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要:“四史”體現了黨的發展、黨的執政理念、黨的治國方針。學習“四史”可以史為鑒,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與政治立場,使他們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更積極的思想,投入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去。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是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引導學生了解黨史、掌握新中國發展史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本文對“四史”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展開分析論述,以供教師參考。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教學;融入路徑
一、整合思政課程的“四史”教育資源,使知識系統化
高校思政課本并未設置專門的“四史”模塊。但是“四史” 教育內容,滲透在思政課程整個教育過程中。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講述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中講述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的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國共產黨建設等一系列事件,這些都體現了“四史”內容;思修課中講述人生理想,也聯系了黨史、新中國成立史、改革發展史。
“四史”教育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整合在一起。但是,思政課程中,這四項教育內容分散呈現,各項知識內容缺乏系統調配和銜接,知識呈現碎片化,這使得學生無法全面系統地了解“四史”的教育內容。這也成為 “四史”教育的不足。
因此,高校必須系統整合思政課程資源,發揮思政教育資源的協同優勢,構建“四史”教育課程體系。學校可開展“四史” 精品課程評選活動,或者開展集中備課活動。教師一起整理思政課程中的“四史”教育內容,以“四史”教育為主線,組織思政教育活動。
二、提升教師思政修養,提高“四史”教育質量
“四史”教育,需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修養的教師開展。因此,要提高“四史”教育質量,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專業素養。教師要依托于信息化教學環境,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習“四史”知識內容。
教師要以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為引導,將歷史與現實結合,理清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把握“四史”的教育價值,立足于教育現實情況,將教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
教師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學習新時期的重要思想,發揮“四史”教育的價值,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終,學生學習“四史”相關內容后,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現實生活。要通過“四史“教學,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堅定擁護馬克思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
三、整合創新型教育方法,提高“四史”教育質量
“四史”教育方式應該靈活創新。因為新穎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四史”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四史” 知識的學習效率。“四史”教育內容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時代性,因此教育視野要寬廣,教育思路要新穎。
“四史”教育可以和新媒體教學方式融合,將政治學習網站、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利用起來。在這些平臺上,教師可以發布“四史”教育內容。
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開設“四史”教育專題,隨時更新教育內容。學生在瀏覽這些新媒體平臺信息時,可以被“四史”影響。這樣,“四史”教育目標不知不覺地達成了,思政課程的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也達成了。
教師還可以將信息化教學模式引入“四史”課堂中。基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開展體驗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總之,信息技術可以還原場景,梳理歷史脈絡,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由此,“四史”教育不再刻板、窠臼,“四史”知識“活起來”了。在這樣的教育活動中,“四史”知識內容對學生產生了更強烈的沖擊力,讓學生吸收內化,“四史”教育目的也實現了。
四、依托業余黨校,融入“四史”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開展“四史”教育,既要注重融會貫通,又要做到知行合一,將思想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心。教師可以充分激發黨支部的工作活力,組織實地尋訪、現場體驗活動,聆聽老紅軍、老革命、老模范等先進人物的現身說法,讓學生參觀一大會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基地。
在實踐中開展“四史”教育,讓學生黨員切身體驗和感悟這些紅色基地背后蘊藏的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提升學生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靈活采用集中授課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大課堂和小討論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黨在“四史”學習中入心、入腦,學會思考和總結,學會分析和踐悟,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促進思想認知的升華。
五、結語
“四史”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價值,因此,高校不斷探索“四史” 教育策略,探尋思政課程與“四史”教育融合的策略,以強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給學生生活提供指導。本文旨在探究思政教育策略,以深化“四史”教育,提高思政課程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麗華 . 學習“四史”筑牢信仰之基[N]. 青島日報, 2021-02-12(003).
[2] 王玉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史”教學的整體性及其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