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敏
摘要:創新人才培育需要立足制度體系、內蘊生態結構,不斷激發創新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和生態性。當前,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結構單一、制度增長點不足、制度環境協調錯位等問題制約著區域教育的發展。為破解以上難題,本文從生態系統論視角出發,立足制度生態要素和結構,從土壤層、育苗層和成長層、環境層三個維度,對區域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生態系統觀的建議。
關鍵詞:創新人才;生態制度;路徑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立足專業知識、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創新能力。當下,區域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結構單一、制度增長點不足、制度環境協調錯位,嚴重制約著系統教育的發展樣態,導致創新人才培養舉步維艱。基于此,我們根據生態系統論,著眼教育制度建設,通過肥沃學生培養土壤、激發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內在動力、優化教育制度結構,建構起與區域社會業態相吻合的教育生態制度體系。
一、創新人才生態制度的內涵
(一)創新人才:制度生態的立足點
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教育培養的基本要素,所以制度建設必須立足在創新人才發展維度,通過塑造專業知識培養土壤、構建創新意識培養通道、完善創新精神培養路徑、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環境,實現創新人才教育生態制度建設,讓教育制度具備生態屬性。
(二)教育制度:生態制度的增長點
“制”指制約和控制,“度”指限度,制度即是一種行為規范和統治手段。其目的在于調節社會關系,規范行為方式,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生態制度是制度變遷和積極創新的成果,是制度建立以后所形成的工作、學習、生活的生態環境。它體現了一定群體里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與群體主體之間關系密切。
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制度立足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四個維度,積極借鑒生態學框架,構建土壤層(專業知識培養)、育苗層(主體意識培養)和成長層(內在動力培養)、環境層(制度環境協調),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制度基本架構。創新人才生態制度結構依據生態學研究框架,創新人才培養生態制度建設具有以下特征:
1.層級性。生態制度是一個系統。從橫向看,它有根本制度也有具體制度;從縱向看,它有層級性,大致可分為基礎土壤層、發展育苗層和激發成長層、優化環境層三個層次。基礎土壤層指培育者必須明確培育目標,規范培育行為,明確獎勵和懲處方案,從創新人才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維度,建構相應的制度,這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行為底線;發展育苗層和激發成長層在制度剛性要求層面之上,體現了對培育者主體性的尊重,有助于培育者的智慧激發;優化環境層,是社會關系和教育資源的協調、整合,這一層級的制度包含前瞻性的布局、實效性的方法、高質量的培育行為,其目的是協調和融合資源,優化其配置,激發人的智慧與潛能,內化創新人才能力。
2.持續性。人類有效活動是由有價值、有意義的行為支撐,而協調這種活動的制度則是其文化價值取向的外顯。創新人才培育制度生態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凝聚人心,共創教育偉業。具體說來,是喚醒人的主體意識,開掘大腦潛質,激發人的智慧和創造熱情,團結和凝聚人心,形成共識,實現創新人才的可持續性產出。
3.生態性。作為生態制度,創新人才培育制度應該符合人性的發展方向,能夠讓人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人產生思想和智慧,并尊重這種思想和智慧,在實際的培育過程中有獲得感,更有幸福感,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產生正向情感。這樣的制度生態有人、有生命,更有靈魂。
二、創新人才生態制度的現實路徑
(一)肥沃土壤:夯實制度基礎
制度生態建設要關注培育創新人才的土壤,而土壤則包含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雖不能主宰生物后期的發展,但可以為生物生長奠定發展基礎。制度基礎部分必須具備兜底思維,需要從規范性制度、激勵性制度、制度執行力三個方面進行強化。首先,建立規范性底層制度。教育本身蘊含秩序性,而散養式的教育制度勢必會毫無規范可言,進而導致秩序的混亂。所以,區域教育部門應立足上級教育發展制度,制定適宜區域學情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為創新人才發展提供目標和基本規范。其次,在薪酬激勵的邊際效益愈發不顯著的情況下,制度應以情感激勵為主,為員工認同奠定基礎;以崗位激勵為路徑,通過崗位和培訓協調權激發教師創新潛能;以目標激勵為根,優化師資培訓模式,做好教師職業規劃,激發教師職業活力。第三,任何一級制度的誕生都需要通過教學單位來落實,可通過教師媒介、課程媒介、環境媒介等載體來落實。只有完善了相應的制度落實評價體系,確保相關制度從各個維度均能夠扎根土壤,方能奠定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基礎。
(二)育苗與成長:完善制度結構
制度生態的核心是促進人的發展,這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在創新人才培育中,生態制度的重心應立足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發展,強化教師執教思想、理念、水平的提升,著力提升學校的育人水平。育苗期制度當以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為中心,以制度創新來帶動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首先是公平公正地選拔執教老師,以能力、態度為主要選拔依據,并注重其輻射功能,引導教師群體評價向業績、能力和態度轉移,形成正向量評價體系。其次,注重學術權力中心的形成。創新人才培育屬于教育學術范疇,很多時候,學術問題需要學術解決。為此,建立起科研參與、團隊研究、多元合作的研究結構,才能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再次,推動學科課程融合和發展,立足新時代背景,強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以學科知識的創新融合為人才培養奠定資源基礎。
結語;成長期制度當以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為中心,以區域創新文化氛圍來帶動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首先,從區域制度戰略層面完善制度結構,一方面放權給教育行政部門,讓其有充分的自主權;另一方面放權給學校和教師,讓學校和教師在規范制度的基礎上,大膽優化制度體系,讓制度改革精神傳遞到學生培養層面。其次,區域課程改革行為和改革能力決定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發展,以國家課程為基礎,鼓勵和支持各學校大膽嘗試,重構知識框架,勇于實踐,推進創新型人才的精神和認識發展。第三,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各學校為教師大膽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制度支持,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來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