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要:幼兒正處于對世間一切認知的時候,對世間一切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是幼兒生命中領路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幼兒的身心健康,對幼兒寬容,接受幼兒的一切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幼兒的年齡。所受知識的多少,將課程與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教師在教學中做到游戲化教育,不斷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就西藏幼兒教學工作的優化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藏;幼兒教學;素養培養
一、目前幼兒園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一) 關注幼兒個性,鼓勵自主學習
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幼兒的無限可能。在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互相合作的能力。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培養了學習的樂趣,不斷釋放幼兒的天性,使得幼兒的學習樂趣大大提高。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一改之前的教學方式,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只是單純的教學,幼兒會產生抵觸情緒,這時候教師就要注重幼兒心理的變化,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用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教學。加強教育與社會的結合,為幼兒以后的學習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例如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圖書館等,豐富的環境和內容,蘊含多樣的教學資源。就拿博物館而言,博物館的教育類型豐富多彩,如館內的基本教育活動:解說員講解館內文物、專家開一次專題講座講一些易懂的知識等,都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經驗。
二、西藏幼兒教學工作的優化
(一)善于發現,生活教育
從幼兒的角度來說,剛進入到學校,他們對于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對于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將對幼兒的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要充分滿足幼兒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或者很多不起眼的小細節都可以作為教育的教學材料,這樣生活中的事情,不僅使得幼兒容易理解,并且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發現事物的能力,對其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幼兒犯錯誤之后,教師以鼓勵的方式來幫助幼兒改正錯誤。
(二)心理換位,以善待人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懂得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幼兒的年齡見解來看待這個問題。幼兒年齡尚小,對于好多事情都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身處地為幼兒思考,用心的關懷幼兒,像媽媽一樣的溫柔的對待幼兒,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就對幼兒進行嚴厲的批評,那樣會使得幼兒打心里對教師產生恐懼的心理,幼兒在心底從此埋下了恐懼的種子,伴隨著他一生的發展。
教師通過換位思考,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所想,進而在教學中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合理的方式來教育幼兒,讓幼兒在學校感受到像來自媽媽一樣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幼兒在幼兒園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的愛對幼兒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以身作則,榜樣示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在教育中,教師時刻謹記作為一個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用寬容、友愛的態度來對待幼兒。
教師對于幼兒來說,是人生的領導人,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身作則的教學。例如,有的幼兒比較挑食,在午飯期間,不吃蔬菜,這時候,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批評,而是要通過農民種田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讓學生感受農作的辛苦。教師在午飯與小朋友一起吃飯時,做到不挑食,積極鼓勵學生吃光所有的食物。利用課后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附近的田地,親身感受農民種植的辛苦。
(四)改變方式,以愛育人
教師要在教學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深度學習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真正的做到以愛育人。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做到以幼兒為核心,一切的教育都以幼兒為主,在教育中體現自己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
例如,有的幼兒由于在家中是獨生子,好多事情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學習打水時不排隊,插隊直接自己先打水,這時候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后,不能直接批評學生,而是要改變方式,教師可以說,我們一起來玩小火車的游戲,大家都是小火車的車身,第一個同學是車頭,我們要保證小火車是直直的,不能插隊,學生在聽到教師的話后,出于好奇心,開始了認真的排隊,等待著接水,沒有一個學生再插隊,從而教師讓學生懂得公共場合要排隊,按順序進行,不能隨意地插隊。
結束語: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學習新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教育中尊重幼兒的天性,讓幼兒自主學習,充分表現自己的特長,不斷釋放孩子的天性,使得孩子的學習樂趣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顧菁菁.讓“陶”花在幼兒教學中綻放——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幼兒教學中的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01):65+64.
[2]王春蘭.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優化模式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154-155.
[3]王靜.幼兒教學管理優化方式淺析[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