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涓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公眾在網絡平臺上的話語權增多,在民意 得到抒發的同時,也造成了網絡輿論暴力的加劇,因網絡暴力而將事件發酵升級的事情層出不窮,網 絡 輿 論 暴 力 侵犯了當事人的法律權益,造成社會道德的失范,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因此研究網絡輿論暴力有著重要意義。 闡述網絡輿論暴力的內涵,分析其形成機制與傳播環境,并為治理網絡輿論暴力提出建議,推進我國網絡環境健 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暴力;網絡議程設置;框架理論
“當一種意見、態度、觀點被廣泛傳播的時候,我們就 可以認為輿論已經產生,而網絡輿論的形成是與它賴以生存 的輿論環境息息相關的。這種社會輿論環境包括物質環境、 公眾環境、意識環境,這些公眾的意見交流環境構成了網絡 輿論形成和生存的土壤。”[1] 隨著網絡傳播功能的日益強大, 網民參與網絡事件程度的加深,網絡輿論一方面有利于推動 社會民主決策,緩解社會輿論壓力;另一方面一些不理智的 網絡輿論在道德法律上漸行漸遠,給個人的權益及社會的安 定帶來威脅。網絡暴力現象可以說是網絡輿論發展擴大化的 極端表現。
一、心理因素——集合行為的“匿名 性”原則
現實生活中,集合行為的出現一般情 況下是由于在某種刺激下所發生的非常 態的社會聚集現象,多以群集、恐慌和流 言等形態出現,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動蕩和 影響。集合行為中,“匿名性”原則使人們 淹沒在人群中,處于一種沒有約束力的 “匿名”狀態下,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這 種狀態的出席就會使之失去社會責任感 和自我控制力,在一種法不責眾心理的支 配下,做出種種宣泄原始情感本能沖動的 行為。作為網絡信息時代產物的網絡暴 力,其本質上也是一種虛擬世界的無意識 集合行為。尼爾·斯梅爾賽在對集群行為 的研究中指出,集群行為的發生需要六個 基本條件:環境條件、結構性緊張、普遍情緒的產生和共同信念的形成、誘發因素、 參與者的行動動員、社會控制。當現實社 會中有重大新聞事件出現時,人肉搜索作為一種高效快速有一定積極作用的搜集 方式發揮著積極作用,使人們對不道德行 為或者違法行為的普遍不滿情緒增加,再 加上網絡論壇中網民共同傾向性的語言 表述,從而使得網絡虛擬社會中的“烏合 之眾”快速形成。在匿名狀態下,毫無節制 的利用事件作為噱頭,借機宣泄個人情 緒,表達內心不滿,對事件當事人進行謾 罵、侮辱以及曝光個人和與個人相關的其 他人的信息等,形成了這種非理性的、無道德的、不合法的、具有侵權嫌疑的網絡 暴力行為。在對2011年8月英國倫敦騷亂 事件的爆發原因的探究中,在虛擬網絡論 壇Facebook上集群討論并在一小時后“立 竿見影”的打砸搶集合行為的形成,從一 個方面印證了網民的肆意妄為、無意識的 “自由主義行為”以及網絡暴力對現實生 活的殘酷襲擊。另一方面,由于群體中的 信息壓力和趨同心理的出現,人們總會選 擇去相信和追隨大多數人的優勢意見,使 得多數意見越來越多,形成一種壓倒性優 勢,其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沉默的螺 旋”。此時,網民幾乎都處于一種無意識 的、本能模仿狀態,比較容易被周圍環境 中的表層信息或者狂熱的情緒和行為所 感染,以致很多人打著“懲惡揚善”的旗 子,在一種毫無知覺的“去責任化”的基礎 上,聚集成大規模的網絡暴民集合從而形 成網絡暴力。
二、網絡輿論暴力的相關概念闡釋 2007年8月,《人 民 日 報》發 表 了 題 為《對“網 絡 輿 論暴力”說“不”》的 文 章,該篇文章總結了網絡輿論暴 力的三個特點: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惡意制裁, 以尋求網絡問題在現實中解決;通過人肉搜索公開當 事人的隱私,煽動人群對當事人進行語 言 暴 力,產 生 群 體極化行為;對現實生活中的當事人進行實質性的威 脅、恐嚇、并造成嚴重傷害。該篇文章引起了學術界對 于網絡暴力的重視并開展對網絡暴力的相關研究。 網絡輿論暴力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大量 網民對特定的網絡事件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并 通 過 網絡言語和線上行為以非理性的態度表達對當事人的 意見,并對當事人造成人格和聲譽上的侵犯。無 論 是 個體事件還是社會公共事件都可能引發網 絡輿論暴 力,且事態的爆發具有不確定性,網絡輿論暴力甚至常 常冠以道德或正 義 的 名 義,但卻以過激的手段對當事 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彭蘭認為網絡輿論暴力主要指的是網民在表達自 己意見時出現的 語 言 暴 力,現如今涉及到熱點話題的 相關公眾人物,尤其在互聯網中受到公 眾 的 關 注,則 更 易被網民激烈的言辭辱罵或誹謗,成為網絡暴力攻擊 的主要對象。 網絡輿論暴力往往是在非理性情緒支配下產生的 狂熱行為,具有匿名性和群體性,攻擊者們身份的匿名 性使得攻擊行為帶來的傷害更加嚴重。網 絡 輿 論 暴 力 的行為包括:在網上通過言語進行謾罵 和 誹 謗、傳 播 具 有煽動性的不實言論、惡意搜索當事人 個 人 信 息、并 在 網上公開當事人個人隱私等。網絡暴力分為輕度網絡 暴力和重度網絡暴力。輕度網絡暴力包括網民在網絡 上集體對當事人進行語言攻擊,但未對當事人的現實 生活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重度網絡暴力則不僅是在 網上對當事人進 行 攻 擊,還存在公開當事人個人隱私 的現象,使當事人的現實生活也受到影響。 在網絡暴力的眾多方式中,“人 肉 搜 索”是 最 為 普 遍、常用的一種方 式,“人 肉 搜 索”中 的“人 肉”一 詞,基 本上表明了此種搜索方式具有的特點,同 其 他 依 靠 網 絡程序和數據庫進行的計算機搜索不同的是,“人 肉 搜 索”的參與者是那些真實的網民本身,他們通過自身的 生活 經 驗、人 脈、信 息 渠 道 等,不斷同其他網友一起完 善答案。正是因為“人肉搜索”通過網民間的信息交流 來完成,所以也被稱為“社會化的搜索”,將 作 為 工 具 的 搜索和具有交流功能的社區二者相結合,形 成 關 注 統 一問題的網絡 組 群,在這個交流圈中使用的搜索形式 也被稱為“社 會 化 引 擎”。總 而 言 之,“人 肉 搜 索”即 對 某一網絡話題和人物存在興趣點的網民們以網絡虛擬 空間為交流平臺,利用搜索引擎的工 具,同 時 借 助 個 人 的經驗和判斷,對已有信息進行分析 加 工,并 不 斷 完 善 最終答案。 廣義的“人 肉 搜 索”借助于互動式的知識問答平 臺,例如“百度知 道”作為開放式的問答平臺能夠將不 同網民的回答進行收集和積累,并不斷供其他用戶進 一步檢索,“新 浪 愛 問 知 識 人”、“天 涯 問 答”、“知 乎”等 都是提供此類服務的問答平臺。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 . 傳播學教程 [M].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