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專利權法律法規的完善及相關侵權訴訟制度的發展,專利權人對專利權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相對應的,現有技術作為專利侵權抗辯中最為常見的方式,具有經濟實用、糾紛審理效率高的特點,也越來越受到學界和司法實踐的重視。是否能夠在判定中結合公知常識,以及“無實質性差異”的認定標準,是在專利侵權糾紛中提出現有技術抗辯時法院考量的關鍵與核心。本文通過研究多篇以現有技術為抗辯理由的專利侵權糾紛法院判決,探索我國目前現有技術的判定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立足于當前我國專利環境,擬提出有關現有技術抗辯在專利侵權糾紛中的判定標準的建議。
關鍵詞:專利權;現有技術;判定標準
1.研究背景和意義
基于專利權新、創性原則,專利權人只能就其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創新性貢獻申請專利并主張保護,而不能把已經進入公有領域或者屬于他人的創新性貢獻的部分納入其保護范圍,為了固定這一保護范圍不被擴張,現有技術制度應運而生。現有技術抗辯是指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在訴訟過程中以被訴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技術方案屬于現有技術為由,進行抗辯的過程。如果現有技術的抗辯成立,雖然原告的專利權仍然有效且被控侵權技術方案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但被控侵權人依法不構成侵權。相對于專利無效宣告程序的時間成本和難度,現有技術抗辯對于被控侵權人來說是一種快速、省時省力的糾紛解決途徑。
依據我國《專利法》(2008年第三次修正)第六十二條規定“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設計屬于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現有技術或現有設計,是指在專利申請日之前,就已經處于公共領域內、被公眾所知道的技術或設計。其中,現有設計針對的是外觀設計領域,而現有技術所適用的是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二者既有共通的法律原理,在實踐中也有各自的特殊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年10月1日生效)第十四條提出了關于現有技術的重要認定標準,即“相同或者無實質性差異”標準。可以看到,這一規定對專利現有技術抗辯的認定方法及法律后果進行了明確規定,以“相同及無實質性差異”作為現有技術的認定標準,為當前的司法實踐做出了重要的指引。目前,已經頒布、即將實施的2020年新版《專利法》也繼續延續使用這一規定。現筆者在上述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結合當下司法實踐,發表一下自己對現有技術判定標準的看法。
2.現有技術抗辯判定標準的核心分歧
2.1單一技術抗辯和結合公知常識抗辯之爭
單一技術抗辯和結合公知常識抗辯之爭,指的是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訴侵權人提出現有技術抗辯時,對是否構成現有技術的判定可否結合公知常識。
最高院在《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年10月1日生效)第十四條中規定“被訴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技術特征,與一項現有技術方案中的相應技術特征相同或者無實質性差異的,屬于現有技術”,可以看到,最高院在本條司法解釋中使用了“一項現有技術”的表述。因此,部分學者認為,在這一問題上最高院傾向于支持單一技術抗辯,將被訴侵權者可以援引的現有技術的數量限制為“一項現有技術”。該項規定類似于新穎性的單獨比對原則,因此,僅僅按照文義解釋,判定是否構成現有技術時不能與公知常識結合進行比對。
然而,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在認定是否屬于現有技術這一問題中明確地采用可以結合公知常識的觀點,且這一司法觀點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第137、139條規定中得以肯定,并作為往后全國法院裁判的參考標準。如深圳中院在處理大疆vs飛科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中就指出:“換言之,如果被訴侵權人能夠證明其實施的技術屬于案涉專利申請日前的現有技術或者現有技術與公知常識的組合,就意味著其實施的技術未落入案涉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筆者認為,從解決認定現有技術的現實困難的需要出發,為了更好地平衡現有技術抗辯時專利權人與公眾的利益,應當給予審判者相對充分的自由裁量權,對“一項現有技術”這一條文進行擴張解釋,允許在認定是否構成現有技術時結合公知常識。抗辯方可以以文獻中記載的一項現有技術與公知常識的簡單組合提出現有技術抗辯,這既有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也能夠使得司法裁判更具公平性與靈活性。
2.2“無實質性差異”的認定標準之爭
上述標準之爭歸根到底是對《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年10月1日生效)第十四條中關于“無實質性差異”的適用標準之爭。
3.完全參照新穎性判定標準
發明或實用新型具備新穎性是其能夠獲得專利權的必要條件。一部分學者認為,現有技術抗辯的判定標準與專利新穎性原則具有一致性,即是否構成現有技術的判定,可以比照新穎性審查原則,如果被控侵權人提出的作為現有技術抗辯的技術屬于不喪失新穎性的公開技術,便能夠認定現有技術抗辯成立,否則不成立。根據《專利審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的規定,新穎性的認定標準為“相同內容的發明或實用新型、上下位概念、慣用手段的直接置換、數值和數值范圍、包含性能、參數、用途或制備方法等特征的產品的權利要求”,這是一個非常苛刻的標準。
4.參照實質相同的判定標準
該標準同樣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中得以肯定。判定指南第137條指出,被訴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全部技術特征,如果滿足與現有技術方案中的特征存在“相同或者等同”的標準,抑或是“現有技術+公知常識”的簡單組合,那么應認定被訴侵權人實施的技術屬于現有技術,被訴侵權人的行為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同時,《專利審查指南》第四部分第五章中再對“實質相同”在外觀設計專利中的認定作了更具體的規定。由上述規定的內容可見,該判定標準相對于新穎性標準更為寬,有利于專利申請質量的提升。筆者認同這一觀點。
5.結論
筆者認為,在當今中國,多項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都確立了以實質相同標準作為被訴侵權技術與現有技術是否存在“無實質性差異”的主要原則,實質相同原則的應用符合當前我國專利權保護與發展的要求,也符合鼓勵專利質量提升的需要。同時筆者認為,以實質相同作為“無實質性差異”的主要原則有利于我國專利申請質量的提升。
作者簡介:梁繼銘(1984.11-),男,廣東佛山人,本科,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