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趙晶薇
摘要: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在改造、修繕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護。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其中明確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诖耍韵聦G色建筑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建筑技術;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應用
引言
歷史建筑自身存在許多老化問題,包括沉降、侵蝕、開裂、坍塌等,在實際運營管理中發現此類問題監測較為困難。此外一些對歷史建筑的人為破壞行為也難以發現,典型案例如2017年上海發生的巨鹿路888號事件,一幢建于1930年的英式花園洋房,由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改建施工時被一面近四層樓高的綠色幕墻遮擋得嚴嚴實實。直至半年后,被市民舉報,才發現其已被改為鋼結構混凝土新樓。歷史建筑除監測發現難外,還存在處置難、閉環難等問題,情況各異,管理部門之間協調困難,沒有一套標準完整的閉環流程。
1國內外歷史建筑活態保護現狀對比綜述
對比國外歷史建筑的再生傳承脈絡,例如: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由岸坡發電站活化改建而來,去除渦輪機房以及內部所有機器,改建為畫廊與展廳,散發優雅氣質;紐約SOHO區150多年前的鑄鐵工廠建筑被20世紀30年代移居美國的大批歐洲藝術家紛紛占領,形成畫廊、酒吧、特色小鋪,延續古老生命。對比國內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傳統街區、文化名城的構建與活態保護現狀,例如:安徽省早已開始使用數字化方法保存與展示徽州古建筑,通過三維掃描、無人機數據采集、3D打印模型建構、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展示等方法,有利于對徽州古建筑的宣傳推廣;三亞市吉陽區紅花村以紅色旅游開發模式活化利用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紀念館和建筑遺址,創立鄉村文創區,提高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個性化地向游人推介紅色教育文化。
從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建筑的調查研究總體來說,保護傳承工作相對滯后。近年來,許多致力于城市遺產保護的科研專家學者已經對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修繕、利用工作進行了重新認識和研究思考。從單體建筑擴大到歷史文化街區,再到歷史名城以及涵蓋它們的周邊生態環境,以過去長期以來的保護與發展形態上來看,缺乏整體性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撐。對待歷史建筑是凍結式的保守保護,還是活態式的更新利用,國內學術界在此問題上已經逐漸達成共識,即應當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帶動城市經濟發展,擴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2綠色建筑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中的應用
2.1樹立可持續漸進式保護和利用更新模式
中華傳統建筑講究天人合一,古時工匠大師的設計本身就合乎綠色建筑的理念。在具體實施中,應采用有針對性的方式來復原、修繕不同材質、不同文保等級的建筑,以此傳承歷史文脈特征,盡量弱化更新改造對城市傳統文化底蘊的改變。歷史街區應摒棄常見的大規模成片開發方式,改為采取小規模分區域的漸進式改造模式,逐步進行社區小尺度的改造完善與新舊縫合。這樣既可以充分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及修復街巷空間,也可以有計劃地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2智能設備與數據流的運營監控
1.振動傳感器。通過監測建筑物的結構振動,分析振動對于建筑穩定性的影響,防止或減少無意識的傷害性的振動的發生。監測范圍為靠近建筑施工及主干路方向上的結構振動,一般安裝在屋頂或部分樓層隱蔽位置。2.裂縫傳感器。通過監測建筑物的結構裂縫,采集監測數據,防止裂縫進一步擴大。監測區域為主要梁柱構件(承重柱、主梁、角柱等)及墻體上的裂縫。一般布置在裂縫、主要梁柱構件附近。3.沉降監測設備(靜力水準儀、GNSS)。通過監測建筑物的絕對沉降、相對沉降、不均勻沉降,防止地基、地下水位變化、周邊施工等原因造成的結構沉降。一般布置在老舊房屋、歷史保護建筑的屋頂,靜力水準儀監測相對沉降,GNSS沉降監測設備監測絕對沉降。4.傾角傳感器。監測建筑物的結構變形,對于建筑結構主要框架柱和框架梁采取相應的預防性監測手段,防止將來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一般布置在已經發生變形的梁柱、主要的框架梁柱及周邊。5.白蟻監測傳感器。中國歷史建筑內存在大量木質的地板、梁柱、屋頂,其極易遭受白蟻的侵蝕。因此,有必要在木料集中的區域設立一定程度的白蟻侵蝕預警。主要部署于建筑周邊,監測白蟻的活動情況、位置等。6.光纖傳感器。光纖傳感器具有靈敏度較高、環境適應性強、可制成任意形狀等優點,可以傳感各種不同物理信息(聲、磁、溫度、旋轉等),用于更加準確而又快速地評估建筑的使用狀態及壽命。運用以上智能監控設備,實時收集建筑數據,可以及時對歷史建筑制定妥善的保護措施。
2.3對歷史建筑進行加固與美化
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對歷史建筑進行修繕與改造,可以將原本老舊的歷史建筑轉變為具有文化價值的公共藝術空間。具體而言,運用現代技術對歷史建筑進行加固和修繕,在內部結構上運用多種建筑技術進行了防火防腐抗震處理,提升了歷史建筑的安全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保留建筑的傳統風貌,使其以本源的面貌展現在公眾面前。
2.4推進歷史街區更新中和諧社會的人文關懷
能否順利推進街區更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社會各階層需求矛盾的調整與平衡,因此,在實施中要樹立融合的指導思想。這種社會群體交互可帶來多方面的社會效益,既能延續傳統文化,又可增加社會活力,有利于新時代社會更好的發展。本地人與外地游客能夠共享社會公共資源和配套設施的便利性,使不同產業產生集聚與互補。同時街區內也應考慮建設公共設施和社區配套設施來滿足社區的社會結構穩定,推動社會群體的融合,保證舊城內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2.5對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的再利用
現代化化和商業化不失為一種選擇方向,可以通過與現代生活模式、商業理念的融合,向實用性和經濟性靠攏,以傳統文化發展經濟推動村落發展。在歷史建筑保護層面,立足資源稟賦和文化優勢,采用微改造的“繡花、織補”方式,對單體歷史建筑與整體建筑群風貌進行還原,復現歷史建筑風采原貌。
在生活上,采用現代化供水供電設備并進行隱蔽敷設,解決當地生活難題。在觀賞性上,結合景觀設計手法,對歷史建筑周邊環境與建筑內部格局進行景觀重塑。在尊重歷史建筑街道的空間肌理的前提下,對其空白使用區域加以運用,利用借景等手法豐富街區的觀賞性、趣味性,吸引人流,創造商機。這樣一來,既實現了歷史建筑的活化運用,又促進了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彰顯文化風貌的魅力。
結束語
利用綠色建筑技術,在運營管理方面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地評估建筑狀態,使得歷史建筑可以妥善保存。在發展方面,運用新技術與各區街鎮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徐龍娟.歷史建筑更新改造及其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居舍,2020(34):85-86.
[2]趙亞軍,孫日近.歷史風貌建筑綠色化改造實施路徑的思考[J].上海節能,2019(06):463-467.
[3]翟劍敏.歷史保護建筑修繕與節能方案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17):103-104.
[4]趙煒瑾.歷史街區文化生態健康度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8.
[5]周春艷,鐘華.綠色技術在歷史建筑改造中的應用現狀[J].工程管理年刊,2018,8(00):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