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我國的校園景觀規劃工程建設的發展也有了創新。校園景觀配置是系統性的工作,在該項工作開展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植物配置效果以滿足校園景觀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校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的配置很多方法都是比較落后的,使得植物配置效果不佳,例如植物配置存在單一、空曠、無序等問題。因此為了能夠將校園景觀水平提高,在進行相關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按照植物特點以及生長性做好相關的配置,從而保證景觀的特色效果能夠得到更好的提高。
關鍵詞:地域文化;校園景觀;規劃設計
引言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期,加上各大扶貧政策的全面實施,溫飽不再是困擾廣大群眾的主要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也正因如此,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對于外在環境的審美也有了新要求。對于校園景觀設計而言,校園的外在景觀環境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效率,正所謂“人都是環境下的產物”,學生亦是如此,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況且,目前我國的教學模式早已改變,由一開始單一的板書教學,到目前與多媒體結合的教學。不難發現,隨著教育模式的轉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充分利用身邊的信息資源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而改善校園環境,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1城市修補的意義
1)存量空間的更新升級。城市修補對象多數位于舊城區或其他建成區域,這些區域往往具有較高的建設密度、復雜的空間形態及廣泛的社會網絡,是城市建設中的敏感地帶,其復雜性與局限性決定其更新改造方式需以系統性的空間修補為主。城市修補充分挖掘建成區“空間潛力”,在現有空間基礎上加建、改造、更新、升級存量空間。2)完善開放空間研究體系。城市鄰里尺度開放空間作為城市的“毛細”系統、日?;顒拥闹饕臻g,是城市修補的主場所。它們具有顯著的機理相異性、地域符號性、接觸頻繁性、活動復雜性等特征,并且具備環境生態、鄰里社交、城市交通、文化展示等多樣化功能。該類空間與城市修補的小范圍、漸進式理念契合良好,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將是從城市小尺度“毛細”空間入手完善城市不同尺度開放空間研究體系的重要環節。3)粗放式轉向精細化。小尺度微操的城市修補與大尺度更注重布局、氣勢、面狀景觀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空間的細膩度、鋪裝的舒適性、植被的豐富化等設計細節,因此針對城市建成區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進行城市修補,是城市氣質由粗放式轉向精細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體現城市特色的過程。
2地域文化下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
2.1突出建筑的地域性
因為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筑。建筑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所在地域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不同地區的建筑,其形式和風格也是各異的。從廣義上來講,建筑的地域性受所在地區地理、氣候等條件的影響,不同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會形成不同建筑。從狹義上來講,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地段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建筑的周邊環境以及地方的建筑材料和技術。這是具體影響和制約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校園景觀設計師要有生態觀念,使設計順應校園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讓建筑能夠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校園景觀設計師還要具有城市視角,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設計師更要重視地方材料和技術的應用,作出正確定位,在體型、體量、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諸方面下功夫,結合功能進行整合、優選,才有可能創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與環境和諧并適應校園的建筑。如重慶理工大學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重慶地域文化,提煉了重慶山地地形的特色以及重慶民居的建筑特點,運用了懸挑、筑臺等手法使得校園建筑錯落有致。建筑立面的色彩也較為樸素,重現了巴渝文化的古樸風格。
2.2采取提煉、再現的方式塑造地域文化
建筑設計的地域性還應體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環境中,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經過積淀而形成了當地的文化傳統,設計師應從地區的文化傳統中發掘有益的、可利用的因素,并將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從而實現現代建筑的地域化、地域建筑的現代化。而設計師對于校園景觀的規劃設計亦是如此,也應符合建筑的地域性特點。在策劃設計前,設計師應從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出發,堅持基于地域文化來進行設計。設計師還要學會集思廣益,積極征求當地群眾意見,從而取長補短,設計出更為縝密合理的規劃案。在校園景觀建設的過程中,設計師則應該嚴格響應國家政策,在對校園原有的景觀進行改造設計的同時,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使校園既能延續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又能突出新時代的獨有風格。
2.3豐富景觀設計手法,協調地域文化與校園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手法包括具象設計法和抽象設計法,設計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對當地人文特色進行調查和統計,作出綜合的理性分析后,再選擇合適的景觀設計手法。具象設計的主要特點為對細節的要求高,整體景觀的辨識度高,便于學生更為細致地對其進行觀察,能對學生注意力和專注度的提高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而抽象設計的特點是既不脫離設計初衷,但又具備創新形態,對設計師的創新能力要求更高,極具夸張和趣味性,便于吸引觀賞者,改善觀賞者的心態和心理感受。而對于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再加上人格和三觀并未發育健全,學生的情緒波動容易較大,如果校園景觀設計采用的設計方式較為單一,則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加重學生的情緒負擔。而地域文化的融入則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問題,一方面能為單一的校園景觀增光添彩,另一方面能夠發揮地域文化的特色優勢,為枯燥的校園添加趣味性,從而改善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走出“消極怪圈”。
結語
總的來說,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效果的成敗直接對校園的景觀性造成重要影響。因此,在植物配置環節,需要保證配置的植物滿足廣大師生的生活學習要求,同時又具備一定的觀賞性、生態性。所以,在進行配置上需要考慮校園的環境特點,同時按照植物的生長特性與體型特征進行科學合理配置,從而保證校園的景觀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校園生態環境,讓師生在美麗的校園中生活學習。
參考文獻:
[1]徐紅蓮.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探析:以安徽工程大學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843(04):49-50.
[2]孫雪,趙天然,沈言,等.蘇州市工業園區商圈屋頂花園的植物配置[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04):190-195.
[3]徐一斐.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景觀的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14):150-151
作者簡介:姓名:馬蘭花,?1995年2月出生,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學歷: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