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供水企業的供水管網也在不斷延伸,管網輸配水能力提升的同時,也給供水管網的運行管理和漏損控制增加了難度。供水企業產銷差過高,管網漏損較重,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文中對供水管網漏損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控制管理措施。
關鍵詞:管網漏損;控制措施
隨著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供水企業的供水管網也在不斷延伸,管網輸配水能力提升的同時,也給供水管網的運行管理和漏損控制增加了難度。供水企業產銷差過高,管網漏損較重,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供水的漏損控制,提高管網安全可靠運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供水單位的重視。
1.管網漏損的主要原因
漏損率是反映供水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蘊藏著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管網漏損的主要原因如下:
1.1供水管網的安全可靠性較差。為了配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很多管網的施工忽視了前期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科學合理進行,不進行論證,憑經驗進行規劃布局,簡單的人為決策,將各個時期的管網連接,造成了局部管網的超負荷運行,致使爆管事件增多。
1.2供水管道施工質量引起的供水管網損漏。施工問題造成的漏損如大口徑埋地主管道。管道經過軟土地段時,軟土天然含水量大、可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當軟地基壓縮沉降、管體上部受覆土、車輛荷載及土體側向位移時,產生縱向彎曲,導致管道失穩,在接口、腐蝕點等最薄弱處產生破裂而漏水。
1.3管網無效供水量中水量最大最難控制和最不易發現的漏損是暗漏,暗漏約占總漏損的一半,暗漏形式中閥門和管道連接漏水占一定數量,嚴重暗漏潛在爆管風險。此外城市市政建設施工破壞和長期腐蝕、外力作用造成的爆管和漏水屬于明漏,此類漏損較埋地管道便于維修。
1.4供水管道材料良莠不齊。供水管網中管道材料形式多樣,如灰鑄鐵管、塑料管和鋼塑管、鋼管、球墨鑄鐵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等。較早使用的灰鑄鐵管因其生產工藝本身的缺陷和問題:含碳量較高、金屬基體組織和石墨形態不理想、管體截面不均勻、鐵水易于吸取氣體、管壁氣孔難于消除等方面的問題,造成灰鑄鐵管脆性大;塑料管承壓差,鋼性支撐差,埋地使用時極易斷裂爆管等;鋼塑管的塑料和管壁容易剝離變形,最終碳鋼層避免不了銹蝕,銹蝕最嚴重處就是管網最容易漏損的薄弱節點。
2.管網漏損的原因分析
2.1建設維護資金短缺。由于基礎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短缺已經成為供水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企業明知管網老化嚴重,需要更新升級,但資金短缺,只能進行簡單的維修維護,管網破裂就會發生的更加頻繁。
2.2管道施工質量把控不嚴。管道基礎一定要平整,管道周圍不得有硬塊或尖狀物,遇軟地基時要回填沙石分層夯實,車行道必須回填碎砂石。合理設計供水管道的排氣閥,管道中因水錘造成氣囊帶來的爆管事故常有發生,處于主干管、地勢落差大、靠近機房的輸水管道上的排氣閥尤為重要。
2.3管網漏失監測能力不足。管網暗漏發現難度大,查找漏點困難,依靠聽音桿、相關儀等設備效果不理想。目前DMA分區管理的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對漏損情況的及時發現,但需要設置大量的管理表,設置專人監測分析數據。
3.針對以上原因分析,降低產銷差率,減小漏損的企業內部控制措施如下
3.1工程設計部門對長年累積形成的管網質量問題,進行技術、經濟評估,按輕重緩急,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爆管頻率高、嚴重漏水的管道優先改造;投資較少,容易見效的優先改造的原則制定出分階段管網改造計劃。完善健全各項工程管理制度,加強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質量、工程驗收等控制措施,規范施工管理,保證供水基礎設施的施工質量。管道工程的施工用水、打壓用水進行控制、計量、統計,作為產銷差率及漏損率計算的因素。
3.2計量管理部門對水表運行狀況進行分類管理,加強管理,提高水表運行的質量。對在線水表建立全過程檔案,水表運行狀態進行監測、評估的基礎上周檢、更換,以提高售水量、降低產銷差及漏損為目標來開展工作。水表校驗后投入使用;用水量改變,水表規格及時調整;對超過常用流量的在網水表加裝限流孔板及大口徑水表用戶裝復式水表。加強新安裝水表的規范工作,科學的設計、選型,提高和控制水表安裝質量,建立完善的表位驗收規定、新入網水表驗收業務處理流程,并進行質量跟蹤管理和考核工作。
采用DMA分區管理技術控制管網漏損。以網格化管理思路為主線,整合GIS系統、調度系統、營收和客服系統的分散信息,以計量的區域供水量、夜間流量和產銷差數據為核心,綜合分析診斷管網區塊的漏損原因,進而實現信息化漏損治理的執行考核和治理效果的評估。分區計量系統能夠有效關聯計量點、管網區域、區域內用水表等各種信息,利用預警方式及時監控新增爆管及漏損,利用橫縱向對比方式評估各個區域的存量漏損。并通過信息化信息的有效傳達監控漏損執行的效果,最終達到降損、降差的目的。
3.3管線維護部門逐步提高管網運行維護水平。以閥門檢測為基礎,規范閥門的維護維修工作,解決閥門滴漏的問題。管線維護人員熟悉管線走向及閥門分布,避免在管網漏水搶修過程中,由于閥門失靈、工作人員對閥門的分布情況不熟悉等原因造成的閥門關閉不及時,或加大了關停水面積,增加了搶修工作時間和水量的損耗的情況。建立管線漏水搶修的快速反應機制,嚴格按照搶修規定操作,將漏水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對于暗漏探測,做到請專業測漏隊伍與自測漏相結合,建立管網探測及暗漏損失水量臺帳。
3.4稽查部門規范臨時用水市場、加強違章用水查處力度。供水范圍內用水違章稽查,依據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建立違章用水案件處理流程,并不斷完善。加大對私、偷接的單位和個人的偷水行為進行依法嚴肅處理。建立完善臨時用水管理體系,規范基建等臨時用水市場。加強市政用水、消防栓取水的管理,嚴格按審批程序辦理,并統計水量。
3.5營銷部門逐步完善抄表管理系統,盡快達到高效運行的水平。完善抄表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將抄表檢查結果錄入該系統。抄表員實行統一網格化管理,按網格區域進行抄表,采用計算機輔助抄表、便攜式抄表器抄表等手段。加強零基水表分析與管理,壞表、死表及時更換,水表口徑與用量相匹配等工作。
目前,供水漏損率問題一直困擾著供水企業的發展,甚至出現虧損局面,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管控供水漏損率尤為重要,努力降低漏損已成為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共同目標。
作者簡介:張明(1977.8-),男,漢,山東淄博,本科,工程師,淄博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研究方向:計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