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


【摘要】 社區——藝術既可以定位于地域的廣度,也可以聚焦于藝術自身的深度。基于此,本文選擇從藝術與社區的融合角度,將微觀層面的思考導入對相關項目研究的觀察分析背景下展開論述。通過對“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考察認為:社區、藝術是一種相互鏈接的關系,一項有組織的社區藝術項目所承載的行動力與學習力,能夠為當地和社區文化帶來具有長遠效益的動力與能量。
【關鍵詞】 社區;藝術;費城壁畫藝術計劃
【中圖分類號】J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72-03
基金項目:2019年湖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
社區藝術,有時也被稱為“對話藝術”,“社區參與”或“基于社區的藝術”等,是指在特定的區域或社區環境中面向公眾開放的持續性、參與性的藝術項目或活動。社區藝術可以不同形式呈現,涉及藝術學的各個專業方向,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表演、音樂、戲劇等等形式,但無論何種形式的社區藝術,都具備一個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與當地社區之間合作性的互動交流。
鑒于社區藝術的這個重要特性,所以它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公共藝術,藝術家通常會與那些不從事藝術但對藝術感興趣的公眾、學生等群體建立相互交流的合作基礎。
因此,可以將社區藝術的具體含義與背景設定為:所謂社區藝術是為了使特定地方文化及社區群體參與到更廣泛的對話中而創造的藝術形式,它是面向藝術家、教師學者、在校學生、當地公眾、社區機構等地方群體組織所開放的藝術合作及交流活動,并將地方社區的社會人文、地理自然等本土資源作為其核心題材及創作基礎。
本文以美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PMA)的社區改造項目為例,對其中的鏈接環節進行具體觀察與描述,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費城壁畫藝術計劃”有關觀念理論的總結分析。
選擇“費城壁畫藝術計劃”作為觀察研究的典型,是因為它是一項至今為止,歷時時間長達35年的社區藝術項目,并且產生了積極、長遠的社會效益與教育意義,具有相當的示范效應。
一、“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社區藝術改造
(一)社區藝術改造的背景
1984年1月,鑒于當時費城的涂鴉藝術過于激進,給城市社區的建筑和環境帶來了視覺文化上的混亂現象,所以費城市政府成立了一個“反涂鴉網絡”,目的是遏止當時混亂的城市涂鴉現象。
隨后,“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由壁畫家、教育家和社區活動家Jane Golden于1984年6月發起創立,并作為當時的“反涂鴉網絡”工作的一部分,受到費城市政府的大力推進。由此,“反涂鴉網絡”和“費城壁畫藝術計劃”雙向并行,城市各個社區環境產生了非常積極的變化,費城因此獲得了美國政府創新獎,并獲得“壁畫之城”的美譽。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旨在促進專業藝術家和涂鴉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從而在費城創作出更為有積極意義的城市壁畫。不僅如此,這個項目還與城市的社區團體合作,傳播和教育壁畫藝術,鼓勵和支持社區公眾和學生等群體參與到創作壁畫的過程中[1]。
后來,創始人Jane Golden在對“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回顧中,寫道:“仔細看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作為一個來源,因為這個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是本地的,與周圍社區的關系是動態的,并且有豐富的多學科內容,可以轉化為成綜合性的課程。”[2]
的確,“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成功在于將藝術植入地方社區的真實環境中,二者在相互激發中建立了有效的創新機制,這種獨特品質強化了城市社區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同時也讓人們體會到了藝術的真實與鮮活,每個公民都可以有權利、有意識地主動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藝術真諦(參見圖1)。
(二)社區藝術改造的理念
每年大約會有1500多名9至18歲的年輕人來參加“費城壁畫藝術計劃”舉辦的系列社區藝術課程和學習研討會。壁畫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通過個人藝術積極地改善他們心目中的社區環境,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與社區鄰里間培養出了親密的情感聯系。
此外,該項目還與費城一些社會服務部門與文化交流項目合作,這些伙伴關系與當代社區、公眾、青年學生、藝術家、教師學者等之間鏈接在一起,形成了穩定的社會資源、藝術教育、文化傳播的相互協作模式(參見圖2)。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社區改造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涉及社會、藝術、教育、生態、傳播等多學科的理論及其應用。一般來說,凡與藝術相關的青年發展項目,都主張將藝術學科的積極成果應用于青年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生通過在藝術實踐中獲得的參與性經驗,可以有助于激發自我創造的興趣與學習熱情,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以獲取更廣泛的個人發展平臺。
從20世紀初期以來,關于社會學、教育學、哲學等方面的不少研究成果都表明,藝術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在學術技能方面的認知能力,包括高級的讀寫能力,語言交流以及數字計算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可以視為是基于該研究基礎上的綜合實踐,即精心組織和有序實施的藝術項目可以激發出一種積極、正面的社會能量,其中美學作為“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思想內核,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審美體驗是想象力與學習力的重要來源。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最初不是由外部信息獲得的,而是來源于自我體驗的情感與知覺。
同樣,人們對藝術世界的體驗和回應也是來源于此。審美體驗是內在思想與外在感知的交匯點,在這里意義與價值相融合,也正是基于這種融合的復雜性,一些藝術家在面對自己的藝術作品時,有時會不知該如何用語言去呈現作品的原義,而觀者在其審美體驗中往往可以與藝術作品完成一種情感上的交流,進而與藝術家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
或許,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urton所說,“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高度感官的動態反應,這種反應是從內心的想法與繪畫品質的想象互動中提煉出來的。”[5]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理念,始終堅持引導在學生、藝術家、教師、社區、公眾之間產生某種持續性的回應,幫助其深入理解不同藝術作品的學術深度及其現實意義,在藝術與現實之間搭建起緊密的聯系。
