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
摘要:傳統的工程建設活動在為人們提供生產和生活便利之外,也像其他許多行業一樣,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由此活動產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灰塵和城市廢熱等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工程建設活動會在局部甚至全球范圍內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影響不只在短期內產生危害,他們甚至會影響全球的氣候,使大氣層和生態系統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健全的環境保護法律是通過社會控制人們的環境行為,其最終目的是給人類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環境問題會導致生存危機,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處理好環境保護法律的問題。
關鍵詞: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1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之間的關系闡述
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任何一項工程建設項目的開展,都需要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如果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來看,工程建設實際上就是人通過勞動來與自然之間進行能源和物質交換的過程。如果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任何一項工程建設項目的進行,實際上都會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和影響,如果缺少環境保護這一必要過程,那么工程建設也就失去了物質和能量的基礎和來源,由此可見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之間是具有相互依存性的。從環境支持工程建設的角度來看,如果失去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那么工程建設也就是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工程建設過程中所需的一切資源都是來自于自然環境當中。
社會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極端的環境保護方式只能建立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所以,我國當前在進行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工程建設因素考慮進去,在完成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環境保護的問題。因此,可以說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之間是需要協同發展的。
2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中還存在不足之處
第一,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法規,主要是針對防治工業建設項目出現新的污染而制訂的,對于城市建設中出現的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未做具體規定,應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地方的環境管理條例細則,并將其作為國家環保政策的補充,納入國家總體環保體系,落實到具體工作中。
第二,進一步規范政策、法律法規和重大決策的制訂過程。建立與完善環境影響論證制度。同一般的建設項目或開發活動對環境資源的影響相比,法律法規、政策和重大決策影響面更廣,影響層次更深,生態、經濟與社會的風險更大。因此進行全面的、嚴格的環境影響論證是必要的。
第三,一些法律規定不科學或不明確。如大多數法規中規定的各級人民政府的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職權與其他職能部門“協同監督管理”職權如何明確區分的問題,法律未作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導致了部門之間相互推誘或相互爭奪職權的現象。一些法律法規對法律責任的規定很含糊,往往以“追究相關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責任”概之,至于依什么法來追究責任,誰來追究責任以及追究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則不明確,造成了法律責任的虛化。
第四,立法過程與立法內容的民主化有待加強,政策、法律法規和重大決策草案的環境影響意見征求工作實際宜傳面不大,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公民參與程度低。
3構建我國科學的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3.1預防為主-工程建設項目規劃設計階段的制度設計
工程建設項目規劃設計階段是項目施工的前期準備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完成項目建議書的批準、初步設計以及施工圖設計等工作。在這個階段,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完成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以及將報告書中的環境防治措施貫徹到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中。在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水土保持、水資源的保護、對環境敏感區盡可能的避讓、工程建設項目和周圍環境的協調一致、工程建設項目中的綠化等等環境因素,努力把工程建設項目對其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降到最低。
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法》就是針對城市規劃這一工程建設項目的前期規劃而設定的,在這部法律中,本應當有大量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規定,有針對性地解決“狹管效應”、“熱島效應”以及“牛背雨”等等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的“人為自然現象”。但該法只有一些概括性的條款,具體規定嚴重缺失,主要重心放在對土地的規劃和利用上,亟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才能更好的解決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問題。當前,為了實現對工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必須把“三同時”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設項目對環境的不好影響,未雨綢繆,以上措施的實施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方針的具體體現,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有效、成功的武器。
3.2全程控制一工程建設項目施工階段的制度設計
工程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都是在施工階段實現的,在這一階段很多不同作用的不同單位、不同部門參與到其中,各單位有一著多層次、多方面的承包關系。在如此眾多的單位中,經常是領導和職工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而各單位之間又沒有一個清晰的層級領導關系,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組織,面對工程建設環境保護不會帶來短期的物質效益、違法主體所承擔的責任和后果不明確,各單位往往容易單純的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怎樣才能統一進行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的管理,如何貫徹、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法和“三同時”制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措施,國家強制力保障壞境影響評價法和“三同時”制度的貫徹落實,并有一些保證金制度等輔助它的實現,但難免會因為地方保護主義等人為因素而使之流于形式。在這里,清潔生產制度和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制度都是針對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的必要輔助措施,有待于廣泛推行。
4結語
在人類的眾多行為當中,工程建設是對環境形成負面影響的行為之一,同時也是形成環境破壞的活動種類。致使我國的環境遭受了極大的破壞。為了解決這一攸關經濟發展全局的課題,就必須認識到我國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重要性,高度重視相關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摯萍.建設項目環評信息公開法律機制改革及立法回應[J].環境保護,2016(6).
[2]朱謙.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完善的思考與建議[J].環境保護,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