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儀
摘要:教學實踐研究發現,數學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而解決問題能得心應手的學生往往具備較強的數學閱讀能力,因此,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更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但是,實際教學程中,由于受到數學課課時、教學任務等方面的制約,因此,開展專題性數學閱讀課存在一定困難的。下面從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如何滲透數學閱讀指導這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關鍵詞:數學閱讀能力;數學素養
正文:
在數學教學實踐研究中發現,沒有數學閱讀基礎的奠定,數學學習無從談起, 數學閱讀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意義重大,數學閱讀能促進學生數學語言水平的發展,又能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有助于數學素養的養成。
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教學課時、教學任務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數學閱讀指導課的開展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本人以見縫插針的方式,在數學課堂中逐步滲透數學閱讀的指導。下面談一談我在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數學閱讀的指導。
一、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補充閱讀素材,抓緊培養數學閱讀的機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于數學教材的文本閱讀已遠遠適應不了學生的數學閱讀需求,客觀上也抑制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數養的提升。因此,適當選擇數學閱讀素材并加以運用,而在完成教學任務和開展數學閱讀兩者間取得平衡,顯得尤為重要。如能根據每一節課的數學學習內容,為學生篩選和推薦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閱讀素材,既不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又能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
1、讓閱讀素材充實教學內容,培養數學閱讀的意識。
教材中也經常安排一些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的補充閱讀素材,如乘法的初步認識中,課后就安排了“乘號的由來”的短文閱讀,但一冊教材里面只安排一至兩次這樣的內容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老師通過教材以外的數學讀物,為學生篩選更多適合孩子在課中閱讀的素材,好處在于既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又能即時反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提出疑問,馬上進行閱讀的指導,逐步培養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的意識。如教學長度單位第一課時,我向學生推薦閱讀短文“長度標準漫談”,并采取了“圖文結合”的閱讀指導方法,老師邊引導學生閱讀短文內容邊結合課本的插圖講解,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身體的一部分測量長度的。
2、讓閱讀素材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在閱讀中思考的習慣。
數學學習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教學手段將學生的思維與閱讀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如在教學用學生尺進行測量的時候,我為學生提供了《沒有“0”刻度怎么辦?》的數學小故事,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材料的閱讀指導主要采取的是“分段閱讀”的方式進行,先引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前半段,理解故事的情景,小白兔的尺子斷了,沒有零刻度,大家都來幫助小白兔,小熊想出的辦法有點麻煩,小猴好像有更好的辦法,在同學們都讀懂了故事的大意以后,老師提問了:“你猜小猴子能想出什么更好的辦法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同學們進一步的思考,在打擊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再把故事的后半部分讓大家閱讀。故事后半段為學生揭開謎底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二、結合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提升數學圖表的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多樣化的解題思維,而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因此,讓學生讀懂數學圖表是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畫圖與列表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數學閱讀逐步滲透數學圖表的閱讀很有必要。以下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一道利用列表梳理題目數量關系的練習,較復雜的數量關系,用表格梳理就能清晰地理解題目的數量關系,找出解題的方法。
從文字的閱讀過渡到表格的閱讀,必須讓學生體會閱讀表格的優勢,學生在閱讀題目文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數量關系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再引導學生逐步把復雜的數量關系用表格梳理出來,復雜的文字信息通過表格整理馬上顯得條理清晰。另外表格中的箭頭和數字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讀懂表格的工具,即只要求出二1班的下半場得分就可以知道二2班下半場得得分,那么二2班的上半場得分也可以求出來了。
同樣“線段圖”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時把文字數量關系轉換成可視化的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的重要策略。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閱讀線段圖比閱讀文字信息更為困難,其實就是數學閱讀圖表的能力沒有形成。因此,我們可以教會學生先閱讀一些較為直觀的圖,再逐步過渡到線段圖的閱讀。
三、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延伸閱讀,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
課堂上的閱讀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選材上偏向大眾化的閱讀素材,讓大部分學生都能讀懂,學困生在老師幫助下也能正常地開展數學閱讀,如何照顧優生的需求?優生無論是閱讀的速度、理解能力、思考的深度都有明顯的優勢,面向全體學生的閱讀素材滿足不了他們的閱讀需求,這就需要老師為他們提供“延伸性的閱讀素材”。如“在有余數除法”的練習課中,出現過以下一道練習,
這道題雖說對中等水平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但對于優生來說還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在課堂結束前向優生提供了以下這個課堂延伸閱讀素材,讓他們帶著問題回家思考并閱讀
“課外延伸閱讀”和“課外延伸練習”既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相似的是都是結合課堂的學習而提出的具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不同的地方是“課外延伸練習”以問題形式呈現,學生通過老師講解才能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而“課外延伸閱讀”不但為學生提供思考的問題,還提供了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閱讀素材中內容,驗證自己的想法。“課外延伸閱讀”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當然學生在閱讀過程是會存在疑問的,這時就需要老師對其進行適當的閱讀指導。
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素養,因此,數學課也應該肩負著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讀懂各類數學信息、數學語言、數學圖表逐步引導學生在閱讀同時能夠進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時也能進行閱讀。只要老師能夠充分挖掘數學課堂內可閱讀的資源,抓緊每個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契機,逐步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養成數學閱讀的習慣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彩娥. 新課程(教研版)(G)—2018(6)
[2]陸子岳廣西教育·A版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