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林 申森


【摘要】 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被看作蘇格拉底的繼承人。他是20世紀被高度贊譽、推崇的藝術學家,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研究內容涵蓋了藝術史、藝術創作、心理學等學科。本文在《藝術與錯覺》的基礎上,對貢布里希的藝術研究進行綜合性地闡述,分析其藝術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并進行擴展性探討。
【關鍵詞】 《藝術與錯覺》;貢布里希;再現;藝術與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J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83-02
一、藝術與錯覺中心理學的探究
(一)心理學與風格之謎的探討
藝術是心靈之事,所以任何一項科學性的藝術研究必然屬于心理學范疇。它也可能涉及其他領域,但是屬于心理學范疇則永遠不會更改。[1]貢布里希在書的導論部分將心理學和風格之謎聯系到了一塊,并闡釋了何為風格一詞,用各式各樣的插圖和名言來表達心理學和風格的觀念。
所畫即所見嗎?如果是的話,那為什么每個人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為什么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民族所看到的都不一樣。書中的兔子和鴨子,為什么即是兔又是鴨?(如圖1)這是貢布里希在書中所提出的心理學之謎。雖然頭腦可能意識到任何一種特定的感受必定是個錯覺,可是嚴格地講,不可能觀察自己怎樣經驗一個錯覺。[2]貢布里希通過視錯覺來很好地解讀了心理學的深度。
單獨依靠再現心理學也不能解開風格之謎。[3]這是貢布里希在書中說的一句話。風格是一個具有深層次的概念,它和一般的藝術設計、創作不同,它是通過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能更深刻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社會或個人的審美觀念、精神外貌等特性的外在形象。風格一詞對于藝術作品而言,它是一個具有深層次的藝術心理學問題。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貢布里希將其運用于“再現”心理學,在《藝術與錯覺》中,貢布里希通過圖畫來展現出皮格馬利翁效應所帶來的能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暗示,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當人滿懷著足夠的信心時,其所期望的事情就能夠成功。這個效應能對社會的發展及各行各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在人性深處都有被他人贊賞的渴望。[4]皮格馬利翁效應最基本的觀點是:給予一個人積極的期望并加以鼓勵,就會使其走向成功。所以說,成功之人必然會有自信的態度,并且會相信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去發展。[5]
(三)藝術主觀性的探討
在欣賞一幅好的作品時,常常把它的主題和風格聯系在一起。如果這幅作品脫離了本身的背景,那么它就稱不上是一幅好作品。藝術給人帶來的不僅只是一種視角體驗,視角體驗只是藝術作品的基本階段,藝術給人帶來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感受。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對客觀的再現,它的再現是創作者對事物本身的思考后而進行設計的,其更為重要的是創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作者的內心走向決定了作品的主題和風格。藝術還有種獨特的魅力,其魅力所在就是作者自我表達的方式,每幅藝術作品都摻雜著作者本身的情感。
二、藝術與錯覺的核心思想擴展性研究
(一)“圖畫再現”理論的探討
再現不一定都是藝術,然而其神秘性卻不會因為它不是藝術而減弱。[6]再現藝術可以將生活中的人和事通過藝術創作真實地表現在作品中。戴增鈞基于對生活的思考,創作了《桃花源》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是對人生的進一步思考,通過作品再現了對生活中的感悟。畫家畢加索之作《格爾尼卡》(如圖2),采用了寫實的象征性手法,僅用黑白灰三色就營造了悲涼的氛圍,用圖畫再現了法西斯戰爭的殘酷。由此可見,再現的藝術作品都是具有靈魂和思想的。
(二)關于視錯覺的研究
視錯覺這一表現手法在設計行業中常常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它有得天獨厚的獨特性,并且可以讓觀眾產生不同凡響的感覺。對于設計師來說,可以利用視錯覺這一表現手法獲得更多的靈感。視錯覺也可以成為人體溝通的載體,當人在觀察事物時,經常會因為自身的經驗主義或所臆想的參照物而形成錯誤的判斷,這就是視錯覺所帶來的影響。視錯覺的設計作品會讓人的視覺和知覺帶來震撼感,會使人煥然一新,印象深刻。具有視錯覺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讓人體驗到視覺沖擊, 還可以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 因而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
