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要:本文從劉鐵芳論文《從模糊整體到自覺整體:個體發展中的自我整合與整全性教育的路徑》觀點出發,深度分析兒童成長階段的認知規律,結合不同階段所實施的教育現狀,對當前教育培養的青年在創新力不足的原因進行探究。
關鍵詞:認知規律;教育實施;創新力培養
一、不同認知階段的教育秩序
個體認知形成的四個階段,從年齡層次對應的分別是嬰幼兒時期(0-6歲),童年時期(6-12歲),少年時期(12-18歲),青年及成年時期(18歲以后),所對應的教育階段應該是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
根據個體認知成長規律以及所對應的年齡層次,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根據其思維能力和認知特點施展不同的教育。幼兒學前教育應該以自由教育為原則,幫助或激發個體用感官去感受外部世界,獲得愉悅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個體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保護其好奇心。
童年時期的小學教育,應以培養美、愛好美、塑造美為原則,讓他們在感受生活的美好與樂趣,在愉悅的生活環境中探究未知的奧秘,在實踐操作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這一階段課程要以綜合課程為主,強調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蘊含在學習中,學習貫穿在生活中,強調自身體驗的價值。同時這一階段應該為個體心智的養成,優美的姿態,積極的態度,樂觀的精神,開放的胸襟奠定基礎。
少年時期的中學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階段,是個體理性思維養成和理智能力培養最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應該給個體構建起一定邏輯構建、綜合推理、辯證分析、演繹歸納等思維能力基礎。這一階段主要以理性的分科學習為主。
青年時期的大學教育或其他階段,要求個體能夠理性全面系統的認知,即塑造完整的人格,培養完人,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自由天性的解放。這一階段是個體思維與認知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年齡層次的認知思維模式,對應的四個教育階段應該有其核心教育內容和形式。幼兒階段應該以情感教育、體育鍛煉為主,小學階段應該以審美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為主,中學階段應該以智力教育、理性知識教育為主,大學階段應該以德行教育為主。不同教育階段核心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是相互依托,呈遞進關系,層層深入。
二、當前不同階段教育實施現狀及危害
當前小學階段的教育,注重對個體進行專業知識的攝入,將奧數、英語復雜詞匯、語文生僻字、古詩詞的提前引入,這種模式會讓個體在短期內獲得充盈的知識,有超于他人的考分,但實際上阻礙其主動探究世界的能力。導致許多個體將學習當成一種被動的形式,將極大弱化個體的思維能力。
中學階段,在以中高考為指揮棒的前提下,通過題海戰術,強行灌輸個體過多間接經驗,過多進行智育開發,激發個體理性思維過早成熟。這會導致個體心智的開放程度慢慢閉合,主動性經驗的獲知越來越少,對外界探索的興趣與激情將逐步消退,求知欲減弱,自我價值與自我實現的探索更容易陷入迷茫。
大學階段,在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與體制下,部分在中學階段過度開發理智的個體,因在考分上實現自己的目標,進入理想的高等教育階段,而會在生活和學習上失去目標。因為中學階段強行灌輸的間接經驗并沒有轉化為個體理性思維體系,沒有對理智進行深度挖掘,部分個體更傾向于尋求感官刺激。一方面這部分個體更容易沉迷與手機、電腦游戲等虛擬世界帶來的愉悅感和刺激感,以感官刺激為目標,極大弱化其主動探索理性知識的能力,個體自由天性無法解放,自身價值難以真正實現。另一方面,這部分個體很難形成認知的深度與高度,其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難以激發,這也是整個民族創新動力不足的教育歸因。
三、結語
個體認知成長是一個具有階段性和規律性的過程,而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尊重認知成長的規律,順應個體成長的過程,保證個體發展與教育的基本秩序。嬰幼兒階段應該讓孩子注重讓孩子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積極場景,加強體育,強健體魄,充分喚起感官世界,保持內容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小學階段因注重加強美育和勞動教育,在生活中塑造良好的審美品質和積極的生命氣質,在生活中空間中充分交往,為未來身心健康、體魄健康、形態優美、愛好廣泛奠定扎實基礎。
中學階段要以理性教育為主,充分開啟智育空間,擴展個體理性思維,培養自主思考、分析綜合、演繹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大學階段主要促使個體完整成人,培養個體成為有良好的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公民奠定良好基礎。在這一階段,一是注意知識結構體系的綜合,二是注意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的綜合,三是注重個體人格的養成,實現德智體美勞的集大成者,促使個體自由解放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劉鐵芳 . 從模糊整體到自覺整體:個體發展中的自我整合與整全性教育的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