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軒
【摘要】 作為中國作協第一位女性主席,鐵凝在中國文壇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筆觸細膩、文風樸實,往往寥寥數字便能彰顯大家風采。在散文《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中,她承襲了一貫的創作風格,將率真的自我放置于瑣屑而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試圖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身上領略出人生的真諦。除此以外,她還選取“大霧”為切入點,將緊張而喧囂的城市生活與安寧且祥和的鄉村生活進行比照,將自我意識肆意地融入于茫茫的大霧中,旨在盡興地回歸本真、回歸自由、回歸質樸。
【關鍵詞】 鐵凝散文;人性向往;文學四要素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6-0008-02
眾所周知,文學理論的人物與對象并非由人類憑借主觀意愿隨意劃定,文學也并非以成品的形式存在,其實則為人類的一種高級而特殊的精神活動,反映的往往是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整體關系。因而,文學在闡述特定社會生活時所表現或流露出的價值取向必須與文學的真實性相統一,其反映社會實踐而又對社會實踐起能動作用。
鑒于此,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觀點——文學四要素,依他所見,文學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組成,它們彼此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從而構成整體的多邊活動。
依照童慶炳先生編纂的《文學理論教程教學參考書》可知,人類的生活世界是文學活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作者是創作文學規范并把自己對世界的獨特審美體驗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主體,讀者是文學接受的主體,作品是使上述一切環節成為可能、維系四者關系的中介。因而本文選用此四點為主要切入口,著力深入地剖析鐵凝的散文作品《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
一、作者說:人性自由存在狀態的極致表達
作為文學基本四要素之一,作者習慣于通過文學創作來表現自我情感,不僅寄希望于喚醒讀者的共鳴,而且企圖輸出其自身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取向。就《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一文而言,作者鐵凝通過敘述其在天起大霧時的所聞所感而傳遞出對人性自由存在狀態的極致表達。鐵凝曾經在冀中鄉村有過生活經歷,因而一場籠罩在喧囂城市間的大霧促使其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她先前在鄉間生活的霧天景致。
她在文本開頭便略帶苦楚地坦言農村的霧與的城市霧二者間的區別:鄉間的霧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凍土,濕潤著農家的墻頭和人的衣著面頰,使簇簇枯草開放著簇簇霜花。當橘黃太陽從將盡的霧里跳出地面,大地呈現出一派剔透玲瓏。而城市的霧只能使其聯想到一件有關“豬皮”的滑稽可笑又索然無味的故事。
通過將二者進行比對,她愈發感受到置身于浮躁城市中難以尋求本心的落寞與難以追求天性本真的無奈,她愈發渴望于鄉間生活的閑適悠然與自得隨性,她追求自由并渴求自由,她期待人性的洗禮與靈魂的解放。
然而,從作者觀的視角而言,作者本身的人生經歷與態度價值對其文本的誕生與形成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這其中難免存在著些許與讀者的思想觀念不相符合的地方,但成就與問題并存,繁榮與墮落共生,唯有多元化理念的迸發與交織,方能創造出更多繽紛的文學藝術作品。恰如蘇珊·朗格所言:“一個藝術家表現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個大發牢騷的政治家或者像一個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藝術家將那些在常人看來混亂不整的和隱蔽的現實變成了可見的形式,這就是將主觀領域客觀化的過程。”
同理,鐵凝亦是將主觀的情感置于客觀的領域,詳盡地抒發其對人性自然與本真的無限追求。對于生活背景與歷史經驗,作家需要做的并非一味地割斷與否定,而必須充分考慮到現實與過去的歷史文化層面的種種聯系,用極度重視的思想態度促使其煥發出青春且別樣的人性光輝。
二、作品說:人性本真存在狀態的極致表達
任何一部作品,它的語言無不深刻且全面地影響著表達與傳播的效果,由語言所呈現出的文學作品樣貌無不透露著間接性、審美性與韻律性。因而文學話語的蘊藉方法是靈活多變且不斷發展的,有賴于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就《你在大霧中得意忘形》一文可知,全篇語言質樸、親切、率真,文本的敘事結構是以事情發展的順序為基礎所撰寫的。
