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摘要:文化遺產淵源于先輩的聰明智慧、辛勤創造,在代代傳承發展中厚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脈與果實。對待文化遺產,無論古人、今人、將來人都需要在敬重、護佑中傳承。地域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敬重、護佑、傳承人類文化遺產需要基于地域文化遺產做起,特別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敬重、護佑、傳承。本文以吉林周邊做以地域視域,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予以雜論,雖論之粗糙,述之雜亂,但形散而神不散,其主旨就是強調要從地域非文化遺產保護做起,加強對國家和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關鍵詞:地域文化遺產;敬重;護佑;傳承
人類文明自古而來,隨歲月荏苒、時代更迭愈顯從低級文明向著高層文明進發之勢。人類文明進步的根脈與果實見證于文化遺產之中,這是人類共同的珍貴文化遺產,正所謂一個城市的歷史,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是需要載體的,悠久燦爛的文化,是承載于千年文化遺產之上的,包括風俗習慣、傳統藝術、古遺址、古建筑等。對待文化遺產,無論古人、今人、將來人都需要在敬重、護佑中傳承。地域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敬重、護佑、傳承人類文化遺產需要基于地域文化遺產做起。地域文化遺產有著國家與民族文化遺產的共性與特性,有著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分,本文以吉林周邊做以地域視域,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予以雜論。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共識,我國是世界各國中重視并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代表,從國家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而且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著眼于地方作為。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就我們吉林市來說,吉林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古遺址資源,要解放思想,努力創新,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整合、開發其各類古遺址、古遺跡、遺存和優秀歷史傳統文化來豐富、充實現有的景點、景區內容,形成系列文化旅游景區,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吉林市充分發揮古遺址量大的優勢,科學的開發保護和有效利用,全面深層次地建設中國東北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吉林市,使其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和認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
在吉林市眾多古遺址中,夾皮溝金礦的開采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嘉慶年間,民間傳聞歷史可追溯至唐代。道光年間大量漢民越過柳條邊墻進入長白山脈采參謀生,部分人發現了山金礦脈,夾皮溝采金由此開始,夾皮溝采金歷史大致分為幾個階段,工業歷史價值上具有相當大的特色,第一個階段就是民眾偶然采金階段,大致為第一代黃金把頭孫繼高,馬文良采金時期(約1800—1845),第二個階段為韓邊外統治時期,1845年后韓憲宗在夾皮溝一帶嶄露頭角,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武裝,招募大量金工在夾皮溝進行大規模采金(約1845—1934),第三個階段為日偽政府統治時期,九一八事變不久后,日軍對東北全境進行滲透,日偽政府竊取了韓家對夾皮溝地區的經營權,1934年6月,日本開礦勘測隊進駐夾皮溝,夾皮溝金礦改為直屬“大同殖民株式會社?!?937年日本“大同殖民株式會社”在夾皮溝和老牛溝分別建立礦業所。第四個階段是獨立生產時期,抗日戰爭結束后當地政府收回金礦,進行獨立生產管理,這一時期夾皮溝金礦對于國內生產重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1992),第五個階段是中國黃金集團管理階段(1992—至今)。由此看來夾皮溝金礦的歷史價值是較為重要的。
隸屬于中國黃金集團的夾皮溝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仍在經營著這座歷史悠久的金礦,自1845年起,夾皮溝金礦開始正式采巖金,至1940年累計產金36000噸,建國后開采量仍然是十分巨大,可以說為中國采金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在夾皮溝金礦,仍然能夠看到采礦先驅們曾經留下來的采掘殘跡,據采訪得知,這些殘跡大多屬于古法采金,所使用的方法、器材都是十分古老的,今天的夾皮溝礦業公司,能夠繼續將采金繼續下去,實際上得益于古法采金的啟發。
再如吉林市所擁有的的滿族文化遺址。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的滿族文化遺址彌足珍貴,這里有明代女真扈倫部的“烏拉國”遺址,百花點將臺、“魁府”“薩府”“后府”的府邸。我國的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遺存,而滿族的文化遺存又因為清朝的存在,清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統治時間長久而留下了更多的文化遺存。除卻文化遺址,還有如數家珍的文化遺存,如滿族大秧歌,滿族說部、滿族獵鷹習俗、滿族民歌、烏拉陳氏刻紙等。還有,我國雖然同處于清代的薩滿祭禮,傳流至今,滿族各姓氏由于受歷史、血源關系、地理環境、經歷、文化素養和家族的保守封閉,以及《欽定滿洲祭天祭神典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薩滿神諭和典禮儀式有所變化和不同,存在著民族個性突出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和民情。
現下的我國,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已經擺位到國家與地方的文化建設中,也已經探索和積累了相應的經驗,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鑒于這項歷史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仍需要進一步加強重視,積極探索經驗,不斷作出新成績,讓我們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被淡漠、不再被埋沒、不再被破壞、不再被流傳。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文明不斷的進步發展,創造新的文明成果要有能量,傳承文化遺產要有對策,尤其因為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特殊性,其傳承要實行有力對策。一己之見,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重在采取好三項對策:其一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建設力量,強調地域責任義務,讓地方政府地方文化部門不忽視不懈怠所應肩負的責任,形成低于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的可持續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能量。其二抓住和破解保護與傳承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矛盾,進一步培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后備人才。其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進一步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高城市知名度與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