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童
摘要:基于地域文化差異,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本文圍繞“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策略”、“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注意事項”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進一規范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促進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健康發展。
關鍵詞:地域文化差異;高等院校;體育課程;資源供給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提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在綱要精神指導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強調體育課程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這其中,關于體育民族性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支撐。實踐證明,地域文化不僅可以充實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還可以展現新時代體育課程內涵,推動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
一、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
1.教學內容沒有突顯地域文化
當前,在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上,有些高校的教學內容并沒有突顯地域文化。具體來說,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高校的教學內容主要以“體育鍛煉”為主,沒有結合地域文化優勢,融入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學內容。在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下,不同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會呈現出相似性、一致性,不利于發揚地域體育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高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體育項目”[1],比如:跳高、跑步、羽毛球、籃球、游泳等。關于體育項目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學校現有的器械資源、場地資源決定,也沒有注重突顯地域文化特色。
2.教學過程忽略文化講解
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上,整個過程都在強調練習,強調實踐,忽略了體育課程的文化講解。具體來說,第一,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教師側重對體育技能的講解,沒有從文化層面來豐富體育課程。比如說,很多教師在體育課程中都會教授武術,但教授的方式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或者教師講解武術關鍵技能,學生進行相應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在接觸中國傳統武術,但對武術本身的文化內涵,缺乏系統化了解[2],無法實現傳承武術文化的目的;第二,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教師強調熟能生巧,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練習各種體育項目。比如說,高校很多男生都喜歡籃球,教師就會讓這些學生自主進行籃球練習。但籃球背后的文化知識,很少向學生滲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掌握一定的籃球技能,但缺乏籃球運動中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
3.教學評價缺乏文化導向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是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注重教學評價。當前,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上,沒有結合教學評價環節,增加文化導向評價。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高校的評價主要是根據具體的體育項目展開,比如說,投籃考核、跑步考核、武術考核等。沒有從文化層面,設置相應的考核內容。這樣的評價機制,不利于培養學生體育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高校的評價指標比較單一,只參考學生的實踐練習成績,沒有從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素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面評價,不利于提高學生體育綜合能力[3]。
二、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策略
1.教學內容突顯地域文化
基于地域文化差異,在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上,教學內容方面要注意突顯地域文化。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高校的教學內容除了要有體育鍛煉,還要結合地域文化優勢,融入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學內容。比如說,在端午節前后,我國湖南湘江流域的高校可以組織賽龍舟活動,以體育競賽的形式,鍛煉學生技能,培養學生體育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講解民族文化,傳達屈原精神;另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高校的教學內容除了常規體育項目,還可以結合當地民風民俗[4],拓展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體育項目。舉例來說,在內蒙古地區的高校,很多學生都對騎馬、射箭感興趣,高校可以將騎馬、射箭納入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向學生進一步科普內蒙古當地的民俗文化。
2.教學過程融入文化講解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文化講解?第一,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強調體育技能方面的講解,還要善于從文化層面來豐富體育課程。比如說,教師在體育課程中教授武術時,可以參照武館教學流程,先傳授“武德”,講解武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教導學生謙讓、友愛、正直、狹義,讓學生對武術學習有更大的熱情,愿意去傳承和發揚武術文化;第二,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項目練習,還要有意識地滲透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知識。比如說,在河南洛陽地區的一些高校,體育教學中包含了舞龍、舞獅等項目,教師可以定期邀請當地的民間藝術家[5],以講座、論壇的形式,與學生共同交流舞龍、舞獅背后的地域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學習體育項目的同時,也能豐富自身知識儲備。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以地域文化差異為指導,在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問題上,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高校的評價內容既要包含具體的體育項目,也要包含文化層面的知識。比如說,在武術考核過程中,可以設置筆試問卷:武術文化中的內涵有哪些?你認為武術精神與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重點檢查學生對武術文化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高校的評價指標要全面、系統,除了實踐練習成績,還要參考學生在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素養等方面的表現[6]。尤其在地域文化考核上,高校要對學生進行全方面評價。例如:在內蒙古地區,高校的騎馬考核、射箭考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體育技能,也要關注學生在騎馬、射箭中的團隊意識、創新意識,以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提升高校學生體育綜合能力。
三、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注意事項
1.突顯地域文化特色
在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突顯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關于教學內容的設計,高校既要按照國家對體育課程的要求,設置常規體育教學內容,也要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合理融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教學內容,例如,武術,舞獅,騎馬、射箭等;另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關于教學資源的運用,教師要靈活處理。體育教學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進行[7],結合當地的地域優勢,草原、平原、湖泊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利用更廣闊的地域資源,開展多樣化體育教學,讓體育教學更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2.把握好學生接受程度
雖然地域文化對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但高校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還是要把握好學生的接受程度。具體來說,第一,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即使是內蒙古地區的高校,仍然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有些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騎馬、射箭,內心可能會有一些排斥。高校不能強制每一個學生都學習騎馬、射箭;第二,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對于武術、舞獅、騎馬等體育項目,有些學生可能內心是感興趣的,但身體素質并沒有那么好[8],無法適應這一類體育項目的高強度訓練。這個時候,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身體體質,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案。
3.注重激發學生興趣
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體育教學,未必能引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要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具體來說:(1)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為了滿足大部分學生差異化的學習興趣,一些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可以通過“體育選修”的形式,納入體育教學體系中;(2)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些極具地域特色的體育項目,擁有悠久的歷史,如果教師只是在體育課上進行簡單地講解,學生很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社團,例如:“武術社團”、“舞獅社團”、“內蒙古文化社團”等,以社團活動為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結語:
山川、平原、湖泊……不同的地域提供不同的戶外條件,孕育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與體育課程的聯系從未間斷,只是有些高校忽略了地域的差異性。在地域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供給分配,不僅要注意突顯地域文化,還要注意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去主動地了解地域文化。如果高校違背學生意志,以“灌輸”的方式,強行滲透地域文化,學生很難走進地域文化內涵,還會對體育課程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高校體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霞,王帥. 學校體育改革中身體運動的弱化[J]. 體育學刊,2017,22(2):77-80.
[2] 張文鵬,王志斌,吳本連 . 健康中國視域下學校體育治理的政策表達[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2):94 -100.
[3] 楊定玉,楊萬文,黃道主,等 . 學校體育政策執行偏差的表現、原因與對策———以“陽光體育運動”的政策分析為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48(1):78 -82.
[4] 張輝,徐英微 . 論現行“陽光體育”實施中的形式主義傾向及其系統應對策略[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4):106 -111.
[5] 及麗麗,高飛,屈麗蕊,等 . 中小學體育的發展瓶頸與破解途徑:以天津市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7(3):228-223 .
[6] 黃愛峰,王健 . 學校體育發展的10大問題省思[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38(2):95 -99.
[7] 李斌 . 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變遷、沖突及其整合———基于價值論的視角[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39(3):88 -94.
[8] 梁秋益,任雅琴 . 我國學校體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4):29 -33.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