鐵凝首先從多霧的冬天的景象寫起,通過列舉“豬皮”的故事表現了霧天能使得怪誕荒唐的事物也變得可信而頑固。其次通過“我”在霧天城市道路上的所見所聞抒發了對城市節奏減速的欣喜與寬慰。然后接連拋出連續的兩個問句:為何不做些騰云駕霧的想象呢?為何不做些黑白交替的對比呢?借此將視角由“霧”的具象本身轉為“人性”的抽象本質,鐵凝因此而逐漸思考置身于黑夜與霧天之時,阻隔了嘈雜與注視之刻,人的本身會隨之清晰無比地浮現出來,人類內心潛在的“得意忘形”與“本真存在”亦會自若安閑地顯現出來,頗有“現原形”之意。
進而鐵凝逐漸拋棄原本的行走規矩,沖破陳舊刻板的禮教束縛,在“武松”“魯智深”“李白”與“劉伶”間來回自如切換,在變換稀奇古怪的走路姿勢的同時,“我”心靈深處的本真也隨之無拘無束且徹底肆意地釋放。最后,在大霧散盡之際,城市原本的繁華容貌再次浮現,“我”飄飛自由的思緒又在霎時間被生拉硬拽回來,“我”被迫重新回歸到燈紅酒綠與窮奢極欲的現實世界,將繼續在互相設防、各懷心機的群體中輾轉生存。
因而,在文末“我”放聲呼吁人們都應當在霧天與真實的自己暢快交談,在大霧彌漫的日子里給予彼此最清晰且最真心的祝福。故而就作品本身而言,其敘述手法與敘事技巧并不別出心裁,但卻能在字里行間令讀者體悟到踏實又本真的涓涓深情,像霧一樣卻又異常清晰。
三、讀者說:人性質樸存在狀態的極致表達
讀者憑借文學接受主體和再創造能力在文學活動四要素中享有著頗為崇高的地位。鐵凝的《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中所流露出的某些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引起共鳴、迎合意愿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文本的閱讀受眾廣泛,不拘泥于特定的年齡群體。
平心而論,學生中的小部分,成日宛若舊時的機械表,需要旁人不斷地鞭策與催促才能運作與前進。盡管從表象而言,大多常常會因為大大小小的瑣事而忙得不可開交、暈頭轉向,但問及真正收獲了什么知識、明白了什么道理時卻很難訴說出口。甚至,一些學生習慣于抱怨學習的壓力、任務的重負,會渴望有人能夠耐心地聆聽其內心的訴求、解決困惑與迷茫,但諷刺的是,這些所謂的“訴求”與“迷茫”恐怕連他們自己都無從可知。
在混沌的社會環境中迷失方向固然是可悲的,但同時又是很難避免的。正如人類中的大部分群體皆對純樸、自由、而少受世故玷污的人性狀態滿懷向往,但真正能夠意識到現狀并且愿意付諸行動加以改正的人卻少之甚少一樣。因而,筆者亦開始期待在大霧中“得意忘形”一回,在霧天的洗禮之下撣去附著于身體與心靈上的塵埃,在澄澈的世界里與質樸撞個滿懷。
四、世界說:人性盡興存在狀態的極致表達
世界是文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分為文學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前者包括自然萬物與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后者則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又包括宗教信仰意義上的超驗世界。不論是作為主觀世界,還是作為客觀世界,人皆是文學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客觀的自然作為文學活動的構成世界,必須經過人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等,與人的思想感情發生種種復雜的邏輯關系,最終成為文學活動所反映的世界。即便主觀想象的超驗世界、魔幻世界、科幻世界等,也都是人對客觀世界不同形態的折射。
而在《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一文中,鐵凝所創造出的世界在大體上來自其希冀與幻想中勾勒出的世界,她渴望撕碎虛假丑惡的外衣,在敞開心扉的條件下與他人坦誠地溝通交流,她希望撬開沉重嚴密的枷鎖,在自在盡興的基礎上與他人悠然地結識相伴。她所呈現出的世界觀是充斥著真、善、美的,她主張在前行的道路上隨時隨刻地反省,她期望在人生的逆旅中能夠永遠保持最初的安寧與純真,而這亦恰恰應和了普世大眾的真實希冀。
五、結語
《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采用第一視角,按照事件發展的正向順序,向讀者闡述了回歸本真的重要意義。結構清晰嚴密、語言流暢生動、手法自然清麗、主題耐人尋味,不僅對讀者學習散文的寫作技巧與語言習慣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而且有助于讀者價值觀與世界觀的重塑與完整。
與此同時,該文作為中國當代的文學精品,理應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因而對當代作家的寫作亦具有充分的引導與借鑒意義,作家群體應當在充分注意到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的同時,對現實經驗教訓加以科學總結與歸納,在真實完備地把握和分配文學活動四要素的基礎上,力圖從實踐出發,依循正確價值觀念的指引,構建出更加連續化、流動化、關聯化與綜合化的文學空間。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趙黎波.人性自在狀態的呈現——鐵凝散文《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解讀[J].名作欣賞,2009,(0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