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永娟 范苗苗
摘要:目的:探討反饋式健康教育結合心理疏導在腦血管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研究方案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4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心理疏導方法,觀察組在進行常規心理疏導的同時結合反饋式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心理護理新狀態、自我管理能力。結果 護理前,對照組與護理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狀態,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升高,健康狀況評分明顯降低(P<0.05);結論 反饋式健康教育結合心理疏導在有效調節其心理狀態的同時,還可增強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反饋式健康教育;心理疏導;
腦血管疾病是易發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疾病,由于患者對疾病本身認知較少,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而負性心理不僅影響治療效果,且會降低生活質量[1]。因此,臨床開展健康宣教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可輔助臨床治療方案,更好改善患者病情與生活質量。常規健康宣教模式只是單項輸出,未考慮到宣教后患者接受效果,護理應用效果不佳。反饋式健康教育不同于傳統健康教育模式,不僅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宣教,還需要核實確保患者真正掌握,但當前該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較少。為進一步證實其臨床價值并推廣應用,本次研究中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反饋式健康教育結合心理疏導模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醫院2018年7月~2019年9月確診的9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按研究方案隨機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9例)。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7歲,平均(67.36±4.58)歲。對照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最小56歲,最大79歲,平均(68.45±4.38)歲。納入標準:①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相關診斷標準[7]。②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晰,能聽懂話語并配合研究。③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史者。②合并嚴重并發癥者。③不能配合回答問題者。比較研究資料接近(P>0.05),可比分析。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常規心理疏導:①護理人員采用科學方法,恰當、溫和的語氣與患者溝通,理解其負性心理,傾聽、鼓勵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幫助患者擺脫困難。②向患者家屬介紹腦血管疾病知識及注意事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患者提供堅實的后盾。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心理疏導基礎上實施反饋式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反饋式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組員包括2名主管護師和5名護士,所有成員進行反饋式健康教育培訓,熟練掌握教育方法,并具備良好溝通能力。②在患者人院時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向患者介紹腦血管疾病相關知識,分享成功案例,為患者建立信心,向患者講解并示范鍛煉步驟,讓患者復述并進行康復鍛煉演示,有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讓患者在每日入睡前以日記形式記錄當天認為有意義的事或治療有進步的內容,護理護士認真閱讀,并給予患者反饋,注意溝通技巧,增強患者的信心,減少負性心理,鼓勵其保持良好的心態;③每周三下午進行一次病友聚會,主題包括音樂會、輕松運動會等,根據患者興趣愛好發揮其個人優勢,調動患者積極性。每次活動結束后,患者與團隊人員交流心得、收獲,并針對活動中問題提出建議,護理人員在聽取反饋后,相應指導患者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給予患者發放關于疾病發病機制、預防復發的紙質材料,便于患者與家屬學習。針對患者提出問題給予明確的解答,并進行指導,鼓勵患者參與到護理方案制定工作中,及時收集整理反饋問題,并進行修正;每日定時查房,詢問患者康復鍛煉情況和自身感受,根據反饋意見進行再評估和健康教育,每周1次,在患者出院后采用電話回訪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1.3評價指標
①評價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SAS>50分表示焦慮,評分與焦慮程度正相關;SDS>53分表示存在抑郁,評分與抑郁程度正相關。②比較護理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根據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量表CDSMS評價,評價項目分別為健康狀況(滿分20分)、自我管理行為(滿分15分)、自我效能(滿分20分),健康狀況評分高表示健康狀況差。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評分高則表示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良好。
1.4統計學方法
分析工具SPSS22.0。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對應t、x2檢驗,對比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2心理狀態對比 ? 兩組SAS、SDS評分護理干預前基本一致(P>0.05);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護理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自我管理能力
護理前兩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和健康狀況評分無差別(P>0.05);觀察組護理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健康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3結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越來越高。腦血管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該疾病本身存在復發可能,患者自身心理負擔重,容易產生焦慮等情緒。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除及時治療外,進行有效護理,對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部分患者自身生理功能下降且心理負擔嚴重,導致患者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并不高,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康復效果緩慢。有研究表明,采用有效護理措施可以調節患者負性心理,增強自我管理能力[2]。
本研究對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反饋式健康教育方式,其方式是一種實用性強的健康教育方法,無需額外的成本,要求護理人員熟練運用基礎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和拓展理論知識及業務水平,提升管理能力,以增強其綜合素質。向患者講解腦血管疾病相關知識,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可減輕患者因知識缺乏造成的焦慮、抑郁心理,提高其康復鍛煉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其積極配合治療,增強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為。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專業性宣教一患者復述一護理人員予以核實及澄清一患者熟練掌握健康教育內容方式,護理人員能夠掌握患者健康教育情況,及時解決患者的問題,可提高患者對腦血管疾病的認知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讓患者積極配合干預,從而達到提高護理效果與患者自護能力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鄧海萍等[3]研究結果相符,且觀察組護理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健康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反饋式健康教育結合心理疏導在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應用,可疏導患者焦慮抑郁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具有顯著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唐浩,楊淑,張鳳麗,等.老年腦血管病患者負性心理及影響因素口].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7):1755—1756.
[2]楊杰妹,潘成艷,葉愛素,等.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430一1433.
[3]鄧海萍,陳爽,李冬梅.反饋式健康教育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