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宣揚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觀,指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無產階級道德的基礎。無產階級道德原則跟資產階級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道德原則是截然不同的。只有真正將《共產黨宣言》中的道德價值追求合理把握,才能詳細解讀馬克思主義理想,明確《共產黨宣言》的本質內涵,推進共產黨人的道德價值培育。基于此,本文對《共產黨宣言》中的道德價值訴求進行探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倫理道德觀;無產階級道德;資產階級道德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6-000-02
170年前,橫空出世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它著重批判了腐朽的道德觀,同時還對反動道德予以駁斥,真正將無產階級道德加以揭示,并設想未來共產主義道德,通過與真實思想相互結合,實現了革命和理論的完美連接。這正是《宣言》所富有的特殊內涵,凸顯出價值合理性,同時也宣揚了科學真理性。
一、資產階級道德需接受無情批判
(一)剝削、人吃人
《宣言》的作者將共產黨人的綱領概括為一句話即“消滅私有制”。從《宣言》中的每一行文字和詞匯中,都能清楚地讓人感知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痛恨之情,這種情感的宣泄主要是建立在資產階級“人吃人”的發(fā)家史上。除此之外,也包含了無奈和吶喊,還有關于無產階級地位和生活狀態(tài)的揭露,讓悲痛之情言表到位,聲討的過程蘊藏著真實的情感體驗。這點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被提及,異化勞動的批判著重顯現出來:“工人們就是付出勞動的主體[1],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消耗著自身力量,而實際的消耗在不斷增多,異己的世界便會逐步擴大,他們的自身就會更加貧乏,能夠獲取到的東西少之又少。”《宣言》中的第二章明確反映出犀利的筆調,像是一把鋒利的匕首,逐步刺破資產階級虛偽的面具,讓血淋淋的真相暴露在大眾視野。在共產黨人真正將消滅私有制視作重要目標時,激怒了資產階級群體,同時也讓一些辯護者陷入了恐慌的境地,他們開始尋找有力的證據反擊,他們說著消滅私有制,便是消滅勞動所得。他們最為關鍵的目的,并不是打敗無產階級,更不是維護個別主體,而是讓私有制得以生存,讓資本家的剝削始終存在。
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公平社會的形象體現,充分反映出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殘酷局面。在勞動者的世界中,真正的付出卻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從而逐漸失去了勞動熱情。對于部分不勞而獲的剝削者而言,他們重要的目的是維護盤剝關系,視勞動如糞土,在內心深處,對勞動者始終抱有鄙視的態(tài)度。根據資產階級遵循的“懶惰理論”來看,社會便是因為懶惰這一因素的存在,而逐步靠近衰亡,社會早就應該如此。共產黨人并未對自身的特殊利益加以保護,若是失去了特定對象,所追求的特殊利益也就不復存在。共產黨人將群眾主體的利益視作維護目標,同時也將其看作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在革命逐步消除了私有制時,勞動成果才真正屬于應該屬于的群體,勞動者也擁有了站起來的籌碼,這便是共產黨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公平正義。
(二)資產階級的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是畸形異化的價值觀
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下,很多職業(yè)也開始受到金錢熏染。“資產階級讓那些備受人尊敬和敬畏的職業(yè)變質,醫(yī)生、律師和學者等成為拿錢就可以操控的雇傭勞動者”。由此,尊嚴也變得一文不值,甚至走到被抹殺的地步,善的理念也備受干擾,成為一種工具,它的存在,不過就是滿足私利。利益至上的觀念影響到資產者,如家庭生活便是最受影響的對象。資產階級的道德體現出虛偽性,這種虛偽性甚至是一直存在的特性。對于這些資產階級而言,婚姻家庭道德完全不重要,他們更貪圖享樂,以淫靡不倫為動力。可見,資產階級群體之中,道德并無任何影響力,甚至可有可無,畸形異化狀態(tài)的呈現,使得各主體關系得以審視,私有制生產方式的存在導致人與人的關系極為特殊,呈現一種商品的屬性,能夠通過金錢進行交換。資產階級一面鼓吹道德,一面卻在違背道德。道德成為虛擬的框架,甚至逐步成為異己力量,最終走向消亡。
二、對無產階級道德的深刻闡釋
(一)無產階級的道德基礎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和利益的聯系進行了詳細分析,他們肯定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主張將道德作為基礎,為物質生活提供保障。但是這和資產階級道德的構建基礎并無明顯差別,無產階級道德也不過是在資產階級基礎上構建的主體,只不過從現實的角度分析,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相對立。無產階級的利益在解讀過程中,并未找到與資產階級利益的相同點,所以在道德觀念上,實際的對立面被呈現出來。從無產階級的角度分析,資產階級道德存在著明顯的偏見,能夠凸顯出資產階級實際的利益,維護過程也是資產階級相關利益的維護。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呈現出私有制的特征,其根本利益是私人占有[2]。他們認為私有制是永恒的,可見,在他們的觀點中,利己道德觀念也屬于一種永恒的存在。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私有制僅僅是一種暫時的存在,利己道德觀念也并非永恒。在實際的發(fā)展軌跡中,利己主義道德觀念也會逐步消失,在私有制日漸衰亡的時候,會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因資產階級除了鍛造出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外,還讓諸多無產者出現,這種群體的存在,勢必會造成一定影響。資產階級道德的腐朽是必然趨勢,但是這種趨勢的演進過程,讓無產階級得到有效發(fā)展,其他勞動者道德意識也隨之出現,彼此間的信任得到加深,無產階級道德因此形成。
