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昌
曾經我以為:只要課堂注意三帶,即把微笑帶入課堂,把激情帶入課堂,把趣味帶入課堂就可以了。但是,有時我滿腔熱情走進教室,微笑全沒了,上課的趣味也就隨之大打折扣。課堂教學永遠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如何構建和諧高效的學科課堂教學?
我以為:
以源源不斷的興趣為牽引,以扎實的思維訓練為主線,以自學能力的不斷提高為保障,是可以構建一個和諧高效的學科課堂教學秩序。
一、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不斷增大學習興趣這架發動機的馬力是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和關鍵點。興趣的培養和發揮效果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興趣的激發,到興趣的穩固,再到興趣的內化,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再產生新的興趣,如此循環反復,經久不息。在化學教學中,由于化學學科固有的特性使得讓學生產生短時興趣比較容易,一些趣味實驗常讓學生興奮不已,但教師如不加以規范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學生往往只會注意到有趣的現象,同時一些必要的化學規律和概念由于理解和記憶上的困難常常很快就化解了學生的短時興趣,由于多數學生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既使記憶好和理解好的知識點也常常很快遺忘,日積月累,問題不斷增多,也使得學生覺得學起來困難重重,興趣也就被一點點地化解掉了。因此,既要重視化學教學中興趣激發培養點的開發挖潛,又要重視學習習慣對穩固學習興趣的重要作用,還要指導學生歸納,化解記憶難點,提高記憶歸納的興趣。
二、思維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核心
教學中,教師越是擔心學生聽不懂,掌握不好,往往講得越多,于是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思維能力鍛煉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思維上的惰性越來越重,學習上的主動性越來越少,加上學習習慣不好,聽課也會越來越吃力,逐漸有學生或者干脆不聽,這樣老師講也不是(學生跟不上,效果自然差),不講又不行,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結果是:“學生習慣等聽要,惰性增長自主少,教師辛苦書難教,多情總被無情惱。”如何跳出這個惡性循環,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對于解放學生、解放教師是一個治本之策,長遠之策。我想,跳出這個惡性循環,需要有不怕跌倒的勇氣,需要有對學生的信任,也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自信。跳出這個惡性循環,需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認真探索教學方法,努力摸索操作規程,冒成績下滑之風險,淡功利收獲之欲念,以心清平淡之悠閑,享上下求索之愉悅。科學之路常有艱辛,勇者無畏方可前行,我想,為學生思維心臟的逐漸強健出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所在、業所需、心所求。教學中,按照“方法入手,訓練感受,興趣牽引,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找出每一節內容中的思維訓練點,創設適當的思維情景,合理設計思維梯度,指導學生思維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思考,有興趣思考,都能思有所獲,這樣,用適度的思維訓練,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思考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養成樂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習慣,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善于思考的目的。
三、課堂是自學能力培養的主陣地
自學能力是一種終生受益的綜合能力,自學能力包括閱讀、比較、思考、理解、歸納、記憶等多個方面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說的就是對學生而言,教師是學生學走路時的“拐杖”,而這根“拐杖”的作用在于讓學生最終丟掉“拐杖”,自己獨立行走。“拐杖”功效的大小不在于使用頻率的高低,而應該是“起步時引引路,困難時幫幫手,輕松時常撒手,跌倒也不馬上扶,讓他自己站起來走”。換個角度看,只要不造成“殘疾”,不影響信心,跌倒實是一次強筋健骨的錘煉機會。教師不應該讓學生錯過這樣的機會,缺失這樣的機會。現在的社會知識爆炸性增長,老師所能教的知識很少很窄,更多的是靠學生自己擁有學習的能力,自己主動去學,在自己需要時能及時更新。構建學習型社會,就必然要求每一個作為個體的社會自然人具備起碼的自學能力。當然,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三兩天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堅持課前課內讓學生自學,課堂中安排時間給學生閱讀并思考,課后讓學生復習,教材應當讓學生多讀,要經常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會標出閱讀重難點,會歸納主要內容,會正確全面理解書中的定義和概念等,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指導學生學會自學,訓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我們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學生以足夠的時空。正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欠缺,才需要更多的機會去實踐鍛煉。學生平時的學習難以保證,課堂就成為了學生自學能力鍛煉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潛在需求,爭取每一節課都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自學實踐。
2、給學生以必要的技術。學生基礎較差,能力較低,起步難度自然較大。因此,剛開始要降低要求,減慢速度,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和思維的物質基礎(如:自學提綱等)。
3、給學生以適時的鼓勵。剛學走路的孩子總會跌倒,但父母總是面帶微笑不斷鼓勵,一次又一次,在父母的鼓勵下,在父母的期待中每一個孩子都學會了走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中,適時的鼓勵和寬容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 5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