向,信息產生匯集,在私人定制信息中形成的“我的日報”,其內容易固化大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不斷沉浸于同質化信息,并形成觀看習慣,導致外部信息隔絕,也可能使大學生很少主動地接觸其他信息。若長時間在這種信息環境中,大學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和接收內容就會逐漸固化,不利于大學生獲取廣泛信息。
(二)“信息繭房”效應下的群體極化
凱斯·桑斯坦通過研究發現,在群體討論之后,這個群體整體持有的態度經常與討論之前群體中多數成員的態度一致,甚至更為極端;隨著討論的進行群體內觀點的多樣性會大幅度減少,群體成員間的觀點會逐漸相似,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和分歧逐漸變大[1]。在“信息繭”房中的大學生,由于相似的興趣愛好,逐漸聚集在某個網絡聚合體中,并成為緊密的、可以深入交流的關系。其中,意見領袖、從眾現象、沉默的螺旋現象的出現,會使少數人的意見將會被湮沒在多數人的意見中。長此以往,這將會削弱大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從眾和沉默也會讓大學生失去主見,其會因為群體壓力而放棄自己表達的權力,趨向于群體中呼聲最高的意見,從而養成惰性思維,一味依賴別人決策。
“群體極化”會導致責任的分散和群體壓力。當責任分散在一個大的群體中,群體中的個人感受到需要承擔的責任減少,其對承擔不利影響的畏懼也會減少,導致個人在群體中會做出更加極端、危險的行為。同時,在群體中個人的意見會向最具權威者的意見或者多數人的意見靠攏,爭取得到庇護或者免受攻擊。群體極化的積極方面是可以加快決斷,增強群體的團結和凝聚力。其消極方面則是如果群體的決策是錯誤的,那么群體極化會將這個錯誤愈演愈烈,甚至在高漲的極端情緒中群體行為將無法控制。大學生的價值觀還處在形成發展階段,“信息繭房”對他們的信息辨別能力具有非常強的沖擊力,容易使大學生思想觀念極端化,影響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能力[2]。
(三)個人思考方式固化
我們所做出的思考和行為,取決于我們獲得了怎樣的信息。若我們傾向性地獲得的信息是單一的,那么我們是無法進行豐富多彩的思維活動的。信息接收內容過窄容易造成思維固化,使得人們看待事物、分析問題時不加甄別,堅持使用同樣的做法。而同質化的信息帶來思維定式,單一的信息不利于人們對事物的多樣反應。當面對各類信息時,大學生雖然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理智分析,但是在個體偏好和網絡信息算法推送的雙重影響下,大學生不斷瀏覽同質化信息,容易強化固有思維和偏見,從而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誤判斷,尤其表現排斥異己的傾向[3]。
創新的產生是不同信息的組合。這要求大學生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不應被禁錮于單一的信息環境。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缺失,思考能力和思考積極性的下降,會影響他們的課業學習。學習本應是“思”與“學”的結合,大學課程尤其要求大學生注重思考,答案不應是統一的。大學生應從全局出發,要用多維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長期處于同質化信息,懶于思考、思想固化是十分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
三、大學生的破繭路徑
文章通過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的調查,分析大學生的“信息繭房”現狀和“信息繭房”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一方面,這是向大學生普及“信息繭房”的概念,幫助他們分析自己所處“信息繭房”的優劣,使他們認識到信息的價值;另一方面,這也希望充分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地改變學校環境,以幫助大學生消弭“信息繭房”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大學生群體缺乏信息素養會影響其判斷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傳播中容易依賴意見領袖[4]。信息素養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若大學生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就能夠以一種辯證思維去看待信息,從而促使大學生減少選擇性盲從。同時,信息素養也是大學生進行廣泛學習和深入學習的手段。提升信息素養就是要鍛煉信息意識、學習信息知識和培養信息能力。
信息意識包括信息敏感性、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創新能力,是人們在接觸信息時的一種自覺的心理反應。信息意識是一種動力,有了信息意識人們才有可能產生信息需求,主動尋找信息、使用信息。信息意識的培養會讓大學生從只接受信息而不思考的狀態中脫離出來,能夠在接觸到信息時對信息的性質加以甄別,對信息的價值加以判斷,并且將信息融入頭腦中的信息庫,與已有經驗進行資源整合。大學生需要慢慢地克服惰性,訓練自己通過這樣的程序去分析信息。
信息知識就是與信息有關的概念、理論、知識和技術。只有了解信息知識,大學生才能使信息知識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發展的重要助力。信息在現代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掌握充分可靠信息的人能夠處于有利發展的位置,其視野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易于在競爭中獲利,甚至可以將信息作為商品,在市場中流通以獲得利益[5]。
信息能力是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和應用能力。大學生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鍛煉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鍛煉使用邏輯思維和技術分析信息的能力,鍛煉創新信息的能力。大學生應在多掌握、多挖掘背景素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客觀評價、理性傳播,謹防被“信息繭房”束縛,避免在無形中被他人牽引和左右,將自己認為正確的錯誤信息傳播出去[6]。培養信息素養是一個需要自知自覺、積極主動、目的明確的過程。習慣的培養也是長期的任務,需要時間和毅力。而培養和提升信息素養可以幫助大學生突破“信息繭房”。同時,大學生也能獲得理智、有效的信息處理能力。
(二)注重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
