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摘要: 社區法治教育在改革開放后曾隨普法深入與社區教育發展有長足的發展。在快速成長后,社區法治教育因定位錯位及教育內容陳舊、社區內各教育主體聯系欠缺陷入了困境。通過比較民國時期的法治教育教訓及美國社區法治教育的經驗,可以得出社區法治教育如想走出困境,需要從定位明確社區法治教育的法治思想普及根本性質,也需要從法律、制度上得到保障,同時拓展促進民眾權利保護的新型教育形式。
關鍵詞: 社會主義法治; 普法教育; 困境
法律普及教育作為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被認為是中外法制史上的一大創舉,其三十余年取得了相當成就,亦獲國家和學界主流的相當肯定。但在學界也受到不符合法治精神內核、單純政府推動民眾參與度不足的質疑。部分學者認為法律普及教育是國家控制力的延伸,法律普及工作是向權力的邊緣地帶和下層加強控制,單純講授型的法律普及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精神。或認為法律普及工作是單純對法律條紋的單向度灌輸,不符合法治的民主的精神內核,是“法制化,實質則往往接近非法化”。社區教育根植于民眾之中,突出體現了國家推動與民眾參與及其民眾對普法反饋的主體意識變化,可作為剖析法律普及教育工作的最佳觀察視角之一。社區作為基層治理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單元,已改變了城市中的權利結構。依托最貼近市民生活的社區進行法治教育,無疑是希望民眾能夠迅速獲得法律知識的國家優先采用的形式之一。但作為普法教育重要組成形式之一的社區法治教育,在功能與效果上受到質疑,被認為是法學教育的低水平發展,并非必要基于社區的法治教育經過曾經的蓬勃發展,目前出現內容提供與需求不相符、教師配置缺乏流動、法治教育內容錯位造成的困境。法治教育的普及者如果不能厘清自身的目的和行為的限度,不能準確認識法治教育接受者的需求,則法律普及教育是一種盲動。
一、社區法治教育的發展與壓力
我國普法教育從 1986 年實施以來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質疑者認為其實施核心以“運動式”方式進行,中心觀念與法治中民主的核心相悖,是“政治運動的附庸和工具”。司法部和民政部在2016 年公 布 1159 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 社區) ”,這是對社區在基層法治普及教育上的作用的肯定,但社區普法如普法本身一樣面臨疑問。社區法治教育,是運用社區內的各種類型教學單位( 以各級社區學院為主體,同時包含其它法治普及的基層單位) 做出的有關法律的教育工作。以社區法治教育作為切入點,是觀察普法運動中的國家推動與民眾自覺之間關系的視角之一。
1. 國家對依托社區基層建設法治社會的決心: 政策推動下的快速發展
①社區法治教育的萌芽
1979 年之后,黨中央多次表示各地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1985 年 6 月,時任司法部長的鄒瑜作了《為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在全體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而奮斗》的報告; 同年 11 月22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我國正式進入了政府主導的法律普及時期。在提高全民素質的指導思想、服務于民眾的辦學精神之下,基于民眾居住社區的法治教育因運而生。除了補償性學歷教育,社區學院也承接講座、咨詢等形式的短期培訓活動。部分基層社區政治組織、區政府在基層普法的積極普法的大背景下也有法律教育與法治培訓; 社區區域內各個類型的教學單位如中小學或企事業單位培訓部分也會針對自身情況組織相應法律相關宣教活動。有時企事業單位培訓、基層政府普法宣教活動或中小學的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也會依托社區學院開展。在普法工作精神推動下社區法治教育得到開展,但這更多是受政策驅動實踐層面的行為,社區學院雖然和其他法治教育主體有聯系,但主要被認為是“社會支持學校”。
②社區法治教育的蓬勃
1999 年國務院轉批教育部《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0 年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文《教育部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2004 年 12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同年教育部頒布《2003 - 2007 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些文件都明確要積極推定社區教育,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社區學院、基層街道辦或群眾性組織宣傳、協助義務教育等多種形式都獲得了進展。隨著我國法治思維的進步和社區教育發展,社區法治教育逐漸從 80 年代普法教育剛剛起步階段的社區內廣播電視大學補充學歷教育、輔助中小學生校外教育和單位教育擴充到更多形式。基層街道辦或群眾性組織的法治宣傳教育也有了更多形式。
二、美國社區法治教育成就提供的借鑒意義
美國作為法律制度相對發達的國家,國民對于法治的信任和對法律知識的知曉程度都證明其法律教育有值得借鑒之處。美國立國之初,法律教育也僅作為精英教育并不為民眾知曉,只有大學生和精英才有機會接觸。到 18 世紀八九十年代,為增強歐陸移民對美國國家立法精神的了解,美國建立了類似“紐約市教育聯盟”、“費城希伯萊裔教育協會”的社區教育機構,在其中為社區居民教授美國法律以促進國民的“美國化”。參與課程的居民在法律課程結束之后可以獲得社區教育機構頒發的公民培訓班畢業證書。美國認為,判斷歸化為美國國民的一個標準即是對美國式權利與義務的認同,故而社區內的法學教育有了萌芽。美國在保留原有的精英化、職業化法學教育之外,社區法治教育找準自己的定位獲得發展。
結語;社區作為基本的政治單元,應發揮基層政治動員的作用。社區教育具有宣教示范性和互動內化性有機結合的天然優勢,以社區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心之一符合法學的本質要求。重新審視社區法治教育,在政策、理論和法律上對社會法治教育予以保證,使之擺脫單純“運動式”、“過場式”的標簽并且提供社區內資源流動的機制,才能令社區法治教育走出表面繁榮后的困境,在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上發揮更大作用。
秦皇島市委黨校法學部 ?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