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甲鋒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得到的重視,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上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知識水平,還要能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閱讀能力的素養意識能力是這個時期的關鍵①。所以,語文教師要制出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案,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的閱讀教學生活,進而改善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主要闡述一些有關小學語文中加強學生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教學實踐與思考的見解,希望可以來提高學生閱讀意識的語文綜合素養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字:小學語文:加強學生閱讀教學;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
加強學生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是語文教學及考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傾訴主要途徑,更是語文素養培養的根本。閱讀教學課上,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改變,都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②。所以,對于語文教師而言,現在必須要正確面對和解決的事,就是怎樣才能加強課堂上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現在語文授課方法多樣化,課堂學習氛圍低沉
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年齡,他們更喜歡有趣生動的課堂氛圍。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改革已成為一種新型潮流,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方法還沉浸在黑板、粉筆、多媒體、書本之間,這樣的授課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生閱讀積極性的發揮。老師一味的講述自己的教學任務,展示自己新教法,也不管學生聽的怎樣,領悟的怎樣,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多了,這就會導致教師在課堂閱讀時間較少,課后閱讀氛圍及其不理想。
(二)新型教學方式和理念阻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現在很多小學語文閱讀課上,老師總是將課件,多媒體處于核心位置,凡事都以多媒體為中心,用多媒體強調學生要怎樣刻苦勤奮的學習,站在講桌前噼里啪啦打開畫面,不管你愛聽不愛聽,愛學不愛學,將自己講課的任務完成似乎都萬事大吉了。有的學校還會將語文課連續安排著上兩三節,不說教師講課的狀態怎樣是否辛苦,就學生聽著也會覺得多媒體新鮮,這就會導致課堂聽講效果很號,不去閱讀,自然也會影響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怎樣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一文,這篇文章是讓學生讀古典明珠,品百味人生,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先認真預習,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中華文化的魅力,產生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課堂上讓學生讀名著,了解故事內容,與大家分享可謂閱讀的成果,使學生感受英雄好漢的豪情壯志,體會世間的人情冷暖,進而感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閱讀意識能力的興趣。從而增加了學生對課外書的探索,增加了學生對閱讀意識的熱愛,進而才會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和綜合素養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上進、樂于助人的人生觀。
(二)促進師生閱讀互動,提高閱讀意識
教師在講解《快樂讀書吧》這篇文章時,可以多與學生互動閱讀,大家以聊天的方式來談談故事中人物形象。如《水滸傳》中的《拳打鎮關西》,講述事情主要人物及事件,感受故事的發展。教師通過一個可以引起大家興趣的問題,來增進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激發學生暢所欲言,進而使學生們都可以積極踴躍的參與閱讀中來,調動大家對閱讀的熱愛和積極性。通過相互溝通了解,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學習閱讀氛圍中,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好動,讓他們可以更深有體會的感受語文閱讀的魅力,提高了閱讀意識。
(三)以學生為閱讀主體,促進閱讀興趣
新時代下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例如,在講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我愛你,漢字》時,教師在講課前,先給學生安排一個課前作業,讓學生自己先通過書籍、雜志查詢或是詢問家長的方式搜集有關漢字有關資料信息,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有關“漢字”文化優秀事例,在班上交流,再由老師對活動進行總結和補充。在學生自己完成資料搜集和交流這件事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義,加強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能動性,提高閱讀的熱情,也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快樂的閱讀,閱讀意識能力也得到培養。
結束語:
總之,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素養的重要基礎,愉悅的閱讀氛圍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關鍵,對提高寫作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教師加強閱讀的教學,也可以增加課堂學生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閱讀意識和使學生的語言思維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篇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 》作者:賈連城 來源: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篇名:《閱讀教學貴在“讀” 》 作者:王建東 來源:《安徽教育》
[3]篇名:《淺談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
作者:喬艷艷 來源: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