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鵬


摘 要: 物理是理科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數學則是理科學科的基礎,兩者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在高中物理解題教學中,往往會涉及到一定的計算,對學生的運算水平和技巧要求較高,教師可指導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減少錯誤的出現,使其解題效率更高.
關鍵詞: 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8-0333(2021)16-0087-02
物理雖然以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態所存在,但是同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少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輔助和支持,甚至要用到數學思維與方法.高中物理教師在解題教學環節,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和物理解題之間的聯系,使其運用數學知識的優勢處理和解答物理問題,形成一種新的解題思路,讓他們更好的解題,獲得正確答案.
一、結合解題實際需求,合理運用數學知識
物理和數學兩門學科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密切聯系,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解題時通常要用到數學知識做輔助,不過從本質上來講,兩者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均是一門獨立科目.要想通過運用數學知識高效解答高中物理問題,教師需要先要求學生認真分析題目和讀懂題意,再結合解題實際需求合理運用數學知識,同時讓他們考慮到底運用哪些數學知識.
比如,在進行“共點力平衡”教學時,問題:用細繩AO、BO懸掛一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圖1中所示位置逐漸移動到C點的過程中,分析OA繩和OB繩中的拉力變化情況.
解析 ?本題是靜力學中的動態平衡問題,即物體在三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是平衡力,解答 本題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把物理問題轉換成幾何問題,畫出對應的三角形,二是采用三角形的性質來討論力的變化問題,讓學生依據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可知:在B點沿圓弧BC由B移動到C的過程中,BO繩對O點的拉力FB先減小后增大,AO對O點的拉力FA逐漸減小.
如此,教師根據物理問題的實際情況運用數學知識,引領學生按照讀懂題意、明晰題目情境、選用數學知識、分析物理問題、獲取答案的步驟進行,輔助他們順利解答物理問題.
二、及時轉換教學思路,應用數學知識解題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解題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沒有意識到數學知識在解題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價值,將兩個科目完全區別開來,以至于學生陷入到困境中,影響他們的解題效率.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大力倡導學科融合,高中物理教師應及時轉換教學思路,指導學生嘗試應用數學知識解題,把一些數學知識要點恰當、巧妙的運用到物理問題中,讓他們高效解題.
在開展“拋體運動的規律”教學時,教師設題:一條小船正在渡河,其中河面寬度是260米,小船在靜水中航行的速度是36km/h,水的流速則是18km/h,要想讓小船垂直于河岸渡河應怎么運動?
解析 ?提示學生從數學視角分析這一物理問題,發現是一道求小船行駛角度的問題,先求出小船渡河的時 間,依據三角函數中的余弦定理可得cosα=河水相對于河岸的速度/小船相對于靜水的速度.具體解法如下:小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36km/h=10m/s,水的流速是18km/h=5m/s,小船以最短距離過河時,則靜水中的速度斜著偏向上游,導致合速度垂直河岸,設小船與上游的偏角為α,則有:cosα=5/10=1/2,解得α=60°,即小船向上偏60°運動.
上述案例,教師指導學生及時轉換數學思路,應用數學知識中三角函數的余弦定理分析和解答題目,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使其利用數學知識輕松解決物理問題,提高解題速度.
三、引用數學解題方法,幫助學生減少困擾
在高中物理解題教學中,當解析物理問題時,教師可引領學生使用數學中的解題方法,使其擁有更多的選擇,如:分類討論法、數形結合法、換元法、比例法、函數法和幾何法等,幫助他們減少困擾,增加對物理問題的熟悉程度,加快解題速度.同時,高中生在解答物理問題時,還可采用數學方法檢驗計算后的結果,由此確保答案的正確性,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如圖2所示,當人向右運動過程中,物體A緩慢上升,假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F1,受到的摩擦力是F2,拉繩的力是F3,判斷這三個力的變化情況.
解析 ?這是利用物體平衡條件判斷動態平衡中的變力問題,關鍵點把題目中的物理關系變成函數關系,即為通過函數法將變化的物理量當作函數的自變量,需討論的物理量當作函數,研究函數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解答 ?由題意可知,物體A緩慢上升,即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認為是處于平衡狀態,所以繩子的張力F3=mAg,始終保持不變;對人進行受力分析,依據平衡條件可得F1和F2是關于自變量的函數,然后從函數觀點來判斷,當自變量減小時,F1、F2均增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具體題目內容引用函數這一數學解題方法,有效減少干擾因素,整個解題流程和思路變得清晰化,使其減少錯誤現象的出現,提高解題正確率.
四、采用數學思維解題,降低物理問題難度
物理與數學均屬于理科范疇,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形成對于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有利于對物理及其他理科知識的學習,使其能夠舉一反三的解答物理問題.高中物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數學思維解題,把抽象化、復雜化的物理問題變得具體化、簡單化,使其解決起來更為輕松和容易,降低物理問題難度.
以“加速度”教學為例,例題:在一固定的直軌道上有A、B兩點,距離為S,把S平均分成n份,讓質點從A出發由靜止以加速度a(常量)向B運動,當質點到達每一等分段末端時,它的加速度增加a/n,求質點到達B點時的速度vB.
解析 ?由于在題目中涉及到項的累加問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數列模型,運用化歸數學思想方法,將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化.解法如下:設質點到達每一等分段末端時的速度分別為v1、v2、v3……vB,分別對每一段應用運動學公式,得到v21-0= 2as n ,v22-v21= 2as n (1+ 1 n ),v23-v22= 2as n (1+ 2 n )……v2B-v2n-1= 2as n (1+ n-1 n ),將這些項加起來整理后得到v2B=as(3- 1 n ),則vB= as(3- 1 n ) .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數學思維處理物理問題,通過化歸數學思想的應用降低物理問題的難度,使其結合數列知識解答問題,最終讓他們輕松、高效的處理這一難題.
五、合理轉化物理問題,使用數學知識解答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少問題都能轉化成數學問題,這也是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讓學生把物理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使其克服亂套、亂代公式的弊端,將數學能力物理化,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不過高中物理教師需指引學生先大致推測解題方向,再把采取的數學知識同目標問題相聯系,讓他們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在“時間 位移”教學中,教師設計題目:一只螞蟻離開巢穴后沿直線爬行,速度和到巢穴中心的距離成反比,當螞蟻爬到距巢穴中心L1=1m的A處時,速度是v1=2cm/s,那么螞蟻繼續由A點爬到距巢穴中心L2=2m的B點需多長時間?
分析 ?這是一道典型的時間、位移類物理問題,由于螞蟻運動的速度與螞蟻距巢穴的距離成反比,根據題意 畫出圖像如圖3所示,是一條通過原點的直線,將連線分成相等的足夠小的若干段,每一小段的時間其數值與圖像中的矩形面積相對應,當矩形面積之和即等于梯形面積,螞蟻從巢穴爬到距巢穴中心一定距離的時間為T= L22-L21 2L1v1 ,因為L1=1m,L2=2m,v1=2cm/s,代入數據可得T=75s.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幫助學生將物理問題順利轉化成數學問題,并借助圖像法分析和處理題目,將解題過程變得簡潔明了,使其運用個人所學的知識準確、快速的解答物理問題.
總之,在高中物理解題教學中,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是一個值得大力倡導的方法,教師需給予高度重視,帶領學生把數學知識恰當的應用到問題解答中,為其打開一個新的解題思路,讓他們更快、更好的解答物理問題,真正走出解題困境.
參考文獻:
[1]盧永生.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2):69-70.
[2]鄒澤明.數學知識在高中物理解題中運用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9):192.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