俗話說“眼見為實”,在對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而深信不疑時,藝術家們就已經開始了“魔術表演”,常常用視錯覺的手法來迷惑觀眾的眼睛,讓人有種“霧里看花”的感受。實際上人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事物的全部。就像在瀏覽信息時,常常只是選擇性地翻閱最想看到的信息一樣。人們所看到的一些作品也是藝術家通過不斷加工后再變形地呈現出來,從而能帶來這種視錯覺的畫面。
(三)關于藝術心理的探究
藝術心理的研究在我國還是處于比較早的階段,國內對此的專著進乎其微?!端囆g與錯覺》是一本關于藝術和心理學的著作,內容涵蓋了美術作品的心理學探討、畫家創作的思考過程、作品中的心理需求等。所有的美術作品中都有作者本身的主觀思想,因此在觀賞一幅作品的同時,應從表面看到本質,從作品中看到特有的藝術符號,走進藝術家的心理、意識才能讀懂作品。藝術的價值不僅只是具有創造力,藝術的創作始終是循環反復的,而不是在潛伏之后自我意識的頓悟。在探索藝術之旅的過程中,要在藝術心理學的基礎上去研究藝術的價值所在。
三、藝術與錯覺理論的實際性研究
(一)藝術創作的研究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是藝術家通過生活積累、構思、藝術經驗和審美觀念為基礎,并不斷加工才得以實現。藝術創作也是藝術家自我批評的過程,在藝術家進行自我創作的過程中,會從自身審美的角度出發,然后再將物質表現于審美意象中,最終才能創作出具有內在和形式美相結合的作品。藝術創作不但需要解決技法技巧等問題,還需要解決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等關系的大問題。
(二)圖式理論的研究
貢布里希的“圖式”理論具有很大的藝術教育思想。對于這個藝術教育思想,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去解釋。第一個層面即為“矯正”思想。藝術家為了創作出一幅令人滿意的作品,必然會經歷“圖式與矯正”“矯正與圖式”的過程。比如畫人物素描,剛開始僅僅是畫出大概的輪廓,后來經過一步步的修改、添加,漸漸完善,才會使他越來越像一個人。貢布里希認為一個藝術家是無法憑空創造出一個圖像的,他一定是有依據,并無一例外通過圖式和矯正的方式去創作的。
第二個層面為圖式帶來的模仿思想。所有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而一個人的藝術作品會隨著自身認知的提高而變得有深度。人類早期藝術作品的模仿方法和如今兒童的畫法一樣,因為他們只能畫出所能看到的事物,他們所知所悟不過如此。因此,藝術家只能作其所想,而不是作其所見。貢布里希的圖式理論雖然被證明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在藝術界的意義還是不可估量的。
(三)設計心理學的研究
設計心理學主要是用心理學的理論來對藝術作品進行創作。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情感和感知是設計師創作表達的來源,是設計心理學中必不可少的兩種元素。不同的事物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和感知。感知主要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人的感知系統是非常巧妙的,它會讓設計師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探索出一些方法,并利用這些方法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從而產生視覺上的互動以此來傳遞作品的信息。而情感是設計師在日常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幅好的藝術作品會帶有濃厚的情感,它能讓觀眾在觀賞作品的時候帶來某種心理上的情愫。
設計心理學在當今社會的各行各業里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人們在看到紅、白、藍三色就會聯想到百事可樂,這是因為在人們的視覺感知中,紅白藍三色的標簽已經在腦海里,這就是設計心理學在視覺設計中帶來的影響。由此可見,設計心理學在藝術設計中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在現實社會中可以用設計心理學來設計產品,使人們在購買商品時物質和精神層面都能得到滿足。
《藝術與錯覺》是一部具有很強綜合性的著作,它包含了心理學、藝術創作、哲學等各類學科,其滲透性在學術界具有深遠的影響。該著作的核心思想在國內的藝術心理學等領域得到了很好地傳播。放眼世界,《藝術與錯覺》仍是一部在藝術與心理學學科中具備權威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2][3][6](英)E · H ·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18,3.
[4]邴光力.賞識——精神生命的陽光[J].心理世界,2003,(11).
[5]皮格馬利翁效應:像巴頓將軍一樣鼓舞士氣[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20,(09).
作者簡介:
吳仕林,男,漢族,江西南豐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專業在讀研究生。
申森,男,漢族,江蘇徐州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