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佳奇
摘要:近年來,為優化營商環境,國家持續深化“放管服”,針對商事制度方面改革,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簡單介紹了現階段新型市場監管方式,并以廣東省監管亮點為典型案例,為政府監管部門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提出建議。
關鍵詞:市場監管;監管創新;監管效能;營商環境
1.新型市場監管方式
現階段新型市場監管方式主要有:“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包容審慎監管等。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即監管部門在監管執法過程中,通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在市場主體名錄庫隨機抽取檢查對象,在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中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并將抽查的具體情況和檢查的最終結果在規定時限內及時向社會公開;信用監管是其他新型市場監管方式得以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伴隨了市場主體從準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有效的與事前、事中、事后全環節監管銜接融合;“互聯網+監管”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監管”平臺記錄監管過程,分析監管數據、預警監管風險等技術特征,整合監管信息,達到部門間的監管信息共享、監管工作聯動,提升事中事后監管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包容審慎監管指的是在市場監管領域對輕微違法行為的容錯監管機制,主要目的是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尤其對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為創新留足發展空間,嚴禁簡單封殺或放任不管。
2.廣東省創新監管方式中的亮點
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市場監管指標以評促改——最佳實踐篇”選取的標桿城市即含廣州市和深圳市。可見廣東省在市場監管領域推動公平公正監管、創新監管方式、落實改革措施、提升監管效能方面探索了一批典型經驗和創新的做法,現選取廣東省創新監管方式中的亮點,以供參考。
深圳的市場監管堅持信用先行,以信用監管為抓手轉變監管理念,建立健全新型監管機制,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守信履約,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信任鏈條,以維系市場的井然秩序和優化營商環境。深圳市市全國范圍最早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地區之一,目前深圳信用體系已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全覆蓋,構建起較為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和征信系統,為事后信用監管的聯合獎懲機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信息保障。深圳市要充分發揮全社會信用體系格局建立的優勢,將信用聯合獎懲機制與政府部門的審批、監管、服務等業務流程相對接、融合,提升市場主體和社會群眾的信用意識,形成“守信暢通無阻,失信寸步難行”社會共識,增強經濟社會運行的可預期性與效率。
自2009年以來,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就一直走在“現代化”的智慧監管改革之路上。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改革創新,科技賦能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深圳智慧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深圳市智慧監管的基本架構為“1個平臺、2個中心、3張業務網、4個功能板塊”,至此市場監管進入“社會共治”的新時代。深圳市場監管局利用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對市場監管工作的智能分析、科學部署、監控保障,市場監管進入智能化時代。深圳智慧監管體系為全國市場監管的“互聯網+監管”提供了樣板和經驗。依托智慧監管,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智慧化商事信用體系已初步建立,并初步形成跨地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守信暢通無阻,失信寸步難行”已經成為現實。依托智慧平臺市場監管局與司法、仲裁等部門聯合執法,實現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有效的遏制了深圳市知識侵權行為,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新熱情,2020年,深圳市專利總量、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廣東佛山市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佛山地區的戶外廣告進行智慧監管,利用“互聯網+智慧監管”平臺,構建集風險監管、智慧監管和精準監管為一體的多功能、立體監管模式,打造了全國范圍領先、廣東省首創、具有佛山特色的戶外廣告全景式智慧監管,屬于“互聯網+監管”領域的“佛山樣本”。歷經一年的智慧監管,佛山市監管部門共監測戶外廣告75722條,其中涉嫌違法線索487條,責令市場主體違法行為改正120條,立案25宗,戶外廣告疑似違法率同比下降55.6%,立案件數同比下降43%。在戶外廣告領域實施“互聯網+監管”之后,經過全覆蓋的采集核查,存量廣告違法基本清零,同時大大抑制了違法廣告增量,全市范圍的違法廣告現象得以改善。
廣東省佛山市先后向社會公開兩批包容審慎監管清單,共57項內容,有利于執法人員對表執法,規范自由裁量權,進一步創建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包容審慎清單中包含證照監管、工商登記、廣告監管、網絡經營監管、食品安全監管、特種設備監管、計量監管、認證監管等多個領域。對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市場監管執法中,主動發現的,市場主體無主觀故意,輕微違法且未造成社會危害后果,經責令改正或責令停止使用能立即糾正或停止使用的,免于罰款處罰。出臺寬嚴相濟的包容審慎清單,有利于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和士氣,進一步優化佛山的營商環境。
3.關于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的啟示
3.1落實監管責任,夯實監管基礎
商事制度和監管制度的改革,雖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但也為監管部門帶來了嚴峻挑戰。但凡負有監管職責的部門都應當落實權責一致的“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厘清部門之間的監管邊界,避免職能混淆,監管混亂。已取消審批但仍需監管的政務事項,由主管部門負責,對于審批權限下放的政務事項,各部門需制定匹配的監管制度。建立“寬進嚴管”監管體系,嚴格依法依規對其負責審批的行政許可事項進行事中事后監管。監管部門要強化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涉及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重點領域的監管,實現監管全覆蓋,避免監管盲區。對于違法違規、影響惡劣的市場主體,應當加大違法成本和處罰力度,推行失信聯合懲戒、巨額懲罰性賠償制度等處罰措施;對事中事后監管成效顯著的部門、誠信守法經營的市場主體予以鼓勵和支持。
