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
1 動態建筑的發展歷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筑設計和研究出現了一種追求動態空間和形式的運動。它挑戰我們現有的靜態.惰性和自閉的建筑觀念,并在以全球化、多元主義以及信息共享為特征的當代社會中.倡導一種進行都市景觀營造的嶄新標準。動態建筑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其新奇復雜的建筑形態是對先前建筑形態的反思、變形、超越和反叛,也是建筑師內心精神世界和主觀藝術氣質的真實寫照。早期建筑的發展由于受到社會意識、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技術手段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動態建筑的表達僅限于建筑局部的形式動感,而后因為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局部動感的建筑形式又逐漸演化為當代動態建筑具有復雜性、矛盾性和不確定性的建筑形態。
1.1 公元80年動態建筑的設計嘗試
關于動態建筑表皮的實際應用,早在公元80年代的羅馬就已經出現。通過木制的軸承和皮革的餃鏈,奴隸們就可以沿羅馬大斗獸場邊緣布置和拆卸帆布組成的屋頂,甚至可以實現可控制的閉合和開啟。而中古時代常用于城門防御和交通的吊橋,也可以看作是動態建筑表皮在防御建筑上的應用。
1.2 20世紀初的動態建筑發展歷程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完善,很快就出現了一批較簡單的動態建筑表皮概念和作品,例如由維挈斯理設計的可以開合建筑立面的自建構結構和貝迪特設計的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改變建筑朝向的向日葵別墅等。這些新奇的動態思想和作品為人們揭示了一條創造建筑的新途徑,即將建筑形式與變化的動態結構相 結合。但由于傳統思想觀念的排斥和信息交流的閉塞,這些動態的思想和作品并沒有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
1.3 20世紀50年代之前動態建筑的發展歷程
在此后的五十年間,不乏有識之士開始探討建筑表皮的動態化設計,例如 1967 年, 建筑師威廉·布拉德在《Landscape》上發表的關于建筑表皮自我重構的設想等。但直到 1970 年威廉·扎克出版了動態建筑領域的經典著作《Kinetic Architecture》一書,動態建筑的概念及其相關體系才開始建立。威廉·扎克從研究的開始就對建筑這一“凝固的音樂”提出了反對的意見。“縱觀整個建筑歷史,
那些遺留下來的被譽為偉大成就的 古代建筑,不論是宮殿、廟宇還是紀念碑,都歸功于其自身的堅固。不幸的是,這些建 筑都沒有考慮到,當未來某天需要的時候,他們應該如何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他認為建筑應該隨著時間的變化,能夠響應各種氣候環境條件,并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最終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建筑形式應該是動態的, 能夠通過自身的改變來應對不同時間維度下需求和環境的變化。
1.4 20世紀50~60年代動態建筑的發展歷程
(1)社會文化背景
全球化帶來經濟增長、技術交流的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文化,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全球化時代的社會文化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筑師們采取了一種更加關聯和動態的思維探索當代建筑,他們通過探索穩定與非穩定要素之間的關系,以期創造不同和促進交流。
(2)科學理論背景
作為現代主義的延續,后現代主義不再追隨“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而是主張“少即枯燥”,“多就是多”。后現代主義主張消除現代主義推崇的教條的、以主體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同時后現代主義自身呈現出不確定性、多元化、反中心性等特征。這對建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本質的拒絕。
進入后現代主義時代,人們不再遵從二元對立的本質主義,而是從其中掙脫出來,注重交流與對話,認為對建筑或空間只能從豐富的、實際的、具體的現象本身出發,而不能從事先設定好的框架出發。
受此影響,艾森曼早期研究的“卡板紙”建筑由于受到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影響,便轉向了對建筑形式的動態生成研究;伊東豐雄從人的行為復雜性出發,質疑現代主義過分強調功能間簡單明確的要素,從功能均質化的角度去追求空間流動性趨勢;再比如庫哈斯,將社會因素帶入到建筑的功能組織中,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建筑與城市的問題。
1.5 20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可適性動態建筑雛形
50年代之前的傳統做法并未得到發揚光大,反因空調的大量使用而逐漸消失。這不僅直接割斷了人與環境的聯系,還帶來了環境、能源和健康等現實問題。隨著現代建筑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動態建筑也成為探索新建筑發展的方向之一。經典的案例和思想包括:
1.6 20世紀70年代動態建筑的發展歷程
威廉·扎克和羅杰·克拉克在《動能建筑》一書中,第一次介紹了動力學結構的概念,定義了動能建筑第一次成為:“一個建筑可以適應在一系列壓力作用下發生的變化并利用工具和技術解決這些壓力。這本書介紹了有關動力學的系統知識,也展示了通過積極使用嵌入式系統的控制動能裝置。
Cedric Price與“發電機項目”。在20世紀70年代,電腦和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電信技術。1976年的《發電機》(The Generator)項目“是由塞德里克·普萊斯與約翰和茱莉亞·弗雷澤。他們提出一種單片微處理器可以內嵌在所有建筑構件中,可作為構件工作控制處理器。這個項目將有助于生產“智能”建筑。
1.7 20世紀80~90年代動態建筑的發展歷程
從這時候開始新老兩代先鋒建筑師都參與到建筑的動態創作之中,這為新形勢下的建筑理論創作和形式創作保證了基礎。信息時代的計算機技術在建筑領域的研究和運用,給建筑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建筑結構到建筑表皮,從建筑空間到建筑形態開始發生有史以來最根本的變化,這種改變既有來自于內在功能和空間關系的改變,也有來自于其背后所反映的社會觀念的變革。發展至信息社會,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因新型經濟、新型技術、新型文化、新型人際關系的影響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數字技術開始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與建筑逐漸緊密結合,建筑設計方法與手段不斷得到改進并形成新的建筑設計思維方式。在信息社會,依靠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形態復雜的動態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世界各地。
2 總結:
動態建筑的設計歷史和技巧并不限于上述所列,而且其中的某些項目可能同時應用了幾類不同的技法。但是,分類的目標不是為了給建筑師或者是建筑作品貼上標簽,而是為了給當代建筑的發展理清方向。所有的這些項目或者是在二十世紀的最后十年中建成,或者是以這十年中盛行的全球化和多元主義社會背景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它反映了當代建筑師的一種集體性努力。這種動態建筑,打破了我們現有的枯燥和靜態的城市形象,讓日常生活逐步充滿了激動、想象力、交流和偶遇。整個創造的過程盛滿活力,結果不可預知,而潛力也無限。
參考文獻
[1]尚鵬鵬.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質量控制措施的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33):121-122.
[2]王博軒.建筑工程施工階段工程造價控制措施探析[J].決策探索(中),2020(11):36.
[3]梅國強.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27):113+116.
[4]顧健.淺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質量控制措施[J].居舍,2020(25):43-44+34.
山東建筑大學 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