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指 平瑪寧 李穎琳鋒
摘? 要:研究發現,臉盲會對人的社會心理產生負面影響,研究期望能夠通過團體輔導來降低臉盲群體的社交焦慮,將臉盲大學生分為干預組12名、控制組11名,對干預組進行團體輔導,研究發現,本研究設計的團體輔導干預方案能有效降低臉盲大學生的社交焦慮。
關鍵詞:臉盲;社交焦慮;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55-03
人生活在群體社會之中,面孔識別能力非常重要,快而準地識別熟人的面孔,能夠增加人在社會互動中的安全感。有些人卻無法通過面孔快迅而準確地識別他人,被稱為“臉盲”。本研究將針對臉盲群體探索一套有效的干預方案,以期降低因認臉困難而帶來的人際焦慮。
一、背景
臉盲的定義和診斷方面,先天性/發展性臉盲群體缺乏通過面孔來識別他人身份的能力[1]。本研究為便于表達,以下簡稱為臉盲。國外研究發現臉盲比率占2.47%[2]。中國研究者發現中國臉盲比例為8.94%[3]。對于臉盲的診斷比較著名的是劍橋面孔記憶測試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CFMT)[4],臉盲的分數線受到年齡和種族的影響[5]。研究發現,臉盲也可通過自評問卷鑒別,PI20量表(the 20-item prosopagnosia index)得分和CFMT得分呈高相關[6]。因此,可以用PI20量表來鑒別臉盲群體。
臉盲對社會功能的影響方面,近幾年,有少數研究開始關注臉盲對人際互動的影響。研究發現面孔識別能力越弱,越容易社交焦慮[7]。個案研究發現,臉盲的孩子很難有廣闊的朋友圈子,因其友誼很難發展和維持[8]。臉盲也會對成人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他們對社交情境感到恐懼,導致形成對他人的信賴、更有限的就業機會、自信心的缺乏[9]。可見,臉盲對形成和保持社會關系有著持久的影響,需要增加對臉盲的意識以及治療手段,幫助臉盲群體學會應對面孔識別困難,增加其社會和情緒幸福感。
臉盲的干預研究方面,研究發現,訓練臉盲群體對面孔的整體加工能力,可以提高其辨臉能力,還能夠泛化到沒有練習過的面孔;通過吸入催產素和非入侵式的大腦刺激也能夠提高臉盲的辨臉能力[10]。在對臉盲的個案研究中發現,研究者向臉盲所作的科學解釋和說明以及對臉盲被試所提供的理解和適應性策略交流,緩解了臉盲者因為面孔識別困難而造成的社會性焦慮,對他們的人際交往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11]。
二、研究問題的提出
前人關于臉盲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于面孔識別能力和臉盲的腦機制,少數研究涉及臉盲的社會行為和干預。前人對臉盲的干預多是通過單純地訓練臉盲的辨臉能力,很少關注臉盲社交行為的訓練和臉盲概念本身的解釋,本研究對臉盲的干預方法進行補充,以期促進臉盲群體的社會適應,降低其社交焦慮。本研究假設:臉盲程度越高,社交焦慮越嚴重;干預能有效降低臉盲的社交焦慮。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一:臉盲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研究對象及過程: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向昆明某大專學校的學生發放問卷星電子二維碼,由學生自愿填寫;共收到有效問卷357份,年齡在16—22歲之間(M=19.26,SD=0.99),其中男性89人。
研究工具:臉盲自測問卷PI20可用于個體判斷自己是否臉盲、臉盲程度如何,已經達到可以輔助臨床診斷的程度[12],共20個條目,5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65為正常,65—74為輕微臉盲,75—84為中度臉盲,85—100為重度臉盲。社會交往焦慮量表用于測量與人交往的情境下表現的焦慮和害怕[13],共19個條目,5點評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越高說明社交焦慮更高,其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874、0.862、0.863,校標效度為0.514。
研究結果:PI20量表(M=46.68,SD=12.438)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Alpha為0.82。SIAS量表(M=48.11,SD=14.149)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Alpha為0.881。臉盲共26名(PI20≥65分),年齡18—22歲,男生4名,女生22名,臉盲在此樣本中的比率為7.28%。PI20量表與SIAS量表(M=48.11,SD=14.149)呈顯著正相關(r=0.604,p<0.01)。說明臉盲程度越高,社交焦慮越嚴重。結果符合本研究的假設,臉盲程度越高,社交焦慮越嚴重。前人研究發現SIAS與CFMT相關[7],本研究與前人的發現一致。
(二)研究二:團體輔導對臉盲社交焦慮干預效果的影響
1. 團體輔導方案
團體輔導方案第1次主要讓團體成員們初次相識、了解彼此,建立團體契約,消除團體成員之間的尷尬,提高團體凝聚力;第2—4次依據王暉對臉盲的個案研究,針對性向團體成員就臉盲的概念以及臉盲和非臉盲的差異進行科學的解釋、說明和體驗;第5—6次,主要針對成員分享的人際交往困擾進行討論和適應性策略交流,期望能夠促進臉盲的人際處理能力,緩解臉盲因為面孔識別困難而造成的社會性焦慮;第7次為解散團體。由于干預中要讓臉盲群體成員深刻體驗到其對他們社交的影響,因此在團輔中也邀請非臉盲成員參與進來,干預過程中可以形成對比。
2. 研究對象及過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一的結果將臉盲學生分為干預組和控制組,同時邀請5名非臉盲學生進入實驗組;對干預組的同學一對一進行入組訪談,了解其參與意愿。最終干預組有12名臉盲學生,年齡在18—21歲之間(M=19.25,SD=0.965),其中有1名男生;5名非臉盲學生,年齡在18—19歲之間(M=18.6,SD=0.548),其中有1名男生。控制組有11名臉盲學生,年齡在18—20歲之間(M=18.909,SD=0.831),其中有2名男生。對干預組每周日晚19:00—20:40進行團體輔導干預,持續7周;控制組作為空白對照,第7周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后測。
3. 研究結果
