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作為19世紀40年代的產物,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并成為后繼者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社會主義必將替代資本主義,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學說,是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行動指南。本文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當代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6-00-02
一、馬克思主義中的全面發展人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提出,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和發展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思維和生活狀態使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提升人的思維與生活狀態就是指人的德、智、體、知識能力、素質職能、心理全面性協調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這種從內而外的身心發展,本就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們追求的生活品質的更高目標[1]。
二、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對于個人而言,馬克思主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思想、價值觀念,讓大家知道在這個復雜的國際社會中該如何去建設自己的國家。馬克思主義帶給人們最重要的東西是讓大家有著完善這種思想的繼續發展機會。它不是教條,更不是什么不變的真理。而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一種靈活運用、積極創新的思想武器,支撐著人們不斷前行與進步,讓思想始終保持先進、科學與正確。
(一)馬克思主義教會人們實事求是的處世態度
馬克思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需要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的存在與理論的正確性。對于人類而言,實事求是是自我修養的法寶,一切都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地追求真理,這樣才能有效獲取知識,不斷腳踏實地地進步。
(二)馬克思主義是人們觀察當代世界變化的認識工具
馬克思主義給予人們觀察當代世界的宏大視野。我們需要立足中國、開闊眼界,用更為宏大的眼光來觀察社會。這種宏大眼光的形成和培養,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們的指引和幫助,所以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段和全世界改革的科學指南[2]。它能夠站在科學和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產生,從而使人具有極為廣大的視野和探究性。
(三)馬克思主義教會人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
馬克思主義在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遭受很多外界勢力的打壓,然而馬克思主義的接班人仍然艱苦奮斗、毫不氣餒。每一位強者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取創新,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學生未來要步入社會,只有具備自強不息的品格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成為有作為的人。因此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塑造堅毅剛強,奮發向上的性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畏艱苦,努力向上。
三、在當代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路徑
(一)傳承馬克思主義,科學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斷發展、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在創建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革新、不斷去糟粕、求精華。我國正是不斷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改革、實踐,才誕生出如今具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而我們也需要傳承馬克思主義,將其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改良,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道德知識體系。我們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參悟問題的本質,為在新時代創造新奇跡設計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3]。例如,在現實中人們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對學習、工作不斷進行實踐與創新,從創新中,探討新出路。
傳承馬克思主義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戰略地位必須要得到傳承與創新,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明確將教育置于國家建設發展的戰略核心地位。隨后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將科學和教育二者結合起來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國民認識到任何事業的發展,都必須要讓教育先行。科教興國戰略至今都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教育,都將教育置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其二,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要傳承。有關人才的培養目標,鄧小平曾經提出“四有新人論”的教育培養目標,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決定,將教育目標確定為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這也是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結合的有效體現。胡錦濤在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教育要以德為重,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從而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其三,根本方向必須要得到傳承。毛澤東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強調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要為無產階級服務;鄧小平又添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服務這一方向;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中也提出,教育要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根本方向,并且將教育的公平化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結合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真真切切地將教育落實到人的培養上來。
(二)宣傳馬克思主義,讓更多人去了解與學習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不僅對個人有利,更是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強有力的武器,給予人們強大的人格。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有:其一,撰寫文章。各單位定期布置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學習的文章撰寫任務,要求工作人員將這一時期所學習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人才觀等觀念,所領悟到的感想全部記錄下來。這是告訴人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必須要理解其真諦,并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來[4]。其二,創辦刊物。各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單位的職能和日常工作,以及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工作實踐結合后的成果整理起來,通過創辦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刊物,來展現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成果。其三,創辦社團。馬克思主義的傳承不是依靠個人力量就可以實現的,需要依靠集體力量,通過集體學習、理解和深化,最終實現傳承思想的目標。為了讓集體學習更加有效果,可以創辦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為基礎的社團,社團的學習和活動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以及黨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為學習目標。
(三)樹立愛國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積極實踐于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
作為廣大中國公民應把愛國主義真正放在心中,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從生活小事的點點滴滴做起,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學習,并將其應用于社會主義事業,不僅是國家對每位公民的需要,也是每位公民必不可少的責任。把馬克思主義積極實踐于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必須經過以下途徑:其一,必須要進行包含很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華就是有關事物發展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與矛盾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當今社會存在很多矛盾,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有了斗爭就會有發展。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很多矛盾也有很多斗爭,這些矛盾和斗爭都是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都是現實社會中出現的,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實踐于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必須要以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為中心,如教育與科技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才與復雜多變的社會之間的矛盾,等等。其二,必須推進黨的建設的新工程。馬克思主義思想最重要的就是理論要聯系實際,所以我們必須要對黨的建設的新工程有所了解,一定要將其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完美發揮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比如,當前黨的教育事業發展有一個新工程就是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必須要將其和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結合起來。其三,必須要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提出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最終都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最終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階段性小目標,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這些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把馬克思主義積極實踐于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一定要時刻聯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思考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事業應該如何發展等。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得到更加廣泛地重視。對政府來講,馬克思主義具有無比的重要意義,對于個人而言,馬克思也不斷為我們指導前進的方向、道路,讓人們樹立正確、科學的思想觀。馬克思主義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是引領前線的先鋒,給予人們指引和前行的道路。人的本質是在社會中不斷提高和發展的,人的才能是在社會上不斷實踐和累積的。而馬克思主義是對人的本質和理論進行講解,為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路,確定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石書臣.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涵義[J].晉陽學刊,2002(2):48-50.
[2]高宏存.中國共產黨文化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基于制度主義理論視角的抽繹與思考[J].寧夏黨校學報,2021,23(1):17-27+2.
[3]鄭士鵬.新時代該如何學好馬克思主義[N].中國國門時報,2018-05-30(1).
[4]霍志剛.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馬克思[N].吉林日報,2018-05-08(2).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2-24 修改日期:2021-04-01
作者簡介:張丹丹(1989—),女,內蒙古包頭人,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