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芝
【摘要】目的:對基層醫院不同宮頸癌篩查方法的臨床檢查效果進行比較和分析。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我院門診所開展的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婦女常見病篩查、門診自動要求宮頸癌篩查的對象展開研究。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采用醋/碘涂肉眼觀察( VIA/VILI)、婦女常見病篩查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的方式開展篩查,門診自動要求宮頸癌篩查的對象采用TCT+HPV聯合篩查的方式進行篩查,對篩查可疑/陽性結果均按照項目要求進行規范流程的陰道鏡檢查,對陰道鏡檢查異常者進行宮頸或陰道的病理或組織檢查,所有活檢結果為宮頸高級別病變(以下簡稱CINII-III)的受檢者都進一步轉診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對比不同宮頸癌篩查方法的臨床檢查效果。結果:VIA/VILI篩查實際陰道鏡轉診率為5.66%、活檢率為2.44%、CINII-III的檢出率為0.13%;宮頸細胞學檢查實際陰道鏡轉診率為5.24%、活檢率為3.48%、CINII-III的檢出率0.27%,其中,實際陰道鏡轉診率與VIA/VILI相當(P>0.05),活檢率、CINII-III檢出率顯著高于VIA/VILI(P<0.05)。結論:相較于VIA/VILI,宮頸細胞學檢查可進一步提高宮頸癌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檢出率,且操作簡單、對設備要求不高,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 VIA/VILI;TCT;基層醫院;宮頸癌;篩查
【中圖分類號】R737.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6-140-02
發達國家宮頸癌篩查已有60多年的歷史,篩查體系比較健全,但我國宮頸癌篩查工作剛剛起步,還沒有全國性的篩查體系[1]。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35-64歲農村婦女約1.98億人,但宮頸癌免費篩查覆蓋率僅為25%[2]。傳統的巴氏涂片或VIA/VILI是主要的篩查方法,但巴氏涂片假陰性率較高,VIA/VILI假陽性率較高[3]。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篩查覆蓋率,探索更適合農村地區的篩查方案。基于此,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不同宮頸癌篩查方法在基層醫院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進行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和婦女常見病篩查、門診自動要求宮頸癌篩查的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充分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同意書,研究得到醫院倫理會批準同意。年齡最小28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50.24±4.19)歲。
1.2方法
(1)VIA /VILI篩查。使用干燥的棉球輕柔擦拭受檢者宮頸黏液及其分泌物,通過肉眼觀察受檢者宮頸的形態、體積、色澤以及贅生物的生長情況。之后,使用5%的冰醋酸浸泡涂抹生理棉球,進行宮頸濕敷并且觀察受檢子宮頸外口及子宮頸。等待1min后,在普通光源的照明下,觀察受檢者宮頸對于醋酸的反應,若區域出現白色,則提示可能存在宮頸病變。繼續使用濃度5%的Lugol碘液涂抹受檢者子宮頸,觀察受檢者宮頸的碘著色情況。若宮頸上皮表現為赤褐色或黑色,則提示正常;若宮頸上皮未著色,則提示該區域可能存在病變;若宮頸上皮出現厚重的芥末黃或橘黃色白斑,則提示存在CIN病變或浸潤癌。根據是否著色,將檢查結果整體分為正常和異常兩大類。
(2)宮頸細胞學檢查(包括TCT檢查)檢查。檢查開始前告知受檢者各項注意事項,由臨床醫師采集受檢者宮頸標本并置于細胞保存液中待檢。宮頸刮片完成后送云南省婦幼保健院的云平臺電腦閱片,由資深閱片醫師參照TBS(2001)分類法對最終的閱片結果進行判定。以顯微鏡下宮頸上皮所呈現出的細胞形態、染色等情況為依據,判定受檢者上皮細胞是否存在異常,將最終的篩查結果以TBS分類的格式出具報告單。TBS分類為: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SCC)、不典型乳腺上皮細胞(AGC)、不典型頸管腺細胞傾向瘤變、頸管原位癌、腺癌。
(3)陰道鏡檢查及活檢。對于VIA /VILI和宮頸細胞學篩查可疑/陽性結果均按照項目要求進行規范流程的陰道鏡檢查,對陰道鏡檢查異常者進行宮頸或陰道的病理或組織檢查。取膀胱結石位,根據受檢者體態特征適當調節陰道鏡攝像頭縱軸使其與受檢者的陰道平行,將攝像頭的中心位置對準受檢者子宮頸外口。在擴音器的輔助下,充分暴露子宮頸,進一步調節攝像頭焦距至圖像清晰。生理鹽水清潔受檢者子宮頸表面分泌物,全面觀察子宮頸及陰道的情況,判別子宮頸轉化區類型。繼而使用5%的醋酸溶液濕敷子宮頸及陰道上皮,等待1min后,觀察子宮頸及其陰道黏膜上皮情況,并根據觀察結果確定轉化區類型,異常的醋酸反應時要觀察:病變區域和范圍、醋白上皮的形態、持續時間,高倍數下觀察最終確定病灶最嚴重部位的數量、累積范圍等。最后使用盧戈氏碘涂抹子宮頸上皮表面至病變區域觀察碘著色情況:出現碘不著色或斑駁樣改變、芥末黃等異常癥像。在陰道鏡下對病變部位進行活組織取材并送病理檢查,出具規范的陰道鏡檢查報告單。
