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南茜 李民
【摘要】 在圖像主因型的視覺文化視域下,美術鑒賞活動綜合指向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兩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并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存在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據此,本文從高中美術鑒賞課入手,試圖探討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的途徑和策略,即在文化情境教學中融合、在解決具體問題中融合、在任務驅動學習中融合。同時,在實施教學融合中應注意:在整體觀念中發展識讀與理解能力、處理好圖像文化解讀的內容比例關系。
【關鍵詞】 圖像識讀;文化理解;美術鑒賞課;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127-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高師美術教育碩士教育實踐能力評價方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解讀》指出,“五大核心素養構成了一個整體,在不同的教學行為或學習行為中各有指向,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并非割裂的,而是綜合蘊藏在某種具體的教學行為之中[1]。”這一理念表明,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行為或教學活動,存在不同學科核心素養指向性融合。
如今,在圖像主因型的視覺文化視域下,美術鑒賞活動綜合指向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存在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然而,筆者在對濟南部分學校見習的過程中發現,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導致美術課堂中存在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割裂的問題。換言之,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教師只有做到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核心素養落地。
一、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
(一)在讀圖時代下相互關聯
當今世界,人們常常被各種媒介所包圍著,不可避免地接受著“視覺文化”的沖擊,而圖像成為視覺文化最直接的呈現形態。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學生只有在圖像中觀看、識別和解讀視覺符號,探究其背后的美術現象和觀念,才能獲得持續的文化理解。正如課標中對“圖像識讀”的闡釋,“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從這個角度,圖像識讀離不開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2],它依托于對圖像中視覺符號的觀察。如: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除了畫面對于自然山、水、人的刻畫細致入微,也不免觀察到主峰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二、瀑布下方大量留白、人物藏在樹叢后面等視覺表象,而這些表象的背后則指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觀。由此可見,文化理解依附于對圖像的觀看、識別和解讀。
總體來看,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密切聯系,兩者融合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
(二)在“看”的過程中相互影響
在美術教育中,“識讀包括三個層次,即視覺感受、視覺審美、視覺解讀能力[3]”,“理解包括四個方面,理解、分析、評價和知覺把握能力。”[4]同樣針對視覺圖像,前者強調具象的識讀,后者是強調抽象的理解,兩者均指向思維發展的不同方面,卻在“看”的過程中融合。在《清明上河圖》一課中,學生在對畫面具象的“人物、建筑、場景”等視覺符號進行識讀,最后形成對宋代社會風俗文化抽象的理解。
在“看”的過程中,文化理解的基礎影響著圖像識讀的視點,圖像識讀的視點影響著文化理解的深度,在《清明上河圖》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宋代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篩選圖像識讀的視點,沒有文化知識基礎的學生會選擇畫面無關緊要的樹石作為視覺符號,具有文化知識基礎的學生則會選擇從畫面的建筑或人物入手,透過視覺符號尋找背后的社會風俗,前者僅看到刻畫精細,后者可以獲得文化理解。
綜上所述,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具有在“看”的過程中融合的必要性。
二、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方法和策略
(一)在文化情境下融合
胡知凡認為,“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由此可見,“文化情境”界定為影響美術作品思想觀念的情境,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等。
在視覺文化背景下,看的行為既是視覺的,也是文化的,只有置身于文化情境下,美術鑒賞活動中的“看”的過程才能實現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在美術鑒賞課中,教師在不同時間聯系文化情境,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美術作品的現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其一,在作品鑒賞前營造情境,增設背景知識鋪墊環節,有目的性地在畫面中尋找視覺符號,在索穎穎的《清明上河圖》一課中,她從博物館的標簽填空環節入手,幫助學生了解《清明上河圖》的社會背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尋找反應繁華和隱憂的視覺符號。
其二,在作品鑒賞中營造詩畫意境,實現圖像表面形式到文化內涵的升華,如屠曉蓓的《中國畫的美學意蘊》一課中,她用中國畫《寒江獨釣圖》結合唐詩《江雪》,在詩畫情境中探究留白的虛實相生之意,從畫面的留白解析上升到美學的文化理解。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合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解讀》中提出,“學科核心素養,即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運用知識與技能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在《簡明教育詞典》中,解決問題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據此,筆者將提出問題歸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首先對作品中的視覺符號進行觀看,結合學生自身的認識經驗識讀,在已有經驗和新獲得的經驗沖擊下,融合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屠曉蓓的《中國畫的美學意蘊》中,教師設計構圖實踐的游戲,學生調動自身經驗擺出麻雀的最佳位置,隨后出示原作,在新獲得經驗的沖擊下,學生提出“為什么如此畫”的問題,從畫面中得到“寫物之深意而非純粹的寫生”,隨后學生從八大山人的《荷》中產生“寫物之深意在此畫中如何表現”的問題,最后得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含義。
此外,若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問題具體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合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
(三)在任務驅動教學中融合
任務驅動教學,即在教學全過程中,教師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接受和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高中美術鑒賞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若干個具體任務對圖像進行識讀,再根據導向性任務提示,深入理解圖像背后的文化含義與內容,在此過程中,實現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
課標中提出,“用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一些相關研究在任務驅動式教學的基礎上,創設了學習單、任務單和作業單等學習工具,學生根據學習工具上的任務自主探究。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學習工具單有目的性地驅動學生識讀視覺信息,在完成任務單的過程中思考視覺信息背后的文化內涵,實現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的融合。如:在索穎穎的《繁華下的隱憂——清明上河圖》一課中,她的建筑任務單包括:鑒賞角度、建筑種類、建筑樣式和線條運用等導向性文字,學生從《清明上河圖》繁多的建筑種類樣式中找到宋代商業發展情況的線索。
此外,在學習工具單設計中,美術鑒賞要從形式、內涵和深意的角度,循序漸進地設計任務驅動。
三、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一)在整體觀念中發展識讀與理解能力
“關于美術作品的感受,與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呈現有密切聯系。”由此可見,整體觀念立足于美術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在對濟南部分學校的美術鑒賞課實施課堂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深挖圖像的局部,卻忽視了畫面的整體感受。
因此,在美術鑒賞課堂中,幫助建立起“整體觀察、關系體驗”的視覺審美習慣,才能更好地融合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
(二)處理好美術語言與文化內涵的比例關系
“在文化的視野下,圖像的釋義豐富多樣”把握圖像中的美術語言與文化釋義在美術鑒賞課中的比重至關重要,在對濟南部分學校見習的過程中,發現兩種分化:其一,著重文化內涵的闡釋,而忽視了美術語言的解讀;其二,著重美術語言的解讀,而缺少文化內涵的延伸。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中,所有的文化闡釋立足于圖像美術語言,適度挖掘內部文化深意,處理好美術語言與文化內涵的比例關系,才能實現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的融合。
參考文獻:
[1][4]奚傳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大根.美術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J].中國美術教育,2006,(3).
作者簡介:
壽南茜,漢族,浙江紹興人,山東師范大學2019級學科教學(美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李民,通訊作者,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