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要:評價是英語課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形成性評價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作出正確評價,并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和同伴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活動作出正確評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英語課堂
1999年,《行動綱領》提出:教學評價要兼顧過程與結果、主觀與客觀、定量與定性、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語言水平與文化素養、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課程標準》(2004年版)提出采取“綜合性”“全程性”“多向性”評價,并提出評價方式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形成性評價可以促進終結性評價成績的提高,并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為學生的繼續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產生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應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重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筆者認為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課堂中的各項活動的形成性評價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創設各種情境或設計各項學習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詞匯、句型或對話等,而針對各項不同的活動,教師也將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
1. 口頭評價。
口頭評價是教師對學生最常用的教學評價方式。針對個體學生的朗讀、跟讀、對問題的回答等方面,教師應用簡練的話語及時給予評價,如Super! Nice! Goodjob!Wonderful!You're so clever!Well done.Congratulations!Perfect!等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即使學生說錯了,教師也要以微笑去鼓勵他:Please think it over. Try again. 教師的這種賞識語言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慢慢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英語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非“一刀切”:Your idea is very novel. Very interesting idea.
2. 學生自評或互評
課堂中的學生自評側重于學生在某學習活動是否達成該活動目標的自我評價。而在自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誠實做人的道德品質,并通過實事求是的自我評價學會反思,改進學習策略。
在滬教版牛津1A第二模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本人就采用了學生自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詞匯并幫助學生將音形意結合記憶。該單元教學主題是My family, 通過Danny等介紹自己家人的敘述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知識,如家庭成員類單詞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me,并能能初步感知句型:This is my _____. 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本課所學的五個詞匯的掌握程度進行自我評價,首先是對詞匯的認讀能力的自我評價,讓學生依照自身對這幾個新詞的認讀程度涂上星星;其次是對詞匯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正確畫出單詞代表的人物,并給自己涂上星星表示得分。這種完全以學生自己為主體的評價方式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簡單易操作的評價途徑也讓學生更直觀、更具體地給自己的表現和學習能力進行評價,也更便于學生找出自己的缺點進行查漏補缺。
學生互評主要通過學生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在此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誠懇友善對待學習伙伴的品質。同時,同伴互評,要注意不能盲目地讓學生以自己的主觀想法傾向進行評價,而是要提供給學生評價的依據,評判的標準,否則,同伴互評只會淪落為學生沖突的爆發點。
以滬教版牛津英語2A第四模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Role play活動為例。本課話題為Rules in the street. 以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在去公園的路上發生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們在聽、說、演中操練鞏固新知單詞flower、tree以及句型Don’t ...在本次Choose and act活動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評價標準為三點,即發音準確,語調優美,表演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從表演者的發音、語調以及表演三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評價,使學生有法可依、有度可循,同時也促使全班同學更有興趣也更專注于對他人表演仔細觀察、認真傾聽,保證了課堂的紀律和學習的效率。
二、對整體課堂的形成性評價
各項學習活動作為一個個部分組成了我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不同的形成性評價,其實整體的課堂也可以進行形成性評價。一般而言,教師會采用小組比賽,男女生對抗等方式,針對學生在課堂中各項學習習慣的培養、知識技能的學習程度、情感態度上的交流等方面給予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效率的提升。
以我所教授的滬教版牛津英語1A第三模塊第二單元In the fruit shop第二課時為例,該單元的教學主題是關于水果。作為第二課時,本課教材主情景是Kitty去買水果,我將本單元Say and act部分也融入本課中,創設Kitty一家人去買水果的情境,引導學生學會用...,please.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用How many...?句型來進行數量上的問答。
在本課堂中,針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并非小組競賽方式,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依據全班學生的整體表現逐步給學生加分,實施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的坐姿,學生的傾聽習慣,發言積極性、回答正確度等等方面。而給予的分數則是符合本課時情境的四類水果圖片,學生憑課堂表現向教師“進貨”水果來填補他們的水果店,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能得到更多的水果圖片,每個學生都積極發言,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個別調皮好動的學生或自覺或被同學敦促,也能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整體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同時,學生所獲得的各類水果圖片,則作為課堂輸出環節的shopping的道具,供學生在臺上演繹購買水果時使用。這種將課堂評價和學生的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課堂更具整體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三、對課堂中個別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教育需要以人為本,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評價便要以學生為中心。形成性評價要從學生的日常表現中提取信息,幫助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以便教師隨時調整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手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上個學期本人接手一年級幾個班,其中2班的菲菲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太安靜了,一整節課沒有進行一次發言,坐在角落總是容易被忽略。而一旦發現她的“不在狀態”,我便對她多了幾分關注。幾次請菲菲小姑娘進行發言,她的聲音總是低如蚊行,即使站在她身邊也難以聽清。我對她的第一次評價是“I can’t hear you. Can you speak louder?” 第二次評價是“Come on,girl. You can speak better.” 之后的課堂我漸漸改變對她的要求,從最簡單的單詞跟讀開始,引導她慢慢提高聲音朗讀,一點點加深難度到句子跟讀,再到對話練習。而我的站位也逐漸改變,從一開始的點到她發言就緊緊貼在她身邊傾聽,站在她桌旁傾聽,再到靠在她前桌,慢慢遠離她;對她的評價也逐漸改變:”Your voice is beautiful.”“You can speak louder.”“I can hear you now.”“Good girl. You did very well.” 她的每一堂課的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改變,都讓我作出不同的應對和評價。到學期末時,經過幾十節課堂的累積,她已經變成了一個自信大方的姑娘,英語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她的難題。
每一節的課堂評價都在一點點地幫助教師雕琢璞玉,幫助學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讓他們形成自己的觀念,綻放出自己的風華。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不僅能使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提高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也使教師從中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潘小燕.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中的評價機制《教育界·中旬》2015(02)
[2]劉君君. 淺析有效的英語課堂形成性評價《教育界》2011(11)
[3]肖雪梅.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要點《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