對干預組和控制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前測干預組和控制組PI20量表得分無顯著差異,t(21)= 0.039,p=0.97;SIAS量表得分也無顯著差異,t(21)=0.339,p=0.738。后測PI20量表干預組和控制組得分無顯著差異,t(21)=-0.661,p=0.516;而SIAS量表,干預組得分(M=48.08,SD=7.77)相對于控制組得分(M=60.91,SD=11.07)顯著更低,t(21)=-3.239,p=0.004。對干預組和控制組的前測和后測之間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對于干預組,PI20量表得分后測(M=62.17,SD=4.86)相對于前測(M=73.83,SD=6.81)顯著更低,t(11)=3.85,p<0.005。SIAS量表得分后測(M=48.08,SD=7.77)相對于前測(M=68.08,SD=11.23)顯著更低,t(11)=6.14,p<0.00001。對于控制組,PI20量表得分后測(M=64.27,SD=9.81)相對于前測(M=73.73,SD=6.29)顯著更低,t(10)=2.26,p=0.047。SIAS量表得分后測和前測無顯著差異,t(11)=1.73,p=0.114。
4. 討論
研究結果符合假設,后測相對于前測,干預組SIAS的得分顯著更低,控制組的SIAS得分無顯著差異,說明本研究的干預方案確實能有效降低臉盲的社交焦慮。然而結果也發現,后測相對于前測,干預組和控制組的PI20量表得分均顯著更低,雖然控制組的顯著程度(p=0.047)接近于0.05,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大多數被試是大一新生,剛入校有許多不適,隨著和同學的接觸逐漸變多,對熟人面孔的記憶也會相對增強;還有一種可能是在前測時,被試可能會有意把自己的臉盲程度回答得較為極端以獲得入組機會。即便控制組的PI20量表的得分后測相對于前測顯著更低,SIAS量表卻無顯著差異,說明控制組的社交焦慮并沒有改善,也說明了本研究團輔干預方案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Duchaine,B.C.,Yovel,G.,Butterworth,E.J.,et al. Prosopagnosia as an Impairment to Face-specific Mechanisms: Elimin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in a Developmental Case[J].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2006,23(05):714-747.
[2] Ingo,Kennerknecht,Nina,et al. Hereditary Prosopagnosia(HPA): the First Report Outside the Caucasian Population[J].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6.
[3] 王暉. 遺傳性面孔失認癥(HPA)的三例報告[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2009(05):223-226.
[4] Duchaine,B.,Nakayama,K.. 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Results for Neurologically Intact Individuals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Validity Using Inverted Face Stimuli and Prosopagnosic Participants[J]. Neuropsychologia,2006,44(04):576-585.
[5] Bowles,D.C.,Mckone,E.,Dawel,A.,et al. Diagnosing Prosopagnosia: Effects of Ageing, sex, and Participant-stimulus Ethnic Match on 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and Cambridge Face Perception Test[J].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2009,26(05):423-455.
[6] Katie,L.H.,et al. Robus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20-item Prosopagnosia Index and 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2017.
[7] Davis,J.M.,Mckone,E.,Dennett,H.,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Recognise Facial Identity Are Associated with Social Anxiety[J]. PLoS ONE,2011,6(12):e28800.
[8] Diaz,A. L.. Do I know you?A Case Study of Prosopagnosia(Face Blindness)[J].?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2008,24(05):284.
[9] Yardley,L.,Mcdermott,L.,Pisarski,S.,et al.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A Problem of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5(05):445-451.
[10] Degutis,J.M.,Hristopher,C.,Grosso,M.E.,et al.? Face Processing Improvements in Prosopagnosia: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4(08):561.
[11] 王暉. 遺傳性面孔失認癥(HPA)的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2.
[12] Gray,K.L.H.,Bird,G.,Cook,R.. Robus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20-Item Prosopagnosia Index and the 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2017,4(03).
[13] 葉冬梅,錢銘怡,劉興華,等. 社會交往焦慮量表和社交恐懼量表的修訂[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02):115-117.
(薦稿人:劉健,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