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繁
摘要:通過學習民法典,對人格權第一次獨立成編有一些思考。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格權的發展狀況,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法律界專家對人格權立法的研究和探討情況進行說明,人格權獨立成編彰顯了民法典的人民立場和人文關懷,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必然要求,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真實寫照,其內容及適用法規需要不斷地完善并抓好落實。
關鍵詞: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
一、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格權的發展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格權是在歷史的潮流中逐步發生、發展和完善的。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對奴隸擁有生殺大權。奴隸只是奴隸主的財產,奴隸沒有人格權。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是"天子",百姓是皇帝的子民。中國的封建傳統文化充滿了皇權、王權、特權,小農經濟和皇權專制統治極大地壓縮了中國人格權的發展空間。漢代以后,經過封建統治者的修改和發展,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論體系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在《論語》中,有162處提到"人",48處提到"人"。同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提倡仁愛,強調了人格的特性。
這些樸素的思想表明,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民主人格權思想意識的閃光點。然而,中國追求封建傳統文化在政治上的交融,而不是以人格權為優先權的制度,長期以來在封建皇權的巨大壓力下,中國封建社會難以形成獨立的人格權制度,公民的人格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發展,這是由封建專制的性質決定的。據記載,秦代的姓名登記制度中只規定了姓名權,這是我國古代法律法規對人格權的第一個規定。
鴉片戰爭后,隨著《南京條約》的簽署,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社會契約理論傳入中國,自然權利概念開始蔓延,被壓迫階級開始產生對平等的向往,中華民族人民開始反對傳統的"君主至上"觀念,人格權概念隨著新聞的傳播開始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等改革家不僅倡導民主,而且開始探索保障人權的途徑。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制度后,人格權開始由理論向現實轉變。孫中山提出了以民主、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為基本原則的公民權利思想。《臨時約法》首先將人格權寫入法律。后來,辛亥革命勝利的被袁世凱竊取,人格權的發展再次遭遇障礙。但當時的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積極地為人民爭取民主權利。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領導中國人民努力抗爭并爭取人格權的重要任務。1934年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中國人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成立,中國人民自己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生存權得到根本保障,這是中國人格權事業的巨大進步。
二、新中國成立后,對人格權立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人格權獨立成編彰顯了民法典的人民立場和人文關懷
1949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制定了《共同綱領》,該綱領規定國家一切權利屬于最廣大人民群眾。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憲法詳盡的規定了人民的權利。由于極左思潮的蔓延,反右、大躍進和文革對人格權進行了致命的踐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格權的發展進入春天,我國人格權保護事業不斷發展。我國法學界專家學者結合我國國情,不斷探索和研究國外法律制度中人格權的立法成果,借鑒社會公眾的優勢,逐步完善人格權立法。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制定民法典"的重要決定。在《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我國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對人格權是否應當獨立編纂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梁慧星教授認為應該在民法總則編中自然人一章對人格權做一般性規定,對人格權侵權由侵權行為法編來調整,無需另行制定人格權編。[1]華東政法大學張禮洪教授對羅馬法人格權發展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并認為:我國民法典應具備諸多優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尊重歷史傳統,保持中國特色;建立獨立的人格權法典是民法典多樣性的體現。[2]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利明教授認為,人格權的個體編纂有利于加強人格權和人權的保障。[3]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同意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們的意見,并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制定了相應的人格權法草案。民法典逐漸從藍圖走向現實,民事法典的頒布將大大提高國家治理系統的現代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制度設計方面,我國民法典既繼承了傳統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本框架,又結合我國法制現狀進行了一些創新,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三、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必然要求,其內容及適用法規需要不斷地完善并抓好落實
在實際案件中,雖然人格權糾紛的數量低于產權糾紛的數量,但糾紛的數量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糾紛解決的復雜性和難度,并不低于產權糾紛。此外,人格權糾紛還在不斷增加。因此,民法典人格權的獨立編纂是司法實踐的必然要求,注重防止對人格權利的侵犯,并積極總結實踐經驗,建立了保護死者人身利益的規則,違反合同精神損害賠償規則等人格權益保護規則,有效地響應了現實需要。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根據民法典人格權的規定,針對人格權編的重要內容,還需持續關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適時出臺司法解釋,積極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新類型權益保護的需求,對人身傷害賠償等有關人格權糾紛的司法解釋作出修改。比如,明確生命、身體和健康等物質性人格權遭受侵害,賠償范圍包括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完善人身損害的內涵和賠償范圍等。
參考文獻:
[1]梁慧星.中國民法典中不能設置人格權編[J].中州學刊,2016(02):48-54.
[2]張禮洪.人格權的民法保護及其理論的歷史發展——兼議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04):162-178+209.
[3]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亮點與創新[J].中國法學,2020(0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