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
摘要:21世紀學生發展素養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教育浪潮當中的新常態,就現在的教學模式,正處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作為歷史教師要以身作則,將不斷的研究的目標聚焦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當中,尤其是歷史學科中的家國情懷的素養品質,我們要從課本教材中的實際出發,向學生們進行詮釋,以此作為基準將進一步的探究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學生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沉淀,這是我國人民優秀的財富,在如此的背景下,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歷史教學當中,其課本知識具有很強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我們作為教師,不只要讓學到更多的知識,而應讓學生們體會歷史學科的真正含義,不要為了考試而學習,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應培養當代學生的對于祖國的品質,讓學生們懂得正確的“三觀”。
一、刺激學生自覺性,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讓我們初中的學生能感受到這一品質的不易,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讓當代中學生們不再迷惘,讓他們自覺擔任起振興中國文化的重任,使得他們具備良好地愛國情懷,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歷史的課堂中,使其健全人格的不斷熏陶,促其發展,利于他們歷史綜合素養的穩步發展,在新時代文化的發展當中,一些優秀文化的缺失非常嚴重,國民素質顯得不佳,基礎的道德修養淡化,我們任課教師要利用學校的一切資源來引導學生們,讓本班的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文化智慧成果,讓學生們通過初中歷史課的學習,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美,以此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使得他們能充分地體驗到家國情懷的含義,促其發展,利于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發展,也能夠實現最佳的教育目標。
二、充分挖掘課本當中的教育材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對歷史課本中這一優秀的品質加以重視,對于一些教材當中的核心知識點與歷史事件進行大量地挖掘,讓學生們發揚其中的優秀品質,促使他們學習豐富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技能,對于他們的歷史學習素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發展策略。
例如,在學習《唐朝》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在學到當時好多外邦都來拜訪,讓學生們感受到那時國家的強盛,隨之為本班的學生講述清朝使其八國聯軍入北京的事件等,以此來激發出學生對歷史的思考,使得他們明白國家強盛才是硬道理,還有教師應當為學生們認真分析當時國家的腐敗,滲透愛國教育,讓學生明白只有強大起來才能不被人欺負,應當警鐘長鳴,不忘歷史的恥辱,逐漸為學生落實家國情懷的重要性,也能使得學生們逐步地構建歷史知識的學習體系,有效地激發學生們地祖國悠久歷史的自豪感與熱情,促其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貫通古今,深化家國情懷
什么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就是家鄉與自己祖國的的認同感,使得人們一提到自己的祖國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這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因此想要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一品質,就需要我們相關的任課教師在對教材的講解過程中注重學生個人的修身,要求學生能夠更多的重視心情,同時又心懷天下,既要盡忠盡孝也能具備良好的愛國情懷,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精神層面上的最高追求,這時時代演化中不變的真理。
面對這一點的基礎教學,我們的任課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古今文化的聯系,讓學生們通過對古今文化的差異,去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讓學生們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文化的推動作用,了解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先進性。比如,在《絲綢之路》這一課的教學時,對比如今一帶一路相關的政策,讓這兩種方式進行顯明的對比,讓學生們更深層次地感受到其中的奧義,從而更好的理解所謂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們看到如今國家正在逐步走向更加富強的道路,為了國家的團結和富強,人人都在努力建設中。
總而言之,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新教學模式的不斷提出,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教學的初衷沒有改變,我們相應的歷史任課教師要利用家國情懷來促使學生們更好地學習與發展,讓他們有民族自豪感,讓他們能學會做人,并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內容,使得他們體會到中國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每一個中國公民,這可以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創造歷史的決心,利于初中歷史的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營.磨刀不誤砍柴工求真務實辟新徑——淺談“解讀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8):278.
[2]周云華.基于問題視角的歷史思辨能力培養——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新教材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8):61-64.
[3]張奚銘.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9):57-59.
[4]王曉琴.初中歷史教學之我見——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3):78.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第四中學