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又禎 常有江
摘要:中華五千年,造就了中國生命文化。生命文化從對生命本源的認識入手,指導生命的實踐與價值回歸,上升到生命與家國一體的境界。基于此認知方式,有助于構建公民誠信的意識。本文梳理了誠信意識形成的文化根源,分別論述了生命存在、生命責任、生命價值在誠信領域里的傳承,闡明了生命文化對提升公民誠信意識的積極意義。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生命文化為根基構建公民自覺、自主、自律守信的內生原則。
關鍵詞:生命文化;誠信意識;內生原則
一、誠信意識形成文化根源——中華生命文化
生命文化,就是將天地萬物的生發轉化過程都視為生命過程的一種認識視角,本質上是天人合一的民族根系文化。
(一)生命存在
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最初的相遇,都是生命的起源。中國人對生命起源的理解與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對生命現象充滿了敬畏之情。因此,通過應用生命存在的認知領域的誠實,可以看出感知和識別自己的生命存在,是人性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偉大美德。
(二)生命責任
對生命責任和責任的認識,形成了中國生命文化的實踐規律:與天地為鄰,觀天從自然。與天地一致,就是以天地之道作為人們認知和行為的標準。人的認識,必須以根本為基礎。因此,要知其根本,就必須先知天地的規律。同樣,我們的行為也要符合天地的規律。
與天地準,觀天執天,道法自然的生命承擔精神,應用誠信領域,公民需要一個清晰的理解,只有承擔起人生的責任,才能使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相融合,人生的意義與社會、國家“共生”,從而實現個人“利”的最大化。
(三)生命價值
人類在開拓智慧、拓展認知的過程中,必然會將良知與邪念區分開來。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在認知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價值判斷,才能控制認知對生命行為的正確引導。認知能力需要被控制,只有掌握了認知能力,才能揭示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中國的生命文化不僅知道生命的開始與結束,而且知道如何結束生命的開始,突出生命的價值。它的內涵運用于誠信領域,能夠喚醒公民的守信用本能,即認識到守信用是創造命運的基礎,是守信用的責任,是與之相對應的人生價值。
二、生命文化對提升公民誠信意識的意義
生命智慧文化運用于誠信領域,對提升公民的誠信意識具有積極意義。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生命從生到死都是一種追求,無論有意或無意都在追求,甚至植物都在追求。因此,在我們做出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不應該忽視任何一方在矛盾延續中的追求,否則這種選擇或決定可能是有偏見的。在這種追求精神的影響下,公民會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自覺地守信,以自己的守信行為回應生命的本質。
(二)我們常說“責任重于泰山”,意思是承擔責任
人生修養和品格修養,如果你不追求承諾的精神,你的人格力量就不能上去,你的價值就不會顯現,你的生命之光就不會釋放出光彩。承諾精神作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原則,將引導公民自愿、自覺地承擔信守信仰的義務。
(三)關愛生命的終極精神
生命文化實際上反映的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無論是對生命本身,還是對生命事業,沒有對生命的關懷,就會失去真正的價值尺度。因此,公民的信譽度實際上是衡量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尺度。
三、構建公民自覺、自主、自律守信的內生原則
以生活文化生活為基礎,建立人與自然的統一,我們可以內化的原則,公民自我意識、自治、自律和誠信,受益的原則,不是作戰的原則,了解和檢查的原則。
(一)通利原則
古人云趨利避害,自然與人的長壽相統一。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利”是大利,而不是個人利。自覺和守信,是符合生命生存的根本。
(二)不爭的原則
一是善,二是儉,三是不爭天下第一;因此,偷稅漏稅表面上是為了保護短期有形貨幣,來贏得自己暫時的財富。但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根基,失去了無數的財富。這一原則對公民的自力更生和誠信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三)知恥原則——《道德經》
知足常樂。對自己的目標、目的和立場有明確的認識。公民的誠信自律,其實就是為自己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服務。堅守信念,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國之本。
四、結語
歸根結底,中國文化是一個從外在走向內在,從物質走向精神,再從精神世界走向人生起點和終點的過程。中國文化的原始智慧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長生不老”的智慧。這種智慧為公民誠信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于公民探索如何在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和諧發展,實現自覺、獨立、自律、守信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德潤 . 長生久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 秦博. 構建納稅誠信體系的建議[J].中國財政,2017(02).
[3] 劉菲 . 對企業依法誠信納稅履行社會責任的幾點思考[J]. 現代經濟信息,2018(08).
[4] 安國樓 . 我國公民納稅人意識較差的原因及對策初探 [J]. 時代金融,2014(33).
作者簡介:董又禎,女,西南交通大學體育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