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本文首先對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發現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學校對體育教學的改革不夠,使得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次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提出了大學生應當具有的體育核心素養。最后針對國內高校體育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實現途徑,認為高校應當完善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鼓勵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新的體育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體育教學實踐的革新和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校體育;實現途徑;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49-03
我國始終堅持教育為本,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育一定要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讓人們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因此,所有教育者都應當不斷學習和改變,培養孩子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核心素養。
體育學科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在各高校也都有體育專業,學生每周都必須上2—3次的體育課。但部分高校及教師對體育不夠重視,輕視學生體育人文素養的培養,造成體育教學不夠系統化,無法得到明顯的有效成果。本文結合已有的文獻和自身教學經驗,探討學生應當具備的體育方面的核心素養,提出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為高校體育教學提出意見。
一、高校體育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這種重視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重視自己的體育技能,認為體育沒有前途,不愿參加體育活動。不少研究指出,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大學生生病的比例大大增加。這種不愿參加體育活動的背后,是學生們強迫自己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不少學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得不到很好的調節和放松,造成身心上的傷害。王艷娜和易銳更是指出我國青少年的死亡率是老年人的三倍,數據觸目驚心[1]。因此,我國亟須對體育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保證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
我國最新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體育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一直僅以教授運動技術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學習,這無法滿足核心素養的要求[2]。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學會運動技能,更要發揮體育教學的價值。例如,在教授運動技能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競爭和合作的體育精神,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如此才能發揮體育學科的真正價值。體育學科發展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某一項運動技能,更是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強健的體魄,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讓學生有健康知識,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能夠主動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是體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
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途徑
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需要老師、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核心素養的養成是要有科學的方法,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地區的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協調進行,才能多方位、全面實現體育教學的三維目標[3]。
(一)改變教師觀念,實現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
高校首先要確定體育教學的目標,注重深度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運動技術,了解背后的思維、邏輯和方法,還要注意學生在教學當中的體驗,畢竟學生的感受影響教學成果。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體育教學的目的。例如,本研究在體育教學中發現,教完本節課的內容后,如果讓學生自由活動,很多學生都不會復習今天的內容,僅在最后體育考核前復習。所以,高校應當加強師生間的對話,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運動技巧,參加體育鍛煉,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完成課堂任務。體育教師也應當在課堂教學中舉辦各類比賽,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和學生一同比賽,積極和學生溝通,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間沖突發生的時候,應及時阻止,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建立同學間的友誼。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提倡將主題教學運用到體育學科的教學中。主題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在該情境中融入先進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校可以用賽季的形式展開各類項目,學生不僅能夠學到專業的體育知識,也能了解體育文化。在主題教學中,要求老師對教學情境進行評價,知道教學中的不足和缺點,并及時改正。有趣的教學情境還有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對學生的問題應及時反饋,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發揮體育學科的價值[4]。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興起正逐步改變人們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網課,其不僅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可以聽課,而且還有大量教學名師,課程往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肖爾盾就對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互聯網有助于高校對體育教育進行宣傳[5],有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體育的網絡教學必不可少,讓學生在家就能上體育課,培養體育精神。但要注意的事,體育還是應以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為重心,這種互聯網模式的體育教學畢竟有限,無法保證學生充分掌握運動技能。我國的這種互聯網體育混合教學模式的水平很低,仍需學校加大投入力度。
(二)學校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體育學科的發展,光靠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老師的教學活動往往受到學校制度的制約,不能隨性而為,所以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對體育學科的重視。
首先學校要為體育學科提供良好的設施,安排足夠數量的體育課。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身體健康不容忽視。但目前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有的地區學校沒有足夠的經費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體育設施和舉辦各類體育活動,從而導致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影響該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
雖然近年來,我國針對體育教學頒布和印發了各類條例和綱要,強調了對體育學科的重視。國內不少學者也對體育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但大多都是理論研究,并未實際展開。所以國內體育學科的評價體系仍未發生明顯的改變,學生在體育考試中的結果大多是教學評價的重點。這種以體育考試為導向的理念很難讓體育老師舉辦各類主題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放松,在體育活動中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如果努力改進體育教學模式的老師得不到學校的嘉獎和鼓勵,就會降低體育老師的積極性[6]。
(三)家長對體育學科觀念的轉變
在大多數家長的觀念中,體育沒有其他學科重要。例如,家長會支持孩子學習舞蹈、聲樂和美術,卻很少愿意孩子學習體育。對學生而言,體育活動僅限于課堂上,這根本無法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
家長應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理念,明白體育不僅僅能夠放松心情,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也,增強孩子的交際能力、合作精神。所以,家長應支持孩子上體育課,鼓勵其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在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家長也可以與孩子一同參加,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四、結論
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讓其進一步學習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健康知識和道德品格,引領學生不斷深入學習,挖掘其潛能,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能夠養成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而不是為了通過體育考試而鍛煉,要讓他們認識到終身體育的重要性。參與體育活動有利于人們的身心調節,面對競爭仍能夠保持積極樂觀。學生在與別人合作中,能夠結交更多的朋友,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快速適應社會。
體育的教改也應充分利用如今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老師可用電腦分析學生的特點,了解其不足,對其提出建議。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的傳遞更為便捷,有利于體育教學活動的宣傳,比如籃球賽、足球賽等,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科學技術有利于高校的體育教學,尤其是互聯網,其能夠進一步補足線下的體育教學,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學習到專業的體育健康知識和相應的體育信息。但目前我國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模式發展緩慢,高校沒有專門的體育網站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課程和服務。
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往往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體育作為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勢在必行。老師不僅應當教授學生專業的運動技能,還要給學生傳授相應的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受到傳統觀念和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的影響,高校體育的教改往往受到阻礙。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高校應完善相應的體育教學設施,建設師資隊伍,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制訂出目標明確、符合自身發展現狀的體育教改方案,為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易銳,王艷娜. 試論大學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科技視界,2012(12):91-92.
[2] 李藝,鐘柏昌. 談“核心素養”[J]. 教育研究,2015,36(09):17-23+63.
[3] 鄒佳叡,馬長安. 我國語文深度學習研究的概況、問題與展望[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4):52-58.
[4] 陳振坤,賈積身. 數學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測評研究——以2020年高考數學全國卷為例[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4):71-78.
[5] 肖爾盾.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探索[J]. 中國電化教育,2017(10):123-129.
[6] 侯玉敏.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情境式教學實踐研究[J]. 高考,2021(11):17-18.
(薦稿人:王正寶,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辦公室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