所以,這并不是關于如何學習藝術的問題,而是將審美體驗作為一種知識能力的儲備和積累,將個人的藝術關注點和個人的社會性思考聯系起來。通過教育在藝術與現實之間形成鏈接,應該說這是一種合乎社會發展邏輯的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學習狀態中發展其認知能力。
總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將美學置于其一系列藝術教育計劃的思想內核,對人們的啟示是:審美體驗作為想象力與學習力的重要來源,并不是用于判斷藝術水平的標準,它可以轉換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一種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培育出的行動力。
二、社區藝術改造的項目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所開展的一系列具體項目,都強調通過藝術來推促社區文化與教育的發展,這也是整個社區改造項目的重要立場,提倡藝術與社區服務相結合,尊重社區和公眾有表達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致力于發展更多的藝術創新計劃,來激發出城市社區更大的文化創新活力。
“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示范效應啟發人們,社區、藝術、教育是一個可以聯合的整體。下面分別通過對“Big Picture社區藝術”與“Mural Corps青年發展”這兩個項目特色的觀察,展開對社區、藝術聯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Big Picture社區藝術
藝術教育項目作為整體“費城壁畫藝術計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PMA項目手冊中命名為“Big Picture”,主要包括四個子項目:展示與制作,專業課程進階,學習合作團隊和壁畫藝術研究。所有這些課程都是針對學生群體設計的,每一類課型都遵循學習力與行動力相結合的教學標準,強調參與性的社區互動,重視培養對社區文化與生活環境的審美感受力。
整體上,可以將Big Picture的系列藝術教育特色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所有的課程中,學生都將學習壁畫的歷史,因此涉及閱讀和課程;其次,除了閱讀和寫作之外,他們還必須對社區觀察收集到的相關內容進行思考,并從中選擇一個主題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關注點,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須依靠個人或群體的創造力,來完成對公眾心目中社區印象的實地考察;最后,通過網絡化的數據分析過程進行綜合研究,有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數學計算與物理分析,才能將藝術設計最終轉移到建筑環境中,這樣一來,科學與藝術形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
(二)Mural Corps青年發展
Mural Corps是一項創新的青年發展計劃,通過專注于分工不同的團隊間的合作溝通,強調自律性與批判性思維,目的是為個人的未來發展儲備多元化的知識與技能。一般來說,學生在參加Mural Corps青年發展計劃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基礎和基本技能。所以相對于The Arts works Program項目來說,Mural Corps是一項更具專業性和研究性的教學計劃,該計劃的學生參與到藝術學習的時限一般長達七年,平均每周學習交流兩天,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對學生進行學術與研究上的指導,如撰寫一些正式文本、活動策劃等工作,在這種幫助下,青年學生能夠熟悉并直接參與到一些具體藝術項目的執行過程中。
如上所述,在整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中,涉及的如Big Picture,The Arts works Program,Mural Corps等子項目,都屬于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藝術模式,以當地的青少年學生及社區公眾為主要對象。
除了常規的教學形式,還為社區公眾與青年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體驗的創作平臺,讓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壁畫創作空間,獨立負責整個壁畫的制作過程,以及相關的活動策劃和策展演示等社會性任務,如藝術展示選址,組織社區會議、藝術效果實驗、壁畫實地創作等。
從整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的主題策劃來看,它不僅僅是引導公眾或學生專注于藝術本身的認知體系,還將其融入城市社區的現實生活、真實環境中,引導社區公眾或青年學生意識到自身賦有的社會價值與個人意義。在這樣一個結構化的教育模式中,人們所獲得的美學經驗、藝術知識以及研究能力,會一直影響到個人發展的每個階段,即使這些知識能力將來不一定與個人的擇業方向完全一致,但可以作為一種知識引導力持續性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之所以至今還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最主要原因就是它始終致力于為社區及其生活于其中的人去開辟更多的可能性。
通過對“費城壁畫藝術計劃”和社區藝術的觀察分析,本文認為,一項有組織的社區藝術項目所承載的行動力與學習力,能夠為當地教育和社區文化帶來具有富有長遠效益的動力與能量。它體現出了一種新時代社會文化的兼收與并蓄,開放與集中的特性,社區、藝術既可以定位于地域的廣度,也可以聚焦于藝術自身的深度。
基于這一點上看,其實社區、藝術是相通的,它們之間完全可以實現一種相互鏈接的關系,都致力于為幫助人們建構起一種持續性的認知體系,并回應于現實社會與日常生活。雖然社區藝術主要表現為一種開放環境中的合作交流,而藝術則側重于一種開放環境下的學術體系,但這種互補性正好促成了社區-藝術之間的相互輔助,進而構建出彼此在融合創新中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Jane Golden, Robin Rice, Natalie Pompilio.More Philadelphia Murals and the Stories They Tell[DB/OL]. http://tupress.temple.edu/.2006-11-04/2019-01-05.
[2]Golden Jane, Rice Robin,Yant Kinney Monica.Philadelphia Murals and stories they tell[M].Philadelphia,P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2:11.
[3]圖片來源于https://www.muralarts.org/artworks/water-gives-life/,2019-01-05.
[4]圖片來源于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xhibit,2019-01-05.
[5]Judith M.Burton.Lederman,eds.Aesthetics in Art Education: Meaning and Value[M].London, Beyond DBAE, 19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