人們的興趣愛好相似度越高,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遇見”的概率也會越高,而在同一個網絡群體中聚集的人們至少有一個目的或者愛好是相同的。在網絡中,大學生常常會尋找與既有立場相同的群體,這樣雖然固化自身的愛好,但是不利于大學生獲取多樣信息。在飯圈中的大學生群體,其接觸到的信息完全是與偶像有關或者是偶像的周邊。而網絡群體因為興趣愛好而聚集或解散,這樣的網友關系是脆弱的,進行交流不同信息的機會也會減少。
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則會增加信息偶遇的機會。人際在網絡中的“遇到”是因為相同的身份標簽,身份標簽可能是籃球愛好者、美妝愛好者、某明星粉絲等,網友通過向對方展示共同的興趣愛好來維持交往關系。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則是復雜的,各種因素都會對人際交往產生影響,且并不限制于興趣愛好的相似性,也正因為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信息的機會才是隨機的。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是通過分享建立的,人們不斷地交換自己獲得的信息,即與自己相關的信息會不斷地進入對方的信息圈。經過對桂林旅游學院大學生的調查得知,其中70.9%的學生在交友圈中興趣相似的朋友占比在40%以下。
通過整理分析此次問卷調查獲得的數據,在與人交談時遇到不感興趣的話題能夠持正面積極態度的學生占52.1%,對不感興趣的網絡信息能夠認真瀏覽的學生占8%。可見,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更容易接收不感興趣的信息。在與人交談時,人們對信息的包容度受復雜的因素影響,除了自身喜好,還包括感情基礎、人際關系、禮貌修養等。但是人們對網絡信息的處理方式往往只來自自身的感受,個人喜好對信息處理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大學生也能夠輕易地屏蔽不感興趣的信息。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更注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能夠打破個人喜好對信息選擇的獨斷局面,幫助學生拓寬信息面。
(三)警惕算法推薦
算法推薦必然帶來主體性的缺失,導致用戶的信息偏食和自我認知錯位,在機器技術的操控下,個體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而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卻始終定格在同一個“頻道”[7]。算法推薦必然導致我們處在信息同質化的環境中,同時,它是“信息繭房”的加速器。算法推薦的目的是增加用戶對平臺的黏性,以獲取商業利益。各類App不斷獲取一個人的瀏覽記錄和行為特征,并且依靠大數據分析對用戶形象進行描繪,從而能夠更好地讓受眾在面對智能算法推送來的產品信息時,往往不再將之視作令人厭煩的廣告,反而會覺得其恰到好處地“讀懂了”自己的需求[8]。算法推薦對用戶投其所好,導致用戶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算法推薦“俘獲”。大學生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算法推薦對“信息繭房”的固化,但是可以通過改變瀏覽行為減少算法推薦對自身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對觀看平臺的娛樂性信息設置自己的瀏覽時長,防止沉溺。二是培養求知欲,增加使用搜索功能的頻率。三是利用傳統媒介獲取信息,例如廣播、報紙或電視等。
(四)以“旅游”帶動學生接觸多元化信息
“旅游”是桂林旅游學院的優勢和特色,旅游是老少皆宜的活動。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購、娛,本身具有多類型信息融合的特質,學院要充分利用這種特質來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對大學生來說,旅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過旅游大學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既是在興趣中學習,又是在快樂中學習,其對信息的接受面也會更大。大學生通過去不同的地區,勢必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這相比網絡中的信息,蘊含在山水、建筑、服飾、飲食上的信息會更真實、更直觀。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眼睛,還可以調動身體其他感官去深刻感受。學院還應該充分凸顯“旅游”特色,組織學生參加旅游線路的調查和規劃、游客的滿意度調查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無形中也能夠使學生突破“信息繭房”的包裹。
四、結語
大學生本應該是最具有批判精神的群體,而不應在同質化的信息中封閉自我。大學時期正是學生培養廣闊視野、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的時期,大學生應當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社交圈,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培養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這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意義非凡。由此,幫助大學生擺脫“信息繭房”的束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凱斯·R·桑斯坦.極端的人群:群體行為的心理學[M].尹宏毅,郭彬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陳彪,霍寧寧.“信息繭房”效應下大學生群體極化的教育引導策略探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44-46,64.
[3]郎捷,王軍.“信息繭房”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13-15.
[4]王慧芳.信息繭房對微時代大學生信息閱讀的負面影響[J].出版廣角,2018(02):69-71.
[5]李鋒,周雅琦.算法時代的信息繭房與破解之道[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06):47-52.
[6]張凡.莫困“信息繭房”[J].政工學刊,2020(07):86.
[7]劉建新.信息繭房與價值幻象:短視頻的算法推薦之殤[J].長江文藝評論,2020(06):45-49.
[8]王瑞.“信息繭房”的實質、成因與突圍之道[J].青年記者,2020(3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