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碩
摘要:在我國,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們的德德育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與家庭對孩子們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在早期接受傳統的知識教育和德育,讓孩子們能夠全面發展。經研究,教師們只有將德育教學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中,才能夠讓幼兒從早期就接受良好的德育,以后才能夠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本文就來探究一下幼兒德育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創新的案例,了解“生活即教育”的真諦。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幼兒德育教學;創新
引言:
德育的重要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長遠角度來說,它能夠改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從短期目標來看,它能夠使得現有的社會更加和諧化。同時,德育教學不拘于形式也不拘于方法。目前來看,幼兒德育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將德育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創新,將德育的要求化成生活中幼兒遵守的規則,將幼兒生活的規則與德育相結合,迅速達成“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
小芳是一名幼兒園的學生,今年六歲。父母離異,她從小與父親居住在一起。她在班級的表現較差,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課外任務完成度也較低。此外,她的性格較為極端,在班級的人際關系也較差,常與同學發生爭吵,喜歡隨手亂扔垃圾。
二、案例主體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問題
通過上周六的家訪,我發現小芳同學的家庭成員只有他爸爸和奶奶。在日常的分工上,小芳同學的爸爸負責賺錢養家,他每日辛苦工作,與小芳的實際交流較少。而小芳的奶奶受教育水平較低,她最關心的是小芳的肚子溫飽的問題,她每日負責小芳同學的衣食住行。因此,他們二者對小芳的關注各有側重,長期缺乏溝通讓小芳在心理上也越發孤獨,她也越來越叛逆,養成了較為極端的性格,漸漸成為奶奶眼中的壞孩子。
(二)學校教育
現有的學校教育的重心依舊是在知識的傳承上,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教師總會對乖巧且成績好的學生多一點偏愛。小芳同學成績較差、性格并不乖巧軟弱,也因此,她很少得到教師的喜愛和贊揚。此外,由于學校教育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教師和家長都對小芳同學的情況沒有進行及時的反映,放縱了小芳同學的行為,導致小芳同學的成長更為肆意。
(三)自身原因
從小芳同學的自身來看,小芳同學今年六歲。即使在法律上,這個年齡仍然屬于無完全民事能力的年級。因此,小芳同學年級較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本還未成形。更何況她的家庭已經帶給她巨大的傷害,她迫切需要撫慰心情的傷痛。然而,父親忙于工作,奶奶只負責其溫飽,學校教育更注重成績,這一切會讓小芳同學喪失與人相處的信心,她會逃避甚至拒絕與人溝通。她的年紀和周圍的環境既造就了她也毀了她。
三、具體的解決辦法
(一)利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進行德育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的信心
在小芳同學的這個案例中,學校德育教學應該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該班級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挑選小芳同學回答問題,在小芳回答問題后給與鼓勵和贊美。例如,在提問“有哪位小朋友能夠回答老師這個字的讀音”時,老師可以用鼓勵的目光激勵小芳同學主動發言。在小芳同學回答正確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夸贊“小芳同學很厲害”、“小芳同學真聰明”等,這些言論會讓小芳同學逐漸敞開心扉、親近老師、樹立信心。此外,在批改小學生們的作業本和畫作之類的作品時,可以留下“good!”、“優”、“字跡工整”、“卷面整潔”等夸贊的語言。久而久之,小芳同學就會更用心功課,學習態度也會端正,積極學習爭取更多的夸贊。在幼兒放學時,教師可以撫摸幼兒的頭發、輕拍幼兒的肩膀等,與幼兒進行肢體上的接觸,肯定幼兒近期的努力。
(二)專門空出課程,有意識引導幼兒認識德育的基本規則
就小芳的案例來說,該班級的負責人可以集合該班的教師們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們將書桌圍成一個圈,然后由教師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例如,幾個老師可以扮演一下乘坐公交車、地鐵等交通工具時發生的讓座情節。一位教師扮演司機,一位教師扮演老人,一位教師扮演讓座的人,通過語言、肢體動作來講述發生的故事。在表演完畢后,表演的教師可以隨機點名提問幼兒們“你喜歡哪個角色?”、“為什么討厭?”“你覺得他那里值得你喜歡?”等問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了向學生展示社會公認的德育標準。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篩選高質量德育教育的動畫片,在固定的時間播放該動畫片。同理,在動畫片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們分析該動畫片發生的事情和不同人物的行為,從而了解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例如,教師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精選的亂扔垃圾的電影片段,幫助小芳通知糾正亂扔垃圾的習慣。同時,小芳同學的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幫孩子習慣垃圾進入垃圾桶的過程,對小芳下意識將垃圾扔進垃圾桶的行為進行熱烈表揚。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德育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創新案例的研究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師們也應該認真貫徹“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通過口頭夸贊樹立幼兒們的信心,取得幼兒的家長信任并與其強強聯手,系統化告知幼兒社會公認的德育標準,最終利用生活實踐來檢驗幼兒的德育效果并幫助幼兒鞏固德育成果。換句話說,幼兒德育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創新需要幼兒的教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借助生活認知并消化德育,幼兒們才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張懿彬.春風化雨潤蓓蕾——幼兒園德育的生活化教育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2,000(096):190.
[2]趙瓊.淺談在幼兒教育中"生活即教育"原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