1.3觀察指標
對比VIA/VILI、宮頸細胞學檢查的陽性率、實際陰道鏡轉診、活檢率。同時以宮頸活組織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別統計VIA/VILI、宮頸細胞學檢查的CINⅡ—CINⅢ及宮頸癌的檢出率。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工具使用SPSS23.0軟件,計量資料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形式百分率(%),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非參數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VIA/VILI篩查結果顯示,陽性者共計416例,陽性率為6.60%,實際陰道鏡轉診率5.66%,活檢率2.44%,CINII-III檢出率為0.13%。TCT篩查結果顯示,異常者共計2613例,陽性率為6.77%;實際陰道鏡轉診率5.24%,活檢率3.48%,CINII-III檢出率為0.27%。以上各項數據的組間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3.討論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在基層醫院開展宮頸細胞學檢查有較高的價值。一方面,宮頸細胞學檢測具有檢測速度快、無創的優勢,通過細胞學檢查的方式能夠有效判斷受檢者宮頸上皮細胞是否出現病變[4-5]。另一方面,細胞學檢查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結果研判有可能缺乏一致性,宮頸細胞學檢測必須要有專業醫師進行操作。同時樣本取材需要注意的是,應當保證宮頸分泌物取樣的全面性,否則可能因為取樣不夠片面或者不夠典型,而導致漏診[6-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宮頸細胞學檢查的受檢者活檢率以及CINII-III檢出率均顯著高于接受VIA/VILI檢查的受檢者(P<0.05);研究表明,對于宮頸癌的篩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對癌前病變有著更高的檢出率,與以往檢測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宮頸癌的篩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對癌前病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VIA/VILI,且同樣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好、無創傷等優勢,更適合在基層醫院進行人群篩查進行推廣應用的條件,對此,建議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應當進一步擴大宮頸細胞學檢查的應用范圍,以此不斷提升宮頸癌篩查的準確率與檢出率。
【參考文獻】
[1]趙霞.基層醫院宮頸癌篩查方法及結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25):345-346.
[2]覃師.HPV檢測在基層醫院宮頸癌篩查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4):394-395.
[3]徐婷.基層醫院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管理模式的探討[J].健康必讀,2019,(7):16.
[4]王芳.對比探究基層醫院三種篩查宮頸癌方法臨床檢驗差異[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7):134.
[5]龔芫,張惠民,芶飛飛, 等.陰道鏡在簡化基層醫院宮頸癌篩查步驟中的價值[J].中國醫師雜志,2020,22(2):179-183.
[6]盧偉春.基層醫院開展農村婦女宮頸癌篩查病理質量控制的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7):140-142.
[7]于金花.基層鄉鎮婦女宮頸癌篩查狀況調查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6):88-89.
[8]劉雁霞.分析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在基層醫療單位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7):17-18.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婦幼保健院 ?云南景洪 ?6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