3.2創新監管方式,打造執法監管新體系
推動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互聯網+監管”為統領,“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銜接事中、事后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形成一套完備的監管執法體系。
信用監管是新型監管體系的基礎,而信用監管的基礎則需要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和應用。各地方政府應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國家部門、省(區、市)等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及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相聯通,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協同監管,初步建立信用信息網絡。推動“互聯網+監管”就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對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發現、精確辨別、合理處置,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靈活性。在國家打造的“互聯網+監管”系統基礎上,充分實現監管信息的跨部門和地區的流動,堅決避免“信息孤島”的出現,實現監管事項的在“互聯網+監管”系統上的完備對應,監管過程全紀錄,監管結果全公開,監管風險及時預警。包容審慎監管關鍵點將正常的生產經營行為同明知故犯的違法違紀行為區分開來。明確免責的范圍和事項,從而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及時更新產業結構目錄,明確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分類,既要給與新興經濟體發展、探索的空間,又要堅守安全和質量的底線,對可能出現的高風險要及時疏導,嚴防以創新之名行違法之實。
3.3加強社會監督,構建多元共治監管格局
由依賴政府的單一監管的陳舊監管模式,轉向“企業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社會共治新格局,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在規范市場秩序中的積極作用。一是激發市場主體的自律性。明確市場主體的首付責任制,以企業法人為代表的市場主體應當加強自我要求,在生產經營中切實履行其法定義務。鼓勵和規范企業及時公開必要信息,并以此為依據納入市場主體信用管理評價,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二是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自治作用。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范、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范會員行為,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部門支持將行業協會、商會的建議作為制定該行業政策法規的重要參考。三是發揮社會專業監管機構作用。政府部門在特定專業領域的監管執法,可通過政府招投標或政府購買的方式,充分利用第三方監督檢查機構的力量。在食品、藥品安全檢測等技術領域,加大政府購買第三方檢查機構專業服務的力度,建立健全市場專業化服務機構監管制度。推進檢測評審機構市場化、標準化,構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檢驗檢測認證互認機制。四是發揮公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健全公眾參與監督的激勵制度,建立“吹哨人”機制,拓寬公眾監督、內部舉報渠道,依法為舉報人保密和予以獎勵。強化輿論監督,曝光典型案件,震懾違法犯罪行為,提高公眾認知和防范能力。
3.4提升監管效能
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需要利用好智慧監管平臺,科學配置監管資源,提升監管執法能力。積極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利用“互聯網+監管”平臺,合理使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技術統籌配置監管執法資源,下放執法監管權限,減少執法層級,實現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提升基層監管執法隊伍專業素質,定期開展人員業務培訓,尤其是新興信息技術平臺的操作和掌握,利用智慧監管平臺和現代化科技設備提升執法辦案的效能。
對監管中發現的問題,依照現行法律法規,依法查辦。綜合使用約談警告、行政處罰、移送司法機關等多種懲罰手段,對違法違規的市場主體依法進行懲處。對于違法違規行為情節較輕,社會負面影響較小,以約談警告等措施為主,予以糾正;情節嚴重或社會負面影響巨大,應當責令整改,并進行行政處罰;涉及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總之,要建立完備的懲處制度,讓違法者為其不法行為付出對應代價。
參考文獻:
[1]曾飛凡,“放管服”改革進程中創新監管方式的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發展研究,2019.06.
[2]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報2020.06.
[3]吳宇唯;吳海廣,加強市場監管改革[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1.
[4]孫濤,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J].現代商業2019.14.
[5]李路,以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政府事中事中后監管能力研究[J].理論導刊2019.09.
[6]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推行智慧監管,發揮先行示范作用,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8/20/content_7439914.htm.
[7]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2/content_5429462.htm.
[8]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http://sh.gov.cn/nw12344/20201023/49f9a47b53044ed89e42885497a40fb0.html.
[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7/16/content_5410120.htm.
[10]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M].中國地圖出版社.
[11]盧曉蕊,河南省"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行政科學論壇期刊》,2019.12.
[12]《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沙盒”試點工作實施意見》,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qy/dfjr/202006/t20200605_19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