(二)無產階級道德基礎的最終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勞動是人的本質,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系統中,“工人已經逐步演變?yōu)闄C器附屬品,盲目地從事著生產活動,他們失去了自我的思想,重復著簡單的操作”。資本主義中的分工體現出精細化特點,導致勞動者和勞動產品并不統一[1],成就感也會隨之消失殆盡。在勞動者重復性的盲目勞動中,勞動產品并非真實的存在,其不屬于自己,所以他們的勞動熱情逐步消失,更為可悲和可怕的是呈現出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無產階級已經逐步厭惡勞動,這種厭惡的程度愈演愈烈,致使工資越來越少,也就會逐步失去生活的支撐點。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無產階級毫無幸福可言。他們常常被視為勞動工具,彼此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不過是根據年齡和性別區(qū)分的工具人。將人視作工具是道德的淪喪,同時也印證了文明的衰退。
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是導致人性異化、扭曲、變得片面自私的最重要的原因。私有制讓人樹立了一種唯利是圖的觀念,聯合其作用,多樣化的矛盾問題顯現出來,人們的欲望也開始高漲,甚至無法預料其止境。對于私有制加以消滅的目的就是讓剝削得以消除,讓人們真正實現自由,感受到平等對待。《宣言》中詳細概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承受的壓迫,同時也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殘酷暴行。這種現實的抨擊,讓人警醒。“兩個決裂”思想將無產階級運動的方向顯現出來,但是對于傳統所有制的質疑相對明確,在其逐步走向瓦解之后,才可改變以往的觀念,讓相同的傳統觀念決裂。“代替階級及階級對立的聯合體,是一種偉大的存在,他們向往著人的自由發(fā)展,同時尋找著更多的可能條件。”這句話被認定為最具象征性的口號,能充分反映馬克思的觀點,揭露其宗旨,蘊含著人格尊嚴應該得到的尊重,貫徹人的主體性,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初衷。《宣言》并不認可將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個人價值取向結合起來,甚至建立起從屬關系,認為還是應該尊重人的自由發(fā)展,倡導全體勞動者的共同自由順利實現。若是有人將自由發(fā)展和不健全的發(fā)展基礎相互聯系,那自由也將無從達成。
三、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道德的設計
“過去的一切運動均是少數人的參與,重點是維護少數人的利益,這種運動過于狹隘。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對大多數人利益提供保障[2],屬于一種更富價值的運動。無產階級是當今社會的最下層,若是不改變上層結構,勢必無法挺胸抬頭。”《宣言》中明確提出未來共產主義道德,對其不能用資產階級舊眼光加以審視,否則無法理解其中深意[2]。資產階級提出的廢除道德:“還存有一定的社會狀態(tài)共同維護的真理,比如,自由和正義等。但共產主義想要真正的廢除真理,則需要涉及多個方面,如道德和宗教等,并不是對其進行有效革新,才可見歷史矛盾問題。”此類指責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中并無任何價值。共產主義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屬于新型的道德種類,將私有觀念合理摒棄,若是使用傳統眼光看待,自然無法全面理解。未來共產主義道德也并非空想社會主義中的相關定義。空想主義者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道德的描述并不成熟,甚至還存在很多主觀認知。如果依照主觀理解分析,能夠直接威脅共產主義道德的實現。
《宣言》中雖然沒有給人們確切描繪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道德的具體形式,不過,它真正將相關指導思想加以明確,即“代替原有階級和對立階級呈現出聯合體,保護了個人自由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提高至新的高度,社會物質財富越積越多,舊社會遺留的階級差別被消滅,勞動也不再是單一的手段,而成為人們生活的需要。無產階級道德逐步演變?yōu)槿祟惖赖拢瑐€人依照自身的情況可以進行調整,讓行為符合一定的規(guī)范,實現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明理,王莉.論《共產黨宣言》的價值觀訴求[J].理論探討,2015(4):10-14+2
[2]黃富峰.《共產黨宣言》與無產階級道德[J].倫理學研究,2009(5):24-26.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3-03 修改日期:2021-04-15
作者簡介:成澤(1996—),男,山東濱州人,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yè)